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好,應該斷除欺淩他衆,並且虔誠地恭敬一切衆生。因爲每一個衆生都具有如來藏,都可以成佛。自己修行時,如果不依靠衆生,則六度萬行無法圓滿,不會成就佛果,因此對一切衆生,即使最下劣者亦應恭敬。
爲他傳授教言時,當具利他大悲心。
爲他人傳授教言,或者作一些開示,宣說佛法功德之時,自己必須具足大悲心。如果沒有一個利他的大悲心,爲自己的名利去宣說佛法,則有很大的過失。
不得誹謗諸正法,何法起信求彼法。
對于大小乘佛法不能誹謗,誹謗正法有很多過患,如今生當中會很痛苦,來世將會墮入地獄,生生世世當中不見、不聞正法,叁寶名號也無法聽到……。在《無量壽經》中亦說,誹謗正法者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說佛法,甚至外道都不應隨意誹謗,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中記載,佛爲了度化衆生,有時變爲外道形象去弘揚佛法,所以連外道都不應誹謗。謗法罪有很多細微之處,稍不注意便易違犯,甚至謗法時自己都不清楚。如果我們知道過失,則可以遮止,就怕連過失都未認清,又怎麼會遮止呢?比如比丘如果了知戒條,則不會去故意犯戒,如果未學過戒,則犯戒與否都不會了知。所以大家應該多聞思一些經論,對佛法有所了解,特別是因果方面,應該多學習一些,使自己能夠明了取舍,盡量去忏悔已犯之過失,以後不再犯過失。
選擇自己修學的法門時,應先觀察自己與佛法的因緣,自己對哪種法起信心,說明于己有緣,應該去求這種法。有的人自己不觀察,卻經常問上師:自己與密法有緣否?你如果對上師與密法有信心,則說明你與密法有緣,可以學習密法。如果對上師與密法未生起希求之心,平平淡淡,則說明緣份不足,可以先學其他法,這對自己有一定的利益。
行持十種法行已,不分晝夜而精進。
所謂十種法行,指繕寫經論、供養、施贈、聽聞、受持、披讀、開演、諷誦、思維和修習十種積累資糧的方法。對于此十種法門應該不分晝夜,精進地行持。聞思和修行不能分開,應該一邊聞思經論,一邊實修法義。宗喀巴大師亦雲:聞思修叁不分離,少力即脫生死城。有一部分學佛者,因爲聞思不夠,所以執著片面,自己的觀點外,認爲其他觀點與己不合便認爲是非法。有些人認爲不需積累資糧,只要安住不動便可以,不需要去念佛;修淨土者,又認爲除念佛之外,再無其他方法可以成就;乃至顯密宗之間的一些诤論,這都是聞思不足所引發的。各宗各派都有解脫法,並且互相圓融無礙。我們應該先將自己宗派之教理爲主聞思,在此基礎上再聞思其他宗派之善說,最後將各宗觀點融于一體,精進去修持。
叁世所積諸善根,回向無上大菩提。
福德賜予諸有情。
過去、現在及未來叁世之中所積累的一切善根,回向無上的大菩提佛果;並將所獲一切福德皆賜予輪回中的一切有情。
時時行持七支供,爲得菩提發大願。
修持佛法,依靠《普賢行願品》中所宣說之七支供非常殊勝。《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亦說,七支供可以包括一切善法。應該時時中行持頂禮、供養等七支供,並且爲了獲得菩提果發殊勝大願,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因地曾發五百大願,阿彌陀佛因地時發四十八大願而度化無量衆生。
若能如是修持者,圓滿福慧二資糧,
亦能盡除二罪障,獲得人身具義故,
將得無上菩提果。
如果能依靠以上所說之竅訣修持,此人即能圓滿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亦能滅盡煩惱障與所知障二種罪障,如是所獲得的人身也具有意義。作爲人,我們如今能聞思佛法、嚴持淨戒、精進修持,此人身很有意義。麥彭仁波切一首金剛歌中亦說過:雖然自己業力深重,有時也生煩惱,但看其他很多衆生不信佛法,造殺生等惡業,有的學習外道,所以覺得自己所獲得的人身很有意義,可能過去千百萬劫中得到過的人身也沒有這次有意義,自己也生起歡喜之心。我們獲得有意義的人身,修持佛法,逐漸會獲得無上菩提果,尤其值遇密法,如果精進修持,今生中都會獲得成就。
信財戒財舍施財,聞財慚財有愧財,
智慧財爲七聖財。
信心、清淨的戒律、發放布施、廣聞博學、在上師叁寶前有慚知愧、具有智慧,爲聖者佛菩薩們所歡喜的七聖財。愚笨者著重世間有漏的財産,有智慧者著重于聖者、著重于無漏的財産,我們隨學佛法者,應該舍棄世間一切有漏之財,盡量希求聖者之財富。
如是此等殊勝財,是乃無盡聖者財,
不得說與非人衆,衆人之中觀察語,
獨自之時觀自心。
如是本論中宣說的財富,此爲聖者無盡的財富,此甚深的精華竅訣,不得說與其他無有信心的非人與人。在衆人聚會的場合之中,應該觀察自己的言語。因爲很多煩惱都是因自己言語不慎而造成的。說話不注意,很容易招惹是非,傷害他人,所以在衆人中說話時,應詳細觀察,該話之語可以說,不該說的話不要說。尤其對于傳承上師,不應該說過失,否則對自己的成就會有很大影響。自己單獨安住之時,容易胡思亂想,念頭紛飛,此此時應該觀察自己的心,使自心融入于佛法之中,此亦爲殊勝竅訣。法王如意寶要求四衆弟子,應該記住這兩句竅訣,即“衆人之中觀察語,獨自之時觀自心。”此爲尊者真正的殊勝竅訣,有信心者,將此運用在實際行持之中,則修行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
印度堪布吉祥燃燈智藏所著之菩薩寶鬘論竟!
《菩薩寶鬘論略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