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辭彙

  本辭彙中許多詞具有數種不同的意義。列舉于此的定義多限于本書所采用的定義。

  阿毗達磨藏或論藏 abhidharma(藏文 cho ngonp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爲叁藏(Tripitaka):經藏(佛陀所說的經文)、律藏(行爲戒律的教法)及論藏(現象的分析)。在佛教的法教中,律藏主要以論注傳統的形式存在。實際上,西藏之《大藏經》並無獨立的阿毗達磨部。

  煩惱識 afflicted consciousness 見“八識”。

  阿賴耶識 alaya consciousness(藏文 Kunshinamshe) 根據瑜伽行派或唯識論(Yogchara),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又稱爲根本識或藏識(“藏”有叁義:能藏、所藏、執藏)。

  甘露 amrita(藏文dutsi) 一種加持物,能促進心理與生理疾病的複元。

  阿羅漢 arhat(藏文dra chompa) 已去除煩惱障的小乘成就者。是全然了悟的聲聞者及獨覺者(又稱爲緣覺者或辟支佛)。

  觀音菩薩 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 大悲本尊。

  中陰 bardo (藏文“巴(爾)多”)字義爲“兩者之間”。中陰共有六種,但本書僅論及死亡與再生之間的中陰。

  中陰閉關 bardo retreat 一種高深的金剛乘修持法,修行者于全然黑暗中閉關修法。

  明點 bindu (梵文“賓杜”,藏文tig-le) 心靈能量精華之光明點或小球,許多甚深的金剛乘修持法必須觀想明點。

  菩薩 bodhisattva(梵文。藏文changchub sempa) 爲了救度一切衆生皆解脫輪回,而致力于開展菩提心及修持六波羅蜜多(六度)的大乘修行者。

  菩薩戒 bodhisattva vow 爲引導一切衆生皆證得佛果而修行的誓願。

  釋迦牟尼佛 Buddha Sakyamuni 又稱爲喬達摩佛或瞿昙佛(Gautama Buddha),指最近住世于西元前五百六十叁年至四百八十叁年間的佛。

  中脈 central channel(梵文 avadhuti,藏文uma) 人體內的一條精微之脈,有精微之氣或風循環于其中,大約在身體中央沿脊椎之位置。

  脈輪 ckakra(梵文)字義爲“輪子”,是中脈上在額頭、喉部及心部……等的拓寬點。

  依因緣而存在 conditioned existence 見“輪回”。

  究竟或真實意義 definitive meaning 佛陀所開示的佛法之直接意義,沒有爲了順應聞法者的能力而變化或簡化,和相對或應運用之方便意義有所不同。

  相互依存、緣起 dependent origination (梵文pratiyasamutpada)包括由無明開始至老死的十二種相續之流轉過程(十二因緣、十二緣起)的相互依存性理論,闡明現象的顯現都是相互依存、系決于彼此,並沒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性。

  欲界 desire realm 見“叁界”。

  法 dharma (梵文。藏文cho)“法”一詞有兩個主要的意義:(1)任何的真理,例如“天空是藍色的”;(2)佛陀的法教,又稱爲“佛法buddhadharma)”

  法界 dharmadhatu(梵文。藏文 choying)遍含一切之虛空,無所起、無所始,一切現象升起皆由之而起。

  禅修 dhyana (梵文。藏文 sampten) 梵文之原義是“禅修”,在本書中指的是“止”之禅修中“心的定靜”。

  證道歌 (梵文 doha,藏文gur) 金剛乘行者隨順悟境而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意義、八句 eight consciousness 八識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及身識等五種知覺或感官意識。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是末那識或煩惱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或根本識。

  蘊、五蘊 five aggregates(梵文 skandha,藏文 punpo nga)蘊的字義爲“積聚”、“堆”,五蘊是將物體的存在轉化爲知覺與經驗的五種基本轉化功能。第一種是色蘊,是形相、聲音、氣味、味道、觸感等一切非心之物。其余四蘊分別是: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行蘊是心識事件(心所法)的形成,實際上包括受蘊及想蘊。識蘊是一般意識,包括感官及心的意義。

  色界 form realm 見“叁界”。

  無色界 formless realm 見“叁界”。

  四聖谛 four noble truths (藏文pakpay denpa shi) 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是佛教——尤其是小乘道——的基礎。

  上師瑜伽或上師相應法 guru yoga 開展對上師之虔敬心,因而得受其加持,並與之融合爲一的法門。是四不共加行中的第四加行。

  小乘 hinayana(梵文。藏文tekpa chungwa) 字義爲“較小之乘”。指佛陀初轉*輪時所傳的法教,強調仔細審察心及心的迷惑,又稱爲上座部修行道(Theravadin path)。

