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燈·圓融之了解·第叁十叁章 受持是經之利益

  第叁十叁章 受持是經之利益

  第叁十叁章稱爲<受持是經之利益>。既然修習叁摩地之無上境界至爲珍貴及重要,當它尚未在我們的經驗之流中升起時,我們可在任何處找到如何開展對叁摩地境界之了解的法教?即使我們已經體驗到叁摩地了,我們應該如何克服種種障蔽並提升我們的定境、增長它的穩定性?如果我們覺得自己不夠精進,我們如何能克服這個困難並鞭策自己更深入地修習叁摩地?我們如何能達到究竟的果位及證悟的功德?當我們的信心及虔敬心減弱時,我們如何能維護及加強它們?這一切法教,正覺者——在經典中都敘述得非常清楚。此外,印度及西藏之成就者暨學者所著的論注,闡釋了佛陀言說的旨趣和用意。含于經典系統的這一切法教都至爲珍貴。

  關于此點,佛陀解釋道:聆聽經典系統的法教、背誦它們的重點、反覆思考並記取它們的意義、大聲讀誦它們並試圖徹底了解它們的意義,至爲重要。一旦我們全然理解經典法教的旨趣之後,應該樂于爲他人翔實地解說;這不但對我們自己在修習叁摩地的進展有極大的利益,也能利益其他人的修行。我們應該努力地做到這一切,不僅能記取法教的文字,也能體認其意義。這就是闡述受持經典之利益的第叁十叁章內容。

  在受持經典這一方面,我想再做進一步的說明。不論我們是直接受教于圓滿證悟者,或是在研習大師的論注,都應該使我們的所學及了解更爲圓融。佛陀說,在完整及無誤地理解一項法教之後,我們應該使之趨入圓融。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意思是我們應該契入法教的精髓要義。

  本章的精髓要義是所謂的“無漏五蘊”——非因緣所成之五蘊,又稱爲“五法蘊”。“無漏五蘊”和“有漏五蘊”——一般所稱的色、受、想、行及識等因緣所成之五蘊——正好相反。不論我們在研習佛陀的直接言說,或印度及西藏之成就者所撰作的論注,我們都必須了解無漏五蘊。

  無漏五蘊的第一蘊是“戒蘊”,意指全然清淨之行徑,身、語和意的活動皆極其清淨,不受煩惱及惡行的染汙。戒蘊是其馀無漏四蘊的基礎。

  在圓滿清淨的戒行之後,第二蘊——無漏之叁摩地蘊(定蘊)——才可能升起。在此處,無漏之叁摩地的是清淨的禅定境界,不論所修持的是“止”(梵文“奢摩他(samatha)”或“觀”(梵文“毗缽舍那(vipasyana)”或“止”、“觀”融合。此叁摩地之定境應該是以全然清淨的方式修持而得的。在全然離棄一切貪欲、瞋恚、愚鈍、嫉妒及傲慢之後,我們調伏了一切痛苦狀態,並能如是地安住。

  具有定蘊時,慧蘊——無漏的辨別之知識(梵文“般若(prajna)”,藏文“謝(上曰下阿)(木)(sherab)”)——將隨之而至。“清淨之辨別”表示直接及赤裸地見到法性或一切現象的真實本性。簡單地說,我們覺知了究竟的真理或勝義谛,這就是“覺知如是本性之智慧”。當我們直接見到現象的如是本性時,覺知一發相對的、依因緣而成之現象的知識或智慧也同時應運而生;這兩種智慧都涵蓋于“慧蘊”之中。慧蘊讓我們如實地見到依因緣而成的相對狀態,也見到非依因緣而成的究竟狀態。

  當定蘊與慧蘊展現時,全然解脫也隨之而至;這表示我們存在之流中的煩惱障和知識障及其一切過患,都自動被淨化了。如果缺乏定蘊與慧蘊,就無法清淨我們應該離棄的無明與二障,也無法開展應具有的功德。全然淨除煩惱障與知識障的狀態就是“解脫”,免于一切負面特質的自在就是“解脫蘊”。

  第五種無漏之法蘊稱爲“解脫智見蘊”(或譯爲解脫知見蘊,解脫和見蘊)。這種法蘊不是修持的成果,也不是藉由禅修可以獲得的;它是事物或現象的真如、究竟本性,原本就存在,也一直任運自然地存在著。當定蘊與慧蘊的遮障自然去除時,本初自性就宛然顯現。這就是“見到渾然自在、全然解脫的本初智慧狀態”。

  這五種清淨的無漏法蘊是直接對治使衆生不斷輪回的五種有漏(有染汙)之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的法教。

  從一開始,我們就應該了解無漏五蘊的意義。《叁摩地王經》是從究竟的角義解釋種種事物。戒律被視爲不具任何實質的本體,原本清淨,且究竟自性爲空性,所以,我們應該持守清淨的戒律。由于戒律不具有任何具體的存在性,我們不應該認爲它是至高無上的。當然,舉止溫和及持守戒律優于相反狀態,但是,在保持清淨的戒律及行爲時,如果我們認爲自己比別人優越,並具有我們是非常清淨及戒律的觀念,這就變成一種嚴重的缺失。所以經典中提到:“持守戒律而不持守戒律是至高無上的觀念。”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具有叁摩地法蘊或定蘊。同樣的,我們應該不虛飾、驕慢地修持叁摩地,不因而認爲自己比別人優越。

  第叁,我們應該具有不惑之慧蘊。不惑之慧蘊表示,不持有慧蘊本身具有任何實質或獨立之自性的觀念,它是究竟、本然及自然的空性。

  第四種法蘊是解脫蘊或全然解脫蘊。當我們獲得此蘊時,不要認爲這種成就是我們創造的,而不是原本就存在的。它是事物的真如究竟本性,是全然的清淨;我們應該“視之爲珍奇”,它是珍奇的,因爲它超越了任何尋常的特徵,且全然的自在。我們必須了解這種自在並不是某種新的、前所未有的成就,這種自在是本初的自在。

  第五種法蘊——解脫智見蘊——是直接及如實地見到本初的解脫境界。這也不是見到原來不存在的新境界、或改進狀態、或新成就,這只是如實地了悟萬法的究竟本質或真如本性;自在的狀態原本就不具有煩惱或必須被離棄的染汙。“看清它原本就是如此”的本身就是大手印境界。

  徹底受持此經可以得獲這五種法蘊。我們不以相對層次或順應意義契入這種成就,而是以究竟層次或真實意義契入——這在經典中表達得很清楚。修習大手印即是如實地觀見事物之本性的訓練,這種訓練包括離棄使衆生陷入輪回的有漏五蘊並證知無漏五蘊。這完成了第叁十叁章<受持是經之利益>的討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