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辞汇中许多词具有数种不同的意义。列举于此的定义多限于本书所采用的定义。
阿毗达磨藏或论藏 abhidharma(藏文 cho ngonp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为三藏(Tripitaka):经藏(佛陀所说的经文)、律藏(行为戒律的教法)及论藏(现象的分析)。在佛教的法教中,律藏主要以论注传统的形式存在。实际上,西藏之《大藏经》并无独立的阿毗达磨部。
烦恼识 afflicted consciousness 见“八识”。
阿赖耶识 alaya consciousness(藏文 Kunshinamshe) 根据瑜伽行派或唯识论(Yogchara),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或藏识(“藏”有三义:能藏、所藏、执藏)。
甘露 amrita(藏文dutsi) 一种加持物,能促进心理与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 arhat(藏文dra chompa) 已去除烦恼障的小乘成就者。是全然了悟的声闻者及独觉者(又称为缘觉者或辟支佛)。
观音菩萨 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 大悲本尊。
中阴 bardo (藏文“巴(尔)多”)字义为“两者之间”。中阴共有六种,但本书仅论及死亡与再生之间的中阴。
中阴闭关 bardo retreat 一种高深的金刚乘修持法,修行者于全然黑暗中闭关修法。
明点 bindu (梵文“宾杜”,藏文tig-le) 心灵能量精华之光明点或小球,许多甚深的金刚乘修持法必须观想明点。
菩萨 bodhisattva(梵文。藏文changchub sempa) 为了救度一切众生皆解脱轮回,而致力于开展菩提心及修持六波罗蜜多(六度)的大乘修行者。
菩萨戒 bodhisattva vow 为引导一切众生皆证得佛果而修行的誓愿。
释迦牟尼佛 Buddha Sakyamuni 又称为乔达摩佛或瞿昙佛(Gautama Buddha),指最近住世于西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中脉 central channel(梵文 avadhuti,藏文uma) 人体内的一条精微之脉,有精微之气或风循环于其中,大约在身体中央沿脊椎之位置。
脉轮 ckakra(梵文)字义为“轮子”,是中脉上在额头、喉部及心部……等的拓宽点。
依因缘而存在 conditioned existence 见“轮回”。
究竟或真实意义 definitive meaning 佛陀所开示的佛法之直接意义,没有为了顺应闻法者的能力而变化或简化,和相对或应运用之方便意义有所不同。
相互依存、缘起 dependent origination (梵文pratiyasamutpada)包括由无明开始至老死的十二种相续之流转过程(十二因缘、十二缘起)的相互依存性理论,阐明现象的显现都是相互依存、系决于彼此,并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性。
欲界 desire realm 见“三界”。
法 dharma (梵文。藏文cho)“法”一词有两个主要的意义:(1)任何的真理,例如“天空是蓝色的”;(2)佛陀的法教,又称为“佛法buddhadharma)”
法界 dharmadhatu(梵文。藏文 choying)遍含一切之虚空,无所起、无所始,一切现象升起皆由之而起。
禅修 dhyana (梵文。藏文 sampten) 梵文之原义是“禅修”,在本书中指的是“止”之禅修中“心的定静”。
证道歌 (梵文 doha,藏文gur) 金刚乘行者随顺悟境而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意义、八句 eight consciousness 八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及身识等五种知觉或感官意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末那识或烦恼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或根本识。
蕴、五蕴 five aggregates(梵文 skandha,藏文 punpo nga)蕴的字义为“积聚”、“堆”,五蕴是将物体的存在转化为知觉与经验的五种基本转化功能。第一种是色蕴,是形相、声音、气味、味道、触感等一切非心之物。其余四蕴分别是: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行蕴是心识事件(心所法)的形成,实际上包括受蕴及想蕴。识蕴是一般意识,包括感官及心的意义。
色界 form realm 见“三界”。
无色界 formless realm 见“三界”。
