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燈·不可思議之功德·第十九章 顯說諸佛不可思議之功德

  第十九章 顯說諸佛不可思議之功德

  無上圓滿勝利者再度向月光童子說:“童子!既是如此,若一菩薩摩诃薩希望于聽聞此法不可思議、不可限量之功德利益時,希望無所畏懼,希望不生驚懼、不生怖畏,他應善巧教示不可思議之佛功德、他應渴求不可思議之佛功德、他應善巧求問不可思議之佛功德、他應善巧求取不可思議之佛功德……。”

  我們現在已經討論《叁摩地王經》的第十九章,章名是。佛陀以喚月光童子之名做爲開始。他問月光童子說:一位修學叁摩地的菩薩必須具足什麼,才能在聽到叁摩地境界的甚深功德時不起懼畏,並産生善巧此法的強烈渴望?他必須深知並善說諸佛不可思議之功德,包括證悟之身、證悟之語及證悟之意的一切善德。“不可思議”表示比等功德不是以一般凡夫的智力所能全然理解的。

  除了深知及善說證悟境界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外,希望修習此勝妙叁摩地的大菩薩,必須對得獲這些功德産生強烈的渴望。知道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極其殊勝、圓滿、卓越及深奧,並渴望自己也得到這些功德的大菩薩,應該竭盡一切地求問如何得獲這些功德;他應該了解這些功德的起因是什麼,並不屈不撓、全心全意地修取此等起因及功德。

  如此,此大菩薩將能免于“我不可能成就如此不可思議之功德”的疑慮與畏懼。善于修取這些功德之後,此菩薩將不會畏懼自己無法成就這些功德,他對這一點都不會感到焦慮、害怕或懷疑。

  要達到完全的覺醒及圓滿的證悟,我們必須對達到佛果的願望具有絕對的信心——信心、虔敬心及真誠的熱望至爲重要。即使我們多少已經趣入佛法並自許爲“修行者”,仍難免有時會覺得全然開悟似乎不是我們個人能達到的;或者,我們也許會認爲,是否達到真實、全然的證悟並不是真的很重要。這類態度確實會升起,但是,我們必定要試著鏟除它們。這種心態可能起自佛果存在某個外在之處、某個離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很遠的地方的想法;由于我們並不是真的想離開所熟悉的世界,我們或許會對前往另一個叫做“證悟”的地方有所猶豫。但是,實際上,佛的境界並不是存在另一個地方。

  佛果或佛的境界可以依這樣的方式來解釋:在藏文中,“佛”是“桑傑(sanggye)”,意思是“清淨化之完美或圓滿境界”。“清淨化”表示存在于我們的存在之流中的一切過患及瑕疵都已經被鏟降了。目前,我們的心中存有各種不善行的肇因——包括煩惱障及知識障——這些都能且應該被清淨。當這些過患與瑕疵被徹底鏟除、一絲痕迹不複存在時,這就稱爲“桑(sang)”或“清淨化”——“佛”之藏文字的第一部分。

  但是,只是鏟除我們存在之流中的過患,有什麼益處呢?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展現心性的其他具生特質。藉由鏟除一切障礙,我們能夠全然展現具生的開悟特質——例如,見到如是本質的智慧及見到一切諸法的智慧,並使其趣入完美或圓滿——因此,“佛”之藏文字的第二部分“傑(gye)”的意思是“完美”或“圓滿”。

  因此,“桑傑”——“佛”,覺醒的境界——一字表示一切不善層面皆已被鏟除,心性本具的一切善德皆已全然展現並趣入“清淨化之完美境界。”“淨化之完美”絕對是我們能達到的,但是,若要達到這個境界,了解此種潛能並開展對它的渴求與虔敬心,至爲重要。

  此章所提到的叁種因素極爲重要。在此加以重述:首先,我們必須善加了解佛果不可思議的功德;第二,我們應該對達到佛果産生強烈的渴求及真誠的熱望;最後,我們應該對得獲證悟之不可思議功德具有全然無懼、全然無畏的信心。在徹底了解之後,我們應該學習如何善用此種了解,而成爲善巧的大手印修行者。

  最殊勝的方法是四不共加行,其中包括皈依的修持法。“皈依”的意思是向皈依對象——佛、法、僧——尋求依怙。皈依方式有兩種:“因位”皈依——由“因”的觀點皈依,及“果位”皈依——由“果”的觀點皈依。

  要逃離輪回叁界,我們必須解脫“因”——惡業及煩惱障——的束縛;要得到究竟的安全,我們必須尋求究竟的保護。但是,我們可在何處找到此種保護?當我們清淨了一切應該離棄的——不善業、障蔽、煩惱,並圓滿了應該開展的——證悟功德,我們就達到了究竟的皈依。那時我們自己就成爲究竟的皈依對象,因爲我們已經達到佛的果位了;因此,究竟的皈依對象就是我們自己的圓滿證悟,由于我們尚未達到這個境界,因此必須皈依叁寶。

  許多偉大的經典及論典——例如彌勒菩薩所教示的《究竟一乘寶性論》,都闡述了佛、法、僧叁寶的功德。據此,法寶及僧寶都是暫時的,而不是究竟的皈依對象,唯有佛寶——圓滿證悟之境界——才是究竟的皈依。爲何如此?

