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修持必須兼具兩方面的開展:一方面要了解佛陀的法教,另一方面要藉由禅定的修習而解脫煩惱障及知識障。很遺憾的,解釋後者之過程——爲何及如何修習禅定——的著作相當少。創古仁波切的這本書,詳細地解釋如何由初機階段開始,循序漸進地開展兩種主要的禅修——“止”和“觀”,而至完全的開悟。
有關禅修的藏文典藉相當多,但是創古仁波切選擇《知識寶藏(Treasury of Knowledge)》做爲這一系列開示的基礎,因爲它的作者蔣貢康楚(Jamgon Kongtrul)以融合藏傳佛教各傳承的知識與經驗聞名,並幫助創立了無偏見的“利美運動("Ri-me" or ecumenical movement)”。他也以撰寫及編彙一百冊甯瑪及噶舉法教而聞名。當創古仁波切提到“這個教本”時,他實際上指的是《知識寶藏》五巨冊中,第一巨冊的第八章。奇其·艾德凱呂斯(Kiki Edkelius)及克裏索拉·澤畢尼(Chryssoula Zerbini)已將本章翻譯爲英文《The Treasury of Knowledge》。但是,本章具有百科全書的廣博,因爲它不僅涵蓋了經乘或大乘,也包括金剛乘傳統對禅定的見解及修持方法。如同百科全書一般,它將大量的知識濃縮、聚集于每個句子當中,並假設讀者具有廣博的佛學素養或訓練。所以,西方人若想了解這份偉大的著作,他們須要一位有成就的學者及佛教修行者給予深入的注釋。創古仁波切就是如此一位學識及實修成就兼具的導師。
創古仁波切就此教本做了兩次系列的開示:一次于一九八八年在英格蘭牛津城的烏斯特學院(Worcester College),另一次于一九八九年在尼泊爾加德滿都,這兩次系列開示的錄音在謄寫之後,綜合編彙爲本書。綜合這兩次系列開示的理由是,創古仁波切在其中一次開示強調某些論點,在另一次開示則強調其他的論點。因此,深入的編輯是必要的,我們衷心希望本書是此一深奧、複雜之題目的詳盡但易讀、易懂的闡釋。
創古仁波切是蔣貢康楚所屬的噶舉傳承最卓越的學者之一,使本注釋更彌足珍貴。創古仁波切出生于西藏,在一九五九年離開西藏時,已得受完整的傳統教育,抵達印度後繼續深入修習佛法,在經過嚴格的考試之後,由尊貴的DL喇嘛授與最高的格西(geshe)學位。隨後,尊貴的第十六世DB法王任命他製定噶舉傳承的僧衆教育課程,並擔任四大法子——泰錫度仁波切、嘉察仁波切、夏瑪仁波切及蔣貢康楚仁波切(《知識寶藏》之作者的轉世)——的導師。
創古仁波切也被廣泛地尊崇爲佛法之證悟者,他教導過的弟子數以千計,弘法的足迹遍及叁十多個國家。因此,這本論注包涵來自他的經驗及訓練中的實例及體悟,而不僅是對原著的精湛解釋而已。
最後,爲了使本書更加容易閱讀,藏文名詞之發音以音標系統拼寫。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文後的藏文原文、發音及解釋。
克拉克·強森博士 (ClarkJohnson,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