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禅修·辞汇▪P2

  ..续本文上一页并未致力于帮助一切众生皆成佛的菩萨道修持。

  四加行 preliminary practices(藏文 ngondro) 金刚乘之基础修行,包括四共加行(转心四思惟)及四不共加行——十万遍皈依大礼拜、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呪(百字明呪)、十万遍献曼达及十万遍上师瑜伽祈愿文。

  顺应或方便意义 provisional meaning 佛陀为了顺应闻法者的能力而变化或简化的法教,与“究竟或真实意义”有所不同。或译为“未了义”、“不了义”。

  三界 three realms 轮回的存在分为三大界:“欲界”,受生于欲界的众生依其业力投生于六道;“色界”,受生于色界的众生由于其禅定的力量,具有非物质性的身体;及“无色界”,受生于无色界的众生由于禅修的专注,在死亡时进入甚深的禅定状态,不具有身体、实际之存在形式或驻留之处,因为一切思想及感受过程皆已灭止。

  右脉 right channel (梵文rasona,藏文roma) 与中脉平行,有气循环于其中。

  仪轨 sadhana(梵文。藏文drubtab) 金刚乘之修持法本,叙述如何观想本尊及做本尊禅修。

  三摩地 samadhi(梵文。藏文ting-ngen dzin) 又称为专一禅定,是禅定的最高形式。或译为三昧、三昧定、三昧地、正定……等。

  “止”或“奢摩他”禅修 samatha meditation (藏文shi-ne) 基本的禅修方式,在修“止”时,行者通常在观察心之作用的同时,专注于呼吸。

  轮回 samsara(梵文。藏文 khorwa) 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形式。轮回中的众生由于仍然具有贪、瞋、痴的烦恼污染而遭受不同的痛苦。相对于“涅槃”。

  轮回六道 six realms of samsara 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前三道合称为“上三道”或“三善趣”、“三善道”,后三道合称为“下三道”或“三恶趣”、“三恶道”。

  僧伽、僧众 sanga (梵文。藏文gendun) 修行道上之良伴益友,或为修行中的凡夫僧,或为已证悟的圣僧。

  论注、论典 sastra(梵文。藏文tencho) 佛教之义理可分为:佛陀亲自宣说之语(经典),及阐释佛陀所宣说之法教的论注(论典)。

  施与受或自他交换呼吸法 sending and taking practice(藏文tonglen) 阿底峡所倡导的一种禅修方法,其中,行者将自己的一切善业与功德经由所呼出之气布施给其他众生,并将众生的一切恶业与不善经由所吸入之气而进入自身。

  悉达 siddha (梵文。藏文 drubtop) 有成就之佛法修行者。

  声闻者 sravaka (梵文。藏文nyento)字义为“听闻者”,意指听到佛陀之言说的弟子。为已了悟无我之小乘修行者(阿罗汉)。

  空性 sunyata (梵文。藏文tongpanyi) 佛陀于二转*轮时开示道:一切外在现象和内在现象及“我”的观念,都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经典 sutra(梵文。藏文do) 小乘及大乘之典籍,是佛陀亲自宣说之法教,相对于阐述佛陀亲自宣说之法教的论注(sastra)。此外,密续典籍则是佛陀所给予金刚乘法教的典籍。

  密续 tantra (梵文。藏文gyu) 金刚乘法教之典籍。

  如来 tathagatas(梵文) 意为“已契入真如本性者”,即“佛”。

  岩藏师、伏藏师 terton(藏文) 在西藏传统中发掘历代大师隐藏起来之法教(terma,岩藏法)的大师。

  上座部 Theravada (梵文) 由佛教早期之学派所衍生的学派,主要强调小乘法教。

  外道 Tirthikas (梵文) 相信“自我”之非佛教教徒,亦称为ic-chantikas。

  深观派 tradition of profound view 印度两个主要的大乘传统之一,由龙树于第二世纪时建立的,强调一切外在及内在现象皆是空性的“中观”教法。

  广行派 tradition of vast conduct 印度两个主要的大乘传统之一,由无著于第四世纪时建立,强调一切都是由心所造作的“唯识论(Chittamatrin)”教法。是大乘阿毗达磨及逻辑因明学传统的起源。

  三宝 three jewele 佛宝、法宝及僧宝。

  图古、祖古 tulku(藏文。梵文nimanakakaya) 能为平凡之众生所见的佛的化身。“图古”一词亦被普遍使用为“转世之上师”。

  金刚杵 vajra(梵文。藏文dorje) 字义为“如金刚钻般”,或指金刚乘修法所用的法器(金刚杵),或指如金刚钻般纯净、坚固不变的特质。

  金刚乘 vajrayana (梵文。藏文dorje tekpa) 佛教一般可分为三大乘或三大修持层次:小乘、大乘及金刚乘。其中,金刚乘主要之修持地缘为西藏。金刚乘法门以密续为特殊的基础,强调现象的“明性”。

  宝瓶呼吸法 vase breathing 一种高层次的呼吸法,必须在一位有经验之上师的督导下学习。此呼吸法涉及将气息屏留于腹部,腹部因而凸显如宝瓶饱满的瓶腹。

  气、风 vayu(梵文。藏文lung)在梵文及藏文中皆可指外面的“风”或吸入的“空气”或“精微之气或能量”。在本书中指的是循环于气脉(精微之管道)之内的精微气或能量。

  律藏 vinaya(梵文,藏文dulwa) 佛陀所开示关于适当行为的法教。

  “观”或“毗钵舍那”禅修 vipasyana meditation(藏文hlagtong)开展对自心本性之内证(insight)的禅修方法。

  观想阶段 visualization stage(梵文utpattikrama) 又称为生起次第(development or generation phase)。观修本尊之形相及其眷属、宫殿、呪幔……等的修法阶段。

  本尊 yidam(藏文。梵文istadevata) 金刚乘法门中所依止之密续主尊,具有一切开悟功德。

  

  

《止观禅修·辞汇》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止观禅修·书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