  個別除退 inpidual withdrawl (梵文pratyahara) 逐一淨除、消退“止”之禅修障礙的方法。

  佳那 jnana(梵文。藏文yeshe) 開悟之智慧,超越了二元對立的念頭及思考模式。

  喝舉派 Kagyu 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由馬爾巴所創立,以DB法王(Gmb)爲至尊的上師。其他叁大教派是甯瑪(Nyingma)、薩迦(Sakya)及格魯(Gelug)。

  煩惱障 Klesa (梵文。藏文nyon mong) 情緒性的障礙(相對于知識障),通常翻譯爲“煩惱障”或“染汙”、“心毒”。可分爲叁毒:貪(貪戀、貪欲、貪執)、瞋(瞋恨、瞋恚、瞋怒)、癡(愚癡、迷惑、無明);亦可分爲五毒:貪、瞋、癡、慢(傲慢)、疑或嫉(猜疑、嫉妒)。

  庫速魯 Kusulu “庫速魯”一詞的來源可能是吃、睡及四處走動這叁字之第一節組合而成的。指過著二種非常簡單生活的修行者,專注于禅修,而不是學術研究及複雜的法門,亦可稱之爲瑜伽士。

  喇嘛 (藏文。梵文 guru) 西藏佛教傳統對已經開悟之上師的稱呼,也普遍用來稱呼男性僧衆。

  左脈 left channel (梵文 lalana,藏文jangma) 與中脈平行,有氣循環于其中。左脈、中脈及右脈是體內主要的叁條脈。

  中觀 Madhyamaka (梵文) 龍樹于第二世紀所建立的一哲學學派,經由分析推論證明一切事物都不具有自性,都是空性的。

  大手印 mahamudra (梵文 chagya chenpo) 字義爲“大印玺”或“大象征”。此禅修傳承強調直觀自心,而不是經由善巧法門而了解自心。

  大乘 mahayana(梵文。藏文 tekpa chenpo) 字義爲“較大之乘”。是佛陀二轉*輪時所傳的法教,第一次的傳法地點是靈鹫山,強調空性,慈悲心及遍在之佛性。

  大班智達、大學者 mahapandita (梵文) 非常偉大的佛教學者(pandita)。

  念珠 mala(梵文) 一串念珠通常有一百零八顆珠子,持呪時經常使用。

  呪語 mantra(梵文。藏文ngak) 由梵音組成的禅修本尊之真言。呪語中的梵音代表各種能量,于金剛乘修法中複誦。

  曼達拉、壇城 mandala (梵文。藏文Kyikhor) 金剛乘修法所用的各種圖形,通常中央是本尊,並有四個方向。

  轉輪勝王 chakravartin(藏文khorlo gyurpa) 字義爲“轉輪者”,也稱爲宇宙之王,或簡稱爲輪王。傳播佛法並開啓新紀元之王。

  呪乘、真言乘 mantrayana 金剛乘的另一名稱。

  脈、氣脈 nadi (梵文。藏文tsa) 有精微之氣或能量(vayu)流動于其中的精微管道。

  涅槃 nirvana (梵文。藏文nya-ngen lay depa)字義爲“滅止了”。一切錯誤之觀念及煩惱都已滅止的悟境。

  六波羅蜜多、六度 six paramitas (梵文。藏文parol-tu chinpa)“波羅蜜多”或“波羅蜜”意爲“圓滿”、“完美”,是大乘道的主要修持,共有十種,其中六項是最常論及的,稱爲六波羅蜜多或六度:布施(梵文 dana)、持戒(梵文sila)、忍辱(梵文ksanti)、精進(梵文virya)、禅定(dhyana)及智慧或般若(梵文prajna)。十波羅蜜多則是六波羅蜜多加上: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及圓滿智慧或佳那波羅蜜多。

  道、法道 path 達到證悟的過程,或指根、道、果中的道。 

  方便道 path of methods(藏文 tab lam) 強調金剛乘不共法門——尤其是那洛六瑜伽——之修持。

  頗瓦 powa(藏文) 一種甚深的密續法門,又稱爲“遷識法”,與死亡時意識之遷引有關。

  般若 prajna (梵文,藏文sherab) 字義爲完美或圓滿的知識:根據文義,或指智慧、了解、智能、辨識或見解。在本書中指對現象的較高層次知識。

  般若波羅蜜多經 Prajnaparamita(梵文)概述大乘道及空性法教之佛教文獻。

  波若那 prana(藏文 bindu) 維持生命的能量。

  別解脫戒 Pratimoksa vows (藏文sosortarpa) 小乘之行爲戒律,包括七條主要的戒律,在家居士及出家衆皆可領受。

  獨覺者或緣覺者、辟支佛 pratyekabuddha (梵文) 字義爲“孤獨的證悟者” 。是小乘道的證悟者,已得到真如的智慧,但是…

《止觀禅修·辭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止觀禅修·書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