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忠告論要義簡疏

  附:叁十忠告論要義簡疏

   釋題名:此論是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對當時及後來的修行人所作的忠言教誡。因論中共有叁十條忠言,故而得名。所謂“忠告”,是發自內心的誠懇勸告之言,此處是指尊者針對諸已爲上師攝受的修行人容易誤犯的無義行,而說的深密教言或忠谏。“論”者,即具足造論功德者所作的、闡釋經續密義並具有改造衆生的邪見邪行、救護諸有情出離輪回怖畏的典籍。

   作者:全知無垢光尊者(公元1308——1363年),是雪域諸派共同尊奉的叁大文殊化身之一,是甯瑪派中具無比貢獻與加持的祖師,是集大班智達、大瑜伽士、大成就者之功德于一身的大聖者。尊者一生廣學博聞顯密經續,于顯宗、密宗廣有述注,凡諸修學者若能至心祈禱尊者,則無論于聞思修法、傳法灌頂攝受弟子等,皆可得到無上的加持。甯瑪派中很多傳承上師的成就皆是源于尊者的加持,故諸後學者應勵力聞思尊者的著作,恒常頂戴祈求尊者的加持。

   法界遍空智願大雲中,善降大悲之光甘露水,

   令熟所化因中叁身芽,敬禮勝寶救主上師足。

   此爲作者頂禮自己的根本上師。無垢光尊者的根本上師是持明者革馬劄。尊者于此贊言自己的根本上師已證得了與法界無二的自然本智,因而在法界虛空中遍布了如所有智、盡所有智及度盡一切有情的殊勝大願之雲。並恒時從密布的智願濃雲中,普遍善巧地降灑大悲日光、智慧法乳甘露雨水,由此勝緣,令所化有情之田中,成熟法報化叁身的殊勝禾稼。在如是殊勝的叁寶總集上師之蓮足前,自己以清淨的身口意叁門恭敬作禮。以清淨信心隨念上師叁寶的功德,恭敬作禮祈求加持,是修行人恒時應行的,也是自己的修法成就、度生事業等一切成就之根本,叁世諸佛也皆是依上師而得成就。故于造論之端,憶念上師功德、頂禮祈求加持,已成爲藏傳佛教中諸論師的通則,也有十分必要。

   雖由願力傳承師攝受,自不精進無義耗此生,

   思惟聖行自懊他亦然,勸心生厭說此卅忠告。

   此明示造論緣起、爲誰而造及本論立宗等。尊者雲自己雖由宿世福德善願,已具足閑暇圓滿,爲衆多傳承上師所慈悲攝受,得到了聞思修習佛法、受灌頂等機會,然而因自己身心散亂放逸,未發起精進,故沒有把握善緣,踏上解脫勝道,而虛枉地浪費了暇滿人身。現在想起諸聖者大德們爲自他解脫而精進苦行的勝行不由生起懊惱改悔心,而看周圍的其他修行人,也不乏如是虛耗時日令自心悔惱者。因此,爲了自他這類爲散亂放逸所縛的修行人,說此叁十條忠告,勸勉從內心對衆多散亂瑣事生起厭離,若能依言而行定能一心趨入正道發起精進。無有精進、虛耗此生、懊悔等,皆是尊者的自謙之詞。無垢光尊者是乘願再來的菩薩,本身已遠離了一切過失,只是爲了勸勉當時的弟子及後學者,故以大悲愍而宣此肺腑忠言。有心者誠應谛聽,依教奉行!

   噫呀!

   種種方便攝受衆眷屬,雖具順緣主持寺廟等,

   糾紛之源自心貪執因,獨自安住即是吾忠告。

   “噫呀”是悲歎之語,尊者以無礙智親見末法之時衆多修行人,在自心尚未調伏之時,雖具有衆多方便攝受很多眷屬,或具足順緣主持寺廟、法會等,這些形象的事業雖然吸引人,然而對自心不調者來說,這些都是産生糾紛诤鬥之源,及令自心生起非理貪執惡念之因。內心不斷除自我貪執煩惱,行管理寺院、攝受弟子等事業,則對自他很難有利益,甚至會對自他雙方都有損害,故在初學階段,佛陀也不開許行利他爲主的事業。在未成就前,修行者應持守強烈的利他菩提心願,獨自安住于寂靜之處,精勤修習正法調伏自心,此乃尊者對末法行人的第一忠告!

   誦經祈福以及降魔等,雖自功德傳揚人群中,

   爲貪食財自心爲魔使,調伏自心即是吾忠告。

   若未調伏自心獲得一定的證悟功德,而僅依形象誦持儀軌,作祈福降魔超度等佛事,雖然能使自己名聲廣揚,然而對自身卻毫無利益。自心未斷貪執煩惱,無有真實的利他之心,在行持這些事業時,自己會對施主的供養財物等生起貪染,如是爲貪嗔煩惱魔所轉不可能使自己獲得利益。阿底峽尊者曾說過:“自利斷盡之時可行饒益他衆,獲得見道後方可超度亡靈。”而密宗中的降伏事業,更需要施法者具備降伏自心貪嗔煩惱魔的功德,否則自心無有大悲愍,爲嗔魔所轉,與諸外道行誅伏事相同。末法之時,忘失本份而陷入經忏等形象法事之中的修行人,日漸增盛,諸人當反省:若自己在行持彼等事業時,一心貪執財食,則定爲魔使,所行皆爲非法,以此定當墮入惡道!故五濁惡世中,諸凡夫修行,首當調伏自心,斷盡私欲,此乃尊者之衷心勸告,也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善知識的忠告。

