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燈·圓融之了解·第叁十四章 安隱德

  第叁十四章 安隱德

  第叁十四章稱爲<安隱德>,含有一則關于佛陀過去生的故事,顯示向佛身及供養佛舍利的舍利塔做供養的重要及利益。藉由此種供養,我們可以累積極大的功德,並因此功德而能在證知真叁摩地境界上有所進步;當然,主要目的是證悟諸法的本性。以清淨之意念供養佛身及佛塔,對開展超越概念之叁摩地境界極有助益。

  這則故事起于號爲聲德如來之過去佛。聲德如來佛入涅槃不久之後,有一位國王名爲德音,建造許多舍利塔供養聲德如來之舍利。當時,有一位年輕的菩薩名爲安隱德,誓願證得無上之正覺。他在舍利塔前,熾燃右臂爲燈供養佛。這則故事的重點在說明對舍利塔行供養的意義及重要性。我們不要因而以爲我們必須實際犧牲手臂或其他身體部位,供養的真義在于提升我們的信心及虔敬心;基于此種信心及虔敬心,再加上精進心,我們終能證知叁摩地,並因而帶給自己及其他衆生無上的利益。

  起造舍利塔、供養和繞行佛像及舍利塔,對自己及其他衆生都有極大的利益;這些行爲種下了善根,繼而幫助這些善根的茁壯成長。當剛入門的佛弟子抵達尼泊爾這一類的地方,看到人們在繞行波達那(Boudhanath)的大舍利塔時,繞塔的人似乎得不到什麼利益。他們只是不斷地在走,繞了一圈又一圈,結果呢?他們只是回到原來的地方,繞塔似乎沒有什麼顯然的利益可得。但是,向聖物做供養及繞行,對自己及他人都有極大的利益。

  利益之一是這種行爲確保佛教能由一代傳續給下一代。數百年之前,大域龍(Dignaga,又稱爲陳那Jina)、阿底峽(Atisha)……等博學的大成就者來到尼泊爾。自從他們圓寂後,似乎沒有多少成就者示現,可是,由于某種原因,佛教並沒有在此地消失,佛教也還沒有在此處衰敗,因爲每一代的人都使身爲佛教徒的感覺保持鮮活,他們繼續藉由供養及繞行舍利塔而禮敬諸佛。當一定數目的人繞行聖物時,下一代將遵循這種行爲模式,使這種習俗不斷地傳續下去;即使大學者或大成就者並未相續出現,佛教並沒有因而衰微。佛法的繼續流傳就是供養及繞行聖物的利他作用之一。

  至于對我們自身的利益,在我們顯現景仰及憶念證悟功德的那一刹那,虔敬心升起了,使真叁摩地的境界在我們的存在之流中萌芽。至少,類似真叁摩地的境界能因而升起,使我們步入證悟之果的究竟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