四圣谛 four noble truths (藏文pakpay denpa shi)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尤其是小乘道——的基础。
上师瑜伽或上师相应法 guru yoga 开展对上师之虔敬心,因而得受其加持,并与之融合为一的法门。是四不共加行中的第四加行。
小乘 hinayana(梵文。藏文tekpa chungwa) 字义为“较小之乘”。指佛陀初转*轮时所传的法教,强调仔细审察心及心的迷惑,又称为上座部修行道(Theravadin path)。
个别除退 inpidual withdrawl (梵文pratyahara) 逐一净除、消退“止”之禅修障碍的方法。
佳那 jnana(梵文。藏文yeshe) 开悟之智慧,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念头及思考模式。
喝举派 Kagyu 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由马尔巴所创立,以DB法王(Gmb)为至尊的上师。其他三大教派是宁玛(Nyingma)、萨迦(Sakya)及格鲁(Gelug)。
烦恼障 Klesa (梵文。藏文nyon mong) 情绪性的障碍(相对于知识障),通常翻译为“烦恼障”或“染污”、“心毒”。可分为三毒:贪(贪恋、贪欲、贪执)、瞋(瞋恨、瞋恚、瞋怒)、痴(愚痴、迷惑、无明);亦可分为五毒:贪、瞋、痴、慢(傲慢)、疑或嫉(猜疑、嫉妒)。
库速鲁 Kusulu “库速鲁”一词的来源可能是吃、睡及四处走动这三字之第一节组合而成的。指过着二种非常简单生活的修行者,专注于禅修,而不是学术研究及复杂的法门,亦可称之为瑜伽士。
喇嘛 (藏文。梵文 guru) 西藏佛教传统对已经开悟之上师的称呼,也普遍用来称呼男性僧众。
左脉 left channel (梵文 lalana,藏文jangma) 与中脉平行,有气循环于其中。左脉、中脉及右脉是体内主要的三条脉。
中观 Madhyamaka (梵文) 龙树于第二世纪所建立的一哲学学派,经由分析推论证明一切事物都不具有自性,都是空性的。
大手印 mahamudra (梵文 chagya chenpo) 字义为“大印玺”或“大象征”。此禅修传承强调直观自心,而不是经由善巧法门而了解自心。
大乘 mahayana(梵文。藏文 tekpa chenpo) 字义为“较大之乘”。是佛陀二转*轮时所传的法教,第一次的传法地点是灵鹫山,强调空性,慈悲心及遍在之佛性。
大班智达、大学者 mahapandita (梵文) 非常伟大的佛教学者(pandita)。
念珠 mala(梵文) 一串念珠通常有一百零八颗珠子,持呪时经常使用。
呪语 mantra(梵文。藏文ngak) 由梵音组成的禅修本尊之真言。呪语中的梵音代表各种能量,于金刚乘修法中复诵。
曼达拉、坛城 mandala (梵文。藏文Kyikhor) 金刚乘修法所用的各种图形,通常中央是本尊,并有四个方向。
转轮胜王 chakravartin(藏文khorlo gyurpa) 字义为“转轮者”,也称为宇宙之王,或简称为轮王。传播佛法并开启新纪元之王。
呪乘、真言乘 mantrayana 金刚乘的另一名称。
脉、气脉 nadi (梵文。藏文tsa) 有精微之气或能量(vayu)流动于其中的精微管道。
涅槃 nirvana (梵文。藏文nya-ngen lay depa)字义为“灭止了”。一切错误之观念及烦恼都已灭止的悟境。
六波罗蜜多、六度 six paramitas (梵文。藏文parol-tu chinpa)“波罗蜜多”或“波罗蜜”意为“圆满”、“完美”,是大乘道的主要修持,共有十种,其中六项是最常论及的,称为六波罗蜜多或六度:布施(梵文 dana)、持戒(梵文sila)、忍辱(梵文ksanti)、精进(梵文virya)、禅定(dhyana)及智慧或般若(梵文prajna)。十波罗蜜多则是六波罗蜜多加上: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及圆满智慧或佳那波罗蜜多。
道、法道 path 达到证悟的过程,或指根、道、果中的道。
方便道 path of methods(藏文 tab lam) 强调金刚乘不共法门——尤其是那洛六瑜伽——之修持。
颇瓦 powa(藏文) 一种甚深的密续法门,又称为“迁识法”,与死亡时意识之迁引有关。
般若 prajna (梵文,藏文sherab) 字义为完美或圆满的知识:根据文义,或指智慧、了解、智能、辨识或见解。在本书中指对现象的较高层次知识。
般若波罗蜜多经 Prajnaparamita(梵文)概述大乘道及空性法教之佛教文献。
波若那 prana(藏文 bindu) 维持生命的能量。
别解脱戒 Pratimoksa vows (藏文sosortarpa) 小乘之行为戒律,包括七条主要的戒律,在家居士及出家众皆可领受。
独觉者或缘觉者、辟支佛 pratyekabuddha (梵文) 字义为“孤独的证悟者” 。是小乘道的证悟者,已得到真如的智慧,但是…
《止观禅修·辞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