   由從貧衆收取高賦稅,雖塑佛像發放布施等,

   他人依善積惡之因故,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

   塑造佛像、發放布施等,雖然是善法,然而對修學佛法者而言,在行持這類善法時,必須注意護持他人的信心,不能以非法手段斂聚資財損害有情。特別是身處高位的權貴,若以強製手段,從貧苦大衆收取高額賦稅,用以建塔寺、塑佛像、布施等這類形象上的善法無疑是不如法的,而且往往會使他人生起反感,甚而誹謗、嗔恨,自他都會因此造下惡業。所以作爲一名修行人,與其以身行持這類依善積惡之因的形象善業,不如時時修觀自心一心向善,生起大悲菩提心趨入清淨法性,如是方可于人于己皆有大利益。以前藏地寺院在修塔像時,往往會向附近村莊的征收錢財,這使許多貧苦人家煩惱不堪。直至如今,類似事件仍在漢藏各地時有發生,有許多人以種種方法從並不富裕的信衆手中取得大量資財,用以塑像建廟等形象上的善法,而將真正的講聞正法,修治自心抛到一邊。諸有智者,當謹察此等時弊,恒依尊者的忠告而守持正法之根!

   爲自得高于他傳講法,以及方便護持賢卑眷,

   心生實執我慢之因故,息滅妄念即是吾忠告!

   攝受眷屬、傳講佛法,這是大乘修行人無可厚非的事業,然而在行持彼等事業時,修行人必須要具備清淨的發心,以毫無私欲的清淨大悲菩提心去利益他人。若不能如此而是爲了使自己得到名聞利養地位,到處講經說法,也不觀察聽法者的根機賢劣,用種種不太如法的方便方法,全部攝受護持爲自眷屬,這種做法實質是使自己生起實執我慢煩惱之因,對自身的修行毫無利益,對眷屬也很難有真正的利益。作爲修行人,無論修何善法,皆應謹察自心,雖然凡夫人難免有追求世間八法的念頭,然欲要做真正的修行人,定當依教時時以正知正念之武器,不斷減少直至滅除這些染汙心念。否則,無論擁有多少眷屬,傳講多少經論,自心不清淨則難有分毫功德而言!

   營商放利以及欺詐等,雖依邪命所積百財物,

   求名行善世間八法因,修離耽著即是吾忠告。

   修行人應在寂靜寺院中,遠離五種邪命而清淨自活。營商、放利以及欺詐等屬于邪命,依此所獲之財物,雖然用來供養福田,從表面看也象是善法,但因其財物不清淨,無有絲毫功德可言。若爲了希求名聞而行持這類相似善法,仍然屬于世間八法之因,最多也是獲得有漏人天之樂。所以爲了獲得解脫,應該修持出離心,遠離一切對世間法的耽著,這也是我的忠心教言。

   雖思公平作證斷訟等,調解爭端乃是利他衆,

   依彼生起欲望之因故,無有希憂即是吾忠告。

   藏族全民信仰佛教,出家人的威望地位較高,所以很多地方官所無法解決處理之爭端官司,經常會依靠寺院中的活佛僧人進行調解和決斷。一旦活佛進行決斷後,雙方都會接受,因爲藏人家中祈福消災以及超度等佛事全靠僧人辦理。然而作爲修行人,雖然最初考慮自己做爲中間公證者決斷訟事,調解雙方的爭端是爲了對他人利益,但往往會依此陷入五毒煩惱之中,生起種種非理的欲念,依此減少自己聞思修的功德,相對于解脫方面毫無意義。所以應該無有任何希望和憂慮爲決斷诤訟能否獲得酬勞等,即是我忠心的教言。

   雖具受用眷屬名福德,悅耳之語遍于贍部洲,

   然自臨死之際無毫益,精進修持即是吾忠告。

   真正的高僧大德,因已經獲得生死自在,不會被輪回所轉,雖具有衆多眷屬與廣大富饒的受用,其美名傳遍于世界,對其也無有任何損害,而對衆生會有廣大的利益。但尚未獲得此境界的普通出家人,不應該重視外表形象的事業,雖然由于前世之福德因緣,自己也許會具足種種受用,攝受成千上萬的眷屬,對自己贊歎的悅耳之言也遍于整個南贍部洲,但因爲已沒有內證功德對自他都無意義;尤其臨死之時,一切眷屬受用以及財物都對己無有絲毫利益,反而會增加自己因貪執而生起的痛苦。所以爲了解脫生死劇苦,應該遠離這些形象,精進修持妙法是我的忠告。

   司庫侍者以及家主等,雖是寺院家中骨幹者,

   二取分別生起挂慮因,遠離散亂即是吾忠告。

   真正的高僧大德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專門爲他管理財務的司庫,服侍起居飲食的侍者,以及處理事物的主者等都需要具足,以此可以更增盛利生事業。但如果是無有任何修證功德之假相高僧大德,自己也毫無修證,而舍棄修心爲其做事,不僅無有意義,只會增加惡業而已。雖然他們在龐大的寺院或家中屬于骨幹成份,可以說一呼百應,但真實修行人不應該去爲這些瑣事忙碌。因爲這些會使自心經常處于散亂,常常挂慮執著,增加二取分別惡習,所以實修者應如作者本人,無需任何名位,遠離一切散亂,這即是我的衷心教言。

   佛像供物經論爐竈等,雖攜所需行于寂靜山,

   暫具用品爭紛痛苦因,依無所需即是吾忠告。

   佛像、供物以及衆多經書論典,雖然不是有漏財産,對我們修法有益。但如果去寂靜山林中安住修法時,仍然攜帶諸多佛像經論及爐竈等一…

《叁十忠告論要義簡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