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徹底修習叁摩地之功德
無上圓滿勝利者再度向月光童子說:“童子!既是如此,你應當知道,若一位菩薩摩诃薩受持此叁摩地,理解、贊頌、讀誦、背誦、爲他讀誦、日日持誦,並廣爲他人演說此經,他將得獲四種功德。此四種功德爲何?其福德將不可擊毀、其勇健將不爲怨敵所屈撓、其智慧將不可衡量、其辯才將無可限量。”
在第十八章中,佛陀解釋道:若一位大菩薩精通此經、恒常讀誦此經,並廣爲他人解說此經,他將能成就四種大功德。
第一種功德是經由此種行持所累積的福德,將不可磨滅、擊毀(功德不壞)。修習此叁摩地可廣積智慧。就經典法教而言,我們了悟了法性谛,也就是達到初地菩薩的果位;歡喜地或極喜地。成就此地之後,我們將能顯現一千二百種福德,而且,這個境地的福德是全然不可擊毀的。
第二種功德是大無畏,受怨敵攻擊時不爲所壞。達到真叁摩地之特殊境界本身即是全然覺醒、證得佛果的真正因素;所以,全然覺醒之因具有類似覺理狀態本身的特質與功德。這些功德包括“四無所畏”——在此處,四無所畏表示不懼畏任何事。此四種無所畏包含雙重之無所畏,這是由于已全然離棄應該離棄的,並已全然了悟應該了悟的,而達到的個人修行成就。任何天神、惡魔,甚至梵天王的攻擊或批評,都絲毫也不能使已了悟叁摩地境界的菩薩感到畏懼。他具有完全的信心與確定,此圓滿真叁摩地境界在他的經驗覺受之中,全然無瑕及無誤。即使梵天王指著他說“你尚未真正了悟此境!”此菩薩摩诃薩也依然完全無所畏、完全不爲之所嚇。
真叁摩地境界的究竟成果表示一切過患及瑕疵都已完全淨除了,即煩惱障及知識障皆已清淨。如果魔王或梵天王指責道:“你尚未離棄所有的瑕疵!”此菩薩摩诃薩也不會起任何懷疑或猶豫。認爲此叁摩地境界在任何瑕疵或不全然批評都無法産生任何作用,因爲此叁摩地境界是洞悉一切諸法之真實一性的內證——這就是全然無所畏。
所以,四無所畏之前兩種所畏和離棄與了悟個人成就有關;後兩種無畏則和利他的成就有關:確産正道無所畏及確說行道之障無所畏。佛陀全然無誤地教示開悟的正確法道,他清楚地言明:“這是一切凡夫、菩薩及成就上師所遵行的道路。這是正確無誤的。”在面對攻擊、批評或異議時,例如有人駁斥說:“你無法指出真正導致真實、圓滿開悟之道!你能指出道的一部分,但是你無法真正教示完整的道!”一位覺醒的菩薩和佛仍然完全無所畏懼。其于已了悟真叁摩地境界的確然,覺醒的菩薩全然無所畏,因爲他確實能徹底地教導正確及完整的證悟之道。
第四種無所畏是確方解脫道障無所畏。若一位魔王或梵天王說:“這些事物不會真正阻礙解脫之道,你不須要離棄這些!”覺醒的菩薩仍然無所畏懼,因爲他真的能確定什麼是法道的障礙。
善修學叁摩地境界的菩薩所能成就的第叁種功德是智慧無邊,他的智慧無限量地增長。修習叁摩地使我們能清楚地覺知事物的本性、自心的本性,這種自然的狀態是自無始劫以來就落入輪回的我們一直無法見到的。由于得受直指心性的教法或藉由其他方法,我們能在安住于叁摩地時,見到心的真如狀態。在究竟上,認知自心本性本身就是成就究竟智慧——了知一切諸法之如是本性的智慧——的正因。一旦被具持之後,這種智慧便無限量地增長。
這種智慧真實地覺受證悟之境,了知一切事物之本性爲法性。一切依因緣而存在(有漏)之現象都見存于法界(梵文dharmadhatu)——一切事物與現象體性之領域或空間。事實上,沒有任何正常的有漏現象能發生于法界之外,或于法界之外被加以覺受。因此,兩種卓越智慧的第二種——覺知一切存在之相對現象的智慧——也自動展現了。
所以,修習覺知諸法體性或自心本性的叁摩地,將可使用我們具有無量無邊的兩種主要智慧:見到諸法體性(空性)的智慧,及覺知一切存在現象的智慧。此外,在此修學過程中,五種一般智慧(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成所和智)也會自然展現。例如,確保起自證悟之境的任何事業或活動皆無礙亦無誤的成所作智,會任運自然地展現。
第四種功德是成就無量無邊的辯才。辯才之勇健在確實了悟叁摩地之特殊境界後會自然升起,並確保我們完全不畏懼會誤入歧途。由于此種確信,我們知道,只要更深入地修習叁摩地之圓滿境界,我們會繼續在覺醒的正道上有所進步,且最後必定會達到功德不可思議的圓滿證悟。我們不會畏懼誤入歧途或偏離正道,也不畏懼會誤導他人而想道:“如果我教導他人,也許我們會被引領到錯誤的道徑上。我不能真正的確定。”反之,我們會感覺到極大的勇氣、不可衡量又不可限量的堅忍,並確信:“我能爲他人指出正道!我也能在此勝妙之道上不斷地進展!我能克服必須被離棄的煩惱障!而且,我能成就圓滿無上的究竟佛果!”這種無量無邊的勇氣,即是四種功德中的第四種。
這完成了第十八章的討論。
問答
學員:昨天,仁波切談論了很多關于虔敬心的重要性。我的學生們認爲在法道上不斷地開展內證,然後出于虔敬心而將它供養出去,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如果我告訴他們,虔敬心表示將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融合,這在他們聽起來像是變戲法一樣。您能不能就經典傳統談談虔敬心?