  就法寶而言,道谛及滅谛都是暫時的,而不是究竟的。由于“道谛”對治幻惑的作用,取決于心的二元對立、依因緣而存在的狀態;因此,“道谛”是依因緣而存在的,是“有漏”的,不是究竟可靠的。當幻惑的狀態消失時,對治法也隨之消失了。這就是“依因緣而存在”或“有漏”的性質。

  在前一種情形,當其效用不複存在時,“道谛”就被離棄了。在第二種情形下,由于道谛是依因緣存在的,它並不是究竟的、恒常的;換句話說,達到道的終點之後,我們就不再需要道了。由于缺乏恒常的存在性,法寶的第二個層面——也不是究竟的皈依對象。僅僅了悟“煩惱缺乏獨立的存在性”本身也不具有任何真實、具體的自性,不能做爲究竟的皈依對象。因此,佛法的兩個層面——道谛及滅谛——都不是究竟的皈依對象。

  最後,由于僧寶終將成就佛果而止滅前境,他也不能做爲究竟的皈依對象,所以,唯有聖珍的佛果足以做爲究竟的皈依對象。

  如此,由于達到佛的果位是究竟的成就,由果位皈依即是以佛爲唯一暨究竟的皈依對象。爲了達到究竟的皈依目的,我們由因位皈依;就此而言,皈依的對象有叁:佛、法及僧。

  對于佛,我們應該視佛爲導師,因爲唯有全然覺醒的證悟者能真正及徹底地顯示通往境界的道路,沒有其他任何人能完整地指出證悟之道。所以,佛陀知身是顯示證悟之道的無上導師。

  關于佛法,佛陀說:“我無法以我的手除去衆生的痛苦,我也不能將正覺轉移給另一位衆生。”即使是具有大悲愍心及大能力的佛陀,也無法抹滅衆生的苦——衆生自己所造作之惡業的果報。果報的成熟就連佛陀也無法阻斷,惡業的造作者終將經曆果報;唯有透過實修及終究的正覺,過去所造作的惡業及障礙才能淨除。

  佛陀的正覺也無法傳遞或轉移給任何人。正覺者無法將他的證悟功德放射給一切衆生,使他們都充滿證悟的善質;我們必須自己實修,唯有實際走過修持道才能得到證悟功德。

  那麼,佛陀到底能做什麼呢?佛陀親自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我能教導帶來平靜及平和的佛法。藉此,衆生能解脫。”佛法的傳授是爲了教導衆生去除自己的障礙及得到解脫,所以,我們應該視佛法爲道。

  接下來,我們應該開展僧寶是道上的伴侶及朋友的觀念。在道上修持時,我們有時候會遇到內在及外在的障礙,或不利于修行的逆境。有些障礙如同下列情況:在過去,我們非常虔敬,並對法教具足真誠的信心;然而,不知如何地,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信心及虔敬的心都減退了,這是一種不利的狀況。或者,我們在剛開始時極度精進,修法非常有耐性,後來,卻變得愈來愈不精進,愈來愈沒有耐性;剛開始修持時,我們也許一點都不怠情、散漫,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們變得愈來愈懶惰和草率。

  在遇到這種不利的情況及障礙時,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和能幫助我們克服這些逆境的具德上師來往。不論這些逆境是虔敬心退轉、精進力減退或惰性增長,具德上師能幫助我們提升虔敬心及精進力,藉此克服逆境,並在修持道上有所進展。如此,僧寶成員應被視爲修行道上的良伴和幫助者。

  除了佛、法、僧叁寶之外,金剛乘系統包括了另外叁種皈依對象:叁根本——“上師”爲加持的根本,“本尊”爲成就的根本,及“護法”爲事業的根本。在一方面來說,這叁種特殊的皈依對象和叁寶並沒有真正的差別;在另一方面來說,叁根本是因其特殊的特質或事業而被另歸爲一類。

