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經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譯語】第十五章 般若功德 不可思議
“須菩提,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時分(1),以恒河沙數量的身體去布施,中日時分,又以恒河沙數量的身體去布施,後日時分,再以恒河沙數量的身體去布施,這樣,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2)的久遠時間,用身體行于布施,[利益衆生],此人所得的福德是不可勝算的;可是,若是有人,聞聽了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生起淨信,照著經義行持,而不違逆,這種人所得的功德,已超過前面以身布施人的功德,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這功德就更難盡說了!
須菩提啊![般若的功德,窮劫難以盡述],總的說來,這部經有不可思,不可議,不可稱,不可量(3)的無邊功德。如來是爲發大乘菩薩心人說的,是爲發最上乘菩薩心人說的(4),若是有人,能夠信受、奉持、閱讀、背誦,甚至廣泛爲人演說,如來的大智完全知道這些人,如來的慧眼完全見到這些人,他們必然成就不可思量、不可稱度、無有邊際的功德。這些發大乘心的衆生,是荷負擔當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法,[令佛種不斷正法常住世間的]。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如果樂意小乘佛法的人,執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5),對于[離相無住,破執無念的]金剛般若經就不能聽取信受、閱讀、背誦、更不能爲人解說。
“須菩提啊!不論什麼地方,什麼場所,但有此般若經在,一切世間的衆生,包括天上、人間、阿修羅等。都應恭敬供養。應該知道,凡有此經的地方,就是佛塔,都應當尊重、恭敬,圍繞叁匝(6),虔誠禮拜,以各種華、香散布周圍四處,以示恭敬、供養之意。”
【注釋】①古代印度將晝夜分爲六時。即晝叁時,夜叁時。晨朝,又名初日分,相等于我國現今上午六時至十時;日中,又名中日分,相等于十一時至下午二時;日沒,又名後日分,相等下午叁時至六時,以上爲晝叁時。下午七時至次晨六時爲夜叁時,分爲初夜、中夜、後夜,總合之爲六時。
②劫。是梵語“劫波”的簡稱,漢意爲極其久遠的時間。原爲古代婆羅門教極長的時間單位,佛教沿用之,但在諸經論中說法不一。一般分爲大劫、中劫、小劫。人壽十歲起,每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再由此每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如此一增一減爲一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中劫爲一大劫。一大劫裏包括世界的成、住、壞、空。本經所雲的百千億劫,當是大劫。
③思、議、稱、量都是對般若功德的估計。思是內心的計算;議是口中的言論評議;稱是衡量其輕重;量是測度他的多少。凡是可思、可議、可稱、可量的、無論如何多,如何大,都有一定的數量與邊際。般若的妙理與真空相應,無量無邊;般若的功用屬清淨無漏,得證無上菩提,他的功德極爲殊勝,深妙難測,不可以思議稱量來較量的。
④梵語“摩诃衍”,漢意譯爲大乘,是小乘的對立名義。乘是當代車、舟的別名,