仁波切:一般而言,信心或虔敬心包括叁個要素:第一是仰慕,第二是渴望,第叁是信任。虔敬心非常重要,但是要對某件事産生信心與虔敬心,我們須認爲它具有價值及優良的品質;事則,我們不會産生任何仰慕或渴求的感覺。因此,首先要對佛法有某種程度的了解才能對法教産生信任之感,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好像我們生病時有人給予我們藥物一樣。如果我們不是真正相信這個藥物能治愈我們的病,那時會産生什麼情形?我們不一定會想要服用這個藥物。當我們起了懷疑而想道:“這也許有所幫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它也許會使我的病況更糟糕,也許我會因而中毒。”我們將因而放棄這個藥物。但是,如果不服用這個藥物,我們就無法恢複健康。
同樣的,如果因爲知道法教的善質而産生某種程度的信任,我們會不存帶懷疑或猶豫地去修持法教。反之,如果我們只是盲目的信奉者,在面臨實修時,或許會躊躇不前,因而心想:“這也許有所幫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許完全沒有意義。”這種半信半疑的不確定感和信心正好相反。若缺乏信任,我們將不會實修法教,但是,若不實修,我們就無法得到任何成果。我們可能會想說:“我的上師所說的可能確實是真的,但是,在另一方面,這也許只是無意義的言詞。”如此一來,我們就無法全心全意地修持所得受的法教。盲目的信奉,表示不了解信仰的真正理由,在佛學的理念中,信心與虔敬心表示了解真正的價值,並因而感到信任。
學員:昨天,在第十叁章時,您提到它的章名,但沒有真正加以探究。您可以解釋一下這一章的章名嗎?
仁波切:我確實提到這一章的名稱是。在修學叁摩地時我們需要兩種善德:覺知和智慧。首先,我們必須實際去修習叁摩地,而在修習叁摩地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點是“覺知”。所以,昨天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談論覺知的重要性。若具有覺知,我們可以修學得很好,但是,若沒有覺知,我們將會忘卻如何好好地修習叁摩地。如果我們心不在焉,覺知的盜賊將會趁虛而入。
“定義、顯說叁摩地”的意思是說明修習叁摩地的絕對必要條件,最主要的是具有覺知。在修持時,除非我們保持覺知,否則我們將會完全失去任何定境,只有我們的身體坐在禅修墊上,我們的心卻已經溜走了——我們只是坐在那兒想東想西的。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契入良好的叁摩地境界,我們必須謹慎、周密地保持覺知;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修學叁摩地。
學員:我對如何將叁摩地狀態用于禅修後狀態感到興趣。我試著盡力保持覺知,但是,我很容易被自己與別人的談話,及周圍的一切感官刺激所分心。仁波切是不是可以給予進一步的指導?
仁波切:在日常活動中保持叁摩地狀態,確實很不容易,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做到這一點。也許,最好的方法就是下定決心:“今天,我將試著不失去覺知及叁摩地的真正狀態,即使我很難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我也要盡力維持一小段時間。雖然我的眼睛會看到許多形相,但我將努力保持警覺,不讓自己被所看到的景象所影響,即使聽到別人的聲音,我也將盡力不讓這搶走我的覺知。”
當我們訓練自己在短時間內不讓覺知溜走時,它會變得愈來愈容易;當維持短時間的覺知變得容易時,我們就能逐漸延長維持覺知的時間。這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例如,在午休時間我們會和其他人照面及交談。在這種情形發生之前,我們可以建立如此的心態:“我即將坐下來用餐,和他人交談將是難免的;但是,在這段時間內,我將試著不讓心散渙,不完全被交談的話題所左右,我將試著保持連續的覺知。”在一小時午休時間結束之後,我們應該回顧一下情況,並問自己:“我有多成功?”這是很好的訓練方式。
學員:我想知道本尊法後面圓滿次第的訓練,和叁摩地狀態的訓練是不是一樣?
仁波切:這要看個人而定,在修持儀軌時,如果我們已經熟習“觀”的非概念性狀態,那麼,這當然和叁摩地一樣;否則,這比較像只是放松、讓心安住在“止”的平靜中的一段時間。可是,一旦我們已經證知叁摩地狀態,真正的圓滿次第和大手印禅修是完全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