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燈·全然無畏·第十七章 衆佛之叁摩地門

  第十七章 衆佛之叁摩地門

  第十七章稱爲。佛陀一直坐在月光童子菩薩的家中,此時,彌勒菩薩默請佛陀返回靈鹫山。佛陀知悉彌勒心中的這項請求。但是,在他起身離去之前,彌勒菩薩先行返回,藉由他的大威力及神通力,清淨及以種種花與珍寶莊飾了靈鹫山附近的景觀。他也在一個大平臺上安置了一個獅子寶座,供佛陀在開示時坐用。神妙地安排好這一切之後,彌勒回到佛陀身邊,用意念向佛陀頂禮及繞匝作禮,然後再次于佛前坐下。

  在此之後,佛陀離開王舍城,返回靈鹫山,諸比丘及菩薩衆伴隨而行。當他安坐在彌勒菩薩神妙設置的獅子寶座上時,全體聖僧向他供養花鬘、末香、種種音樂、法衣、寶幢及各種妙欲之品。當佛陀在人與非人之大衆中坐定之後,月光童子再度向佛陀提出問題。在前面的幾章中,月光童子問過:“我們如何才能覺醒而得無上圓滿的真實證悟?”佛陀回答說:“必須開展及修習徹底顯現萬法本性平等之《叁摩地王經》。”現在,月光童子要更深入地尋問:“若一位菩薩摩诃薩希望徹底修習《叁摩地王經》,他必須具持何種善德?”佛陀回答道:“具持四善德之菩薩將證得此叁摩地。”

  我們應該具持哪四種善德?

  首先,我們應該具有忍辱及堅忍的態度而能忍受不佳的境遇。菩薩應該是愉悅的伴侶,使他人樂于親近並感覺安適;他不應該具有瞋恚、嫉妒、傲慢或自滿之心,他應該是溫和、仁慈、守戒的。忍的善德使菩薩能忍受毀辱之語、批評及瞋恚、疑嫉之言,而不會以憤怒、競爭性或貢高的態度去回應。這是成就《叁摩地王經》所需的四善德中的第一項。

  致使叁摩地之清淨境界升起的第二項因素是“持戒”。持戒或戒律的藏文是“竹清(木)(tsultrim)”,意思是“保持正確及溫和的行爲模式”。這表示,不論我們是在家居士或出家衆,都應該具有清淨、溫和及守戒的行爲方式,而不會與他人不和睦。從外表來看,我們或許會認爲如此的行爲方式很拘束,但是,實際上並不會如此。

  戒律的梵文是“息拉(shila)”(或作“屍羅”),意思是“平靜”,同時也表示“清涼”的特質,或處在蔭涼之處的清爽之感。印度是一個非常炎熱的國家——尤其是在夏季時——炎熱被視爲不愉快甚至令人苦惱的狀況。找到一個能放松、覺得清爽、解除炎熱之苦的蔭涼或涼爽之處,實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以此爲例,佛陀教導說:當我們的心被貪、瞋、癡的煩惱所攪動時,這如同落入火坑般難受及痛苦,一點平靜、一點安適也沒有;另一方面,維持溫和、守戒的心態和行爲,如同在一個清涼、蔭涼的住所內休息,令人感到愉快,且免于痛苦——這就是“持戒”的意義。開展持戒及溫和的心態和行爲是成就叁摩地的第二項因素。

  成就叁摩地境界的第叁項善因是“出離心”。“出離心”含有對輪回不滿、畏懼及厭惡的涵義。在此處,這表示我們不抱持逗留于輪回叁界——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的心態。這一點,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我們每天早上都唱頌的祈請文裏就有這麼一句:“教雲:厭離是禅修之足。”“厭離”表示在深沈的厭惡而離充輪回——這種厭惡之心確實是禅修之足。

  具有雙足的人可以走到他想去的目的地,而沒有腳的人則因此殘障難以如此。同理,如果我們繼續眷戀輪回,這種眷戀就是使我們無法脫離輪回的殘障。然而,如果對于我們對輪回的貪執産生極厭惡、極欲出離的感覺,我們就不再受限于它了;我們就能自由地追隨循解脫的正道,最後達到全然開悟的無上境界。

  第四種善因是熱望了解佛法及全然理解法教的態度。在尋求、尋獲及全然了解佛法開示之後,我們接著産生和其他衆生分享此種了解的強烈願望。在解說佛法及幫助他人了解法教時,我們應該秉持絕對清淨的動機及心態,應該完全不具貪得物質報酬、名聲或仰慕等不清淨的態度。我們的動機應該發自幫助一切衆生解脫一切痛苦,並得到究竟快樂的真誠願望;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利益其他衆生,並引領他們脫離目前的境遇。

  辨識解脫之道並不會自行發生,我們無法單靠自己的能力而了解開悟之法道。爲什麼?如果我們完全不受製于無明及煩惱障,如果我們的心沒有障蔽,沒有任何事物能阻止我們徹底理解真正的佛法。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目前,我們被無明及煩惱染汙的障蔽所遮止。由于具生習性之故,我們有絕對的能力創造更深長的輪回,但是,卻缺乏看見出離輪回之法道的自然能力。因此,尋求佛法及努力了解法教至爲重要。經由學習及了解的過程,對正法的甚深體悟與珍視將深植于我們的心識之流,甚深的功德及能力也將升起,此時,我們應該爲其他衆生演說佛法。“解說佛法的清淨動機”是證得叁摩地第四種善德或因素。

  身爲大手印之道的修行者,我們應該了解成就叁摩地的這四種善德極爲重要,且是我們必須努力開展的。我們不僅要以此爲志向,且必須真正做到。這四項善德中的第一及第二項——忍辱和持戒——是我們生爲人所能達到的。我們可以修習忍辱、持守戒律,並保持溫和及守戒的態度。

  如果我們受生爲形體拙劣的衆生,例如生爲畜牲,或生于絕對沒有機會聽到佛法開示的地方,那麼,我們就有藉口不修學忍辱及持戒。但是,現在的情況並不是如此。我們是人道的衆生,而且我們得到了最難得的珍寶——具足八有暇及十圓滿或十福報的珍貴人身。因此,我們可以且必須修習忍辱及持守戒律。

  在大手印的一般及特殊修持法門中,我們須要修學“無常”的觀念,了知沒有任何事物能真正持久不變或永遠可靠。徹底了知無常有極大的利益,無常的體認是激勵我們進入佛法之門及修持佛法的力量。第二,了解無常能激勵我們的精進心。即使我們已經成爲佛教徒了,有時候我們相當精進,但在其他時候則稱不上精進。可是,如果我們能記住沒有任何事物是恒久不變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們就會覺得現在就必須即時修行。如此,無常的想法可以增長我們的精進心及精進力。最後,無常的觀念能幫助我們達到果的境地。除了觀修或思惟無常之外,我們也應該反覆思考人身難得、業報因果及輪回過患。在大手印的一般修持法門(四共加行)中,這四種能使心轉向佛法的思惟(轉心四思惟)極爲重要。

  在此章中,佛陀也描述了修習叁摩地之特殊境界的勝妙利益,這如同一條我們可以迅速無礙地往行圓滿證悟的高速公路;若不修習叁摩地,我們無法覺醒而開悟。佛陀進一步解釋有多少過去佛宣說經典之叁摩地法教;他詳細地述及這些佛的名號,包括智自在佛、大自在自然智佛及其他許多佛的名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