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並未致力于幫助一切衆生皆成佛的菩薩道修持。
四加行 preliminary practices(藏文 ngondro) 金剛乘之基礎修行,包括四共加行(轉心四思惟)及四不共加行——十萬遍皈依大禮拜、十萬遍金剛薩埵心呪(百字明呪)、十萬遍獻曼達及十萬遍上師瑜伽祈願文。
順應或方便意義 provisional meaning 佛陀爲了順應聞法者的能力而變化或簡化的法教,與“究竟或真實意義”有所不同。或譯爲“未了義”、“不了義”。
叁界 three realms 輪回的存在分爲叁大界:“欲界”,受生于欲界的衆生依其業力投生于六道;“色界”,受生于色界的衆生由于其禅定的力量,具有非物質性的身體;及“無色界”,受生于無色界的衆生由于禅修的專注,在死亡時進入甚深的禅定狀態,不具有身體、實際之存在形式或駐留之處,因爲一切思想及感受過程皆已滅止。
右脈 right channel (梵文rasona,藏文roma) 與中脈平行,有氣循環于其中。
儀軌 sadhana(梵文。藏文drubtab) 金剛乘之修持法本,敘述如何觀想本尊及做本尊禅修。
叁摩地 samadhi(梵文。藏文ting-ngen dzin) 又稱爲專一禅定,是禅定的最高形式。或譯爲叁昧、叁昧定、叁昧地、正定……等。
“止”或“奢摩他”禅修 samatha meditation (藏文shi-ne) 基本的禅修方式,在修“止”時,行者通常在觀察心之作用的同時,專注于呼吸。
輪回 samsara(梵文。藏文 khorwa) 依因緣而存在的存在形式。輪回中的衆生由于仍然具有貪、瞋、癡的煩惱汙染而遭受不同的痛苦。相對于“涅槃”。
輪回六道 six realms of samsara 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道。前叁道合稱爲“上叁道”或“叁善趣”、“叁善道”,後叁道合稱爲“下叁道”或“叁惡趣”、“叁惡道”。
僧伽、僧衆 sanga (梵文。藏文gendun) 修行道上之良伴益友,或爲修行中的凡夫僧,或爲已證悟的聖僧。
論注、論典 sastra(梵文。藏文tencho) 佛教之義理可分爲:佛陀親自宣說之語(經典),及闡釋佛陀所宣說之法教的論注(論典)。
施與受或自他交換呼吸法 sending and taking practice(藏文tonglen) 阿底峽所倡導的一種禅修方法,其中,行者將自己的一切善業與功德經由所呼出之氣布施給其他衆生,並將衆生的一切惡業與不善經由所吸入之氣而進入自身。
悉達 siddha (梵文。藏文 drubtop) 有成就之佛法修行者。
聲聞者 sravaka (梵文。藏文nyento)字義爲“聽聞者”,意指聽到佛陀之言說的弟子。爲已了悟無我之小乘修行者(阿羅漢)。
空性 sunyata (梵文。藏文tongpanyi) 佛陀于二轉*輪時開示道:一切外在現象和內在現象及“我”的觀念,都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經典 sutra(梵文。藏文do) 小乘及大乘之典籍,是佛陀親自宣說之法教,相對于闡述佛陀親自宣說之法教的論注(sastra)。此外,密續典籍則是佛陀所給予金剛乘法教的典籍。
密續 tantra (梵文。藏文gyu) 金剛乘法教之典籍。
如來 tathagatas(梵文) 意爲“已契入真如本性者”,即“佛”。
岩藏師、伏藏師 terton(藏文) 在西藏傳統中發掘曆代大師隱藏起來之法教(terma,岩藏法)的大師。
上座部 Theravada (梵文) 由佛教早期之學派所衍生的學派,主要強調小乘法教。
外道 Tirthikas (梵文) 相信“自我”之非佛教教徒,亦稱爲ic-chantikas。
深觀派 tradition of profound view 印度兩個主要的大乘傳統之一,由龍樹于第二世紀時建立的,強調一切外在及內在現象皆是空性的“中觀”教法。
廣行派 tradition of vast conduct 印度兩個主要的大乘傳統之一,由無著于第四世紀時建立,強調一切都是由心所造作的“唯識論(Chittamatrin)”教法。是大乘阿毗達磨及邏輯因明學傳統的起源。
叁寶 three jewele 佛寶、法寶及僧寶。
圖古、祖古 tulku(藏文。梵文nimanakakaya) 能爲平凡之衆生所見的佛的化身。“圖古”一詞亦被普遍使用爲“轉世之上師”。
金剛杵 vajra(梵文。藏文dorje) 字義爲“如金剛鑽般”,或指金剛乘修法所用的法器(金剛杵),或指如金剛鑽般純淨、堅固不變的特質。
金剛乘 vajrayana (梵文。藏文dorje tekpa) 佛教一般可分爲叁大乘或叁大修持層次:小乘、大乘及金剛乘。其中,金剛乘主要之修持地緣爲西藏。金剛乘法門以密續爲特殊的基礎,強調現象的“明性”。
寶瓶呼吸法 vase breathing 一種高層次的呼吸法,必須在一位有經驗之上師的督導下學習。此呼吸法涉及將氣息屏留于腹部,腹部因而凸顯如寶瓶飽滿的瓶腹。
氣、風 vayu(梵文。藏文lung)在梵文及藏文中皆可指外面的“風”或吸入的“空氣”或“精微之氣或能量”。在本書中指的是循環于氣脈(精微之管道)之內的精微氣或能量。
律藏 vinaya(梵文,藏文dulwa) 佛陀所開示關于適當行爲的法教。
“觀”或“毗缽舍那”禅修 vipasyana meditation(藏文hlagtong)開展對自心本性之內證(insight)的禅修方法。
觀想階段 visualization stage(梵文utpattikrama) 又稱爲生起次第(development or generation phase)。觀修本尊之形相及其眷屬、宮殿、呪幔……等的修法階段。
本尊 yidam(藏文。梵文istadevata) 金剛乘法門中所依止之密續主尊,具有一切開悟功德。
《止觀禅修·辭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