  首先,讓我們來討論上師——加持的根本;就口傳教法或實修傳統而言,根本上師如同佛陀本人,有時甚至被視爲更勝于佛陀。對佛法的初機者來說,這聽起來有些令人懷疑,因爲我們也同時聽說圓滿開悟的佛陀具有至高無上的勝妙功德,世上無人能與之比擬。我們也許會看看我們的上師暨傳承持有者,心想:“嗯,他們確實是具足各種善德的特殊人物,但是,他們看起來並不完全像是圓滿證悟的佛陀。”這也許是真的;然而,佛陀之示現于這個世界、獲得正覺、轉動*輪及最後進入涅槃,已經是兩千多年以前的事了。目前,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佛法的大門並在修行,我們無法親自會晤佛陀並由他親授法教。這是否表示我們完全沒有福報,並因爲未能親見佛陀而無法修行或得到證悟?不,我們仍然具有得受法教的福報,而且,如果我們真正努力地實修,仍可以淨除惡習、惡業並達到證悟。這種可能性源自何處?它完全來自我們和根本上師之間的善緣。由于此種善緣,我們由上師處得受同于佛陀親口宣說的法教。我們的上師是從何處得到這些法教的?他是從他的根本上師暨傳承持有者處得到的。就此而論,依我們個人情形來說,我們的根本上師比兩千多年前住世的佛陀更加仁慈、更回殊勝,他甚至比佛陀更爲優越。這就是上師——加持的根本——的寫照。

  第二,本尊是成就的根本。在此,我必須稍微談論一下神或上帝的觀念。在一般佛教理論中,並沒有上帝的觀念——這指的是沒有一位稱爲上帝的神是世界的創造者,也沒有任何本體是衆生之喜樂與憂苦的創造者,一發快樂與痛苦全然都是個人過去生所造作之行爲的結果。世界的形成及衆生的生命經曆,都不是由上帝或神祇所決定的。在佛教理論中,輪回六道中確實有世俗神祇的存在,但是,世間的神祇並不是世界的創造者,也不是衆生喜樂與憂苦的創造者。那麼,本尊到底是什麼?我們佛教徒是否認爲本尊創造了世界並控製了一切喜樂與憂苦?不,我們不認爲如此。

  本尊或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以佛法爲道,成就則是走完此道的終極結果。一般而言,佛法包括八萬四千種法門。我們能修持這所有的法門嗎?不,我們不能。我們必須這八萬四千種法門全部都修嗎?不,不須要。爲什麼?因爲這八萬四千種法門的存在,是爲了矯治或改變不同的性情及習性,是爲了適應衆生不同的能力或根器。每一位衆生並不須要八萬四千種法門全部都修,我們只須要契入佛法的精髓或本質——即一切事物的真實本性或根本狀態,並藉由恒常的修習而得到直接的體認。

  一切諸法的真實本性或根本狀態具有叁個層面,稱爲“叁身”:法身(梵文dharmakaya)、報身(梵文sambhogakaya)及化身(梵文nirmanakaya)。法身是真如的自然狀態。談及報身時,我們會聽到“本尊是真如狀態的報身形式”的說法。爲了改變或清淨貪執、瞋恚及愚鈍的習性,本尊或以寂靜、平和之相,或以忿怒之相示;此外,本尊或以男相、或以女相示現,分別象徵方便(梵文upaya)及智慧(梵文prajna)。他們以此各種形相,或爲男相、或女相,或爲寂靜相、或忿怒相,來幫助修行者克服貪、瞋、癡的煩惱。藉由修持本尊法——包括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我們可以達到真正的證悟——究竟的成就。就此觀點而論,在佛法的修持中,本尊是“成就的根本。”

  護法——佛法護持者——是事業的根本。一般而言,僧寶是修行道上的伴侶,是諸佛與菩薩的化現。同樣的,諸佛與菩薩可能不以血肉的凡夫相顯現,而以凡夫肉眼看不到的本初智慧形式化現。如果修行者向他們祈請、禮拜,懇求他們因佛法的緣故而加以護法,他們會有所回應,以各種事業活動除去不利的情況,並增長有利于修持佛法的情況。這就是護法的本質——事業的根本。

  因此,除了叁寶之外,叁根本是金剛乘修持道中的特殊皈依對象。這是我們金剛乘行者在求問,及求取一切諸佛或圓滿正覺之不可思議功德時,必須同時了解的。

  接著,本章說道:我們應該開展對此不可思議之功德的強烈熱望,並不懈地求取它們。佛陀做此開示之後,乾闼婆王子(Prince of Gandharvas)——欲界的一位天神,名爲般遮屍棄——與無數的天界樂師,持著各種樂器前來作樂供養佛陀。此時,佛陀以其神通力將種種樂器所發出的聲音轉化爲闡述證悟功德的殊妙法音。此殊妙法音,因其甚深妙義,利益了無數衆生。

《月燈·不可思議之功德·第十九章 顯說諸佛不可思議之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