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持戒
第二十八章<持戒>記述持戒波羅蜜的利益。
持戒是持守身、語及意方面的戒律。但是,持戒主要和心或意有關:維持專注、謹慎、正念及覺知,對精神修持極爲重要。開展這叁方面的功德將使我們能在叁摩地及禅修上有的進步,不僅是意的戒律能使我們真正有所進步,爲了維護修持叁摩地的心境,我們也必須嚴守身戒及語戒。小心謹慎地約束及觀照自身的舉止及言談方式,是持戒的要點。持戒清淨因而能幫助及支持禅修上的進展。
佛陀提及徹底修習持戒波羅蜜的十種利益。
第一種利益是我們將永遠具有智慧。若我們能保持溫和的心態和及持守戒律,覺醒狀態將會一再地在我們的經驗中升起;若我們言行不慎、漫無戒守,覺醒狀態將不斷地減退,最後,從我們的經驗中消失。因此,爲了維持及不斷地開展叁摩地境界而達到最終的成果,保持溫和、覺知及淨戒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將效法一切諸佛,慎守戒律。我們將不會爲諸佛、菩薩所責難,或爲博學之智者所輕視,因爲世間法及勝法的上師都將爲我們的行徑值得贊揚。我們將不會被拒絕或舍棄。其次,由于持戒清淨,我們將不會違反或偏離所立的誓願,而且,我們會藉由持戒的力量而嚴守誓願。第五、第六及第七項利益分別是:堅定有恒地修持佛法、遠離輪回並不爲之所染汙及終將證得涅槃的種種功德。最後提到的幾項利益說明:持戒清淨的心將恒常免于煩惱障、將證得勝妙叁摩地,且將不匮乏法財善德。因爲起自持守身、語、意之戒律的這些功德利益,將使我們的禅定極爲穩固。
一般而言,意的戒律是最重要的,甚于身及語的戒律。戒律可分爲出家衆及在家衆的戒律。最嚴謹的是比丘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但是,持守在家居士的清淨戒律也極爲殊勝。
兼具智慧與慈悲的佛陀,依照聞法者的性情、需要及能力而教導勝妙的佛法,他直接覺知衆生具有不同的能力或根器。有些人能持守最高層次的戒律,即比丘、比丘尼、沙彌及沙彌尼的戒律;有些人則無法如此。佛陀也製定了在家男女衆的戒律。
佛陀根據個別聞法者的能力而開示。能持守各種層次戒律的人,可以領受避免一切業行的戒條;無法如此的人則可以領受較少數的戒條。領受戒律的方式非常多,佛陀從未說過每一個人都必須持守所有的戒條。
例如,在家男女居士的戒律包括五種主要的戒(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這些戒律能確使我們具有溫和、輕松自在、穩定及平靜的心境。領受全部五戒的男女在家居士稱爲“持守圓滿五戒之居士”。有些人也許不願意領受全部的五戒,有些人則可能想說:“我無法五戒全都持守,這一條戒律是我無法持守的。”領受五戒中之四戒的居士稱爲“幾乎五戒全守之居士”。如果我們只領受兩、叁條戒律,我們就是“持守數戒之居士”。即使我們只領受一條戒律,我們仍然是“持守一戒之居士”。僅僅領受主要五戒中的一戒是可行的,且能産生極大的利益。
如果我們連其中的一戒都無法全然領受,仍然有一個解決辦法。在佛陀住世的時代,他的大弟子之一名爲迦多衍那(Katyayana,又譯爲迦旃延或迦延,意爲文飾)的,去一個村莊傳法。那個村子裏住了一位屠夫,奪殺了許多動物的生命。迦多衍那告訴他至少要領受一條戒律,但是,這位屠夫回答道:“我怎麼做得到?我很想受一條戒,但我是一個屠夫,我必須殺害動物,因爲這是我的生計。若不殺生,我就沒有維生的工作了。”迦多衍那說:“是的,但是仍然有一個辦法。你在白天殺生,但是,你在晚上也必須殺生嗎?”屠夫說:“不,晚上我不殺生。”所以,迦多衍那告訴他說:“你發這樣的誓願:每到日落時分你就不再殺生。”據說,這位屠夫因爲發了這樣的誓願而得到極大的利益。同樣的,身爲佛陀的在家弟子,只要我們能盡力持戒,必定能得獲持戒的大利益。在修習叁摩地及禅定時,我們需要定靜的心,而持戒能幫助我們開展的定靜。
領受戒律並盡力持守,具有無上的利益。誓願“我將不殺生”並持守不殺戒,和僅只不殺生有極大的差別。乍聽之下,我們或許相信只是不殺生就好了;可是,事實上,誓願不殺生具有更大的利益。差別在于:在領受了不殺生戒之後,我們將會提醒自己:“我已經決定不殺生了!”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得到了這項決定的功德。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只貓一整天都在睡覺,而且,在這段時間內它並沒有捕殺任何動物,它會得到放棄殺生的功德嗎?不,它不會。它只是避免了殺生的惡業,它並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利益,因爲當它醒來時,它又准備好要殺生了。相反的,如果我們領受不了殺生的戒律,這個意念會一直保留在我們心中,不殺生的善根會因而不斷地增長;當殺生的機會出現時,我們將會戒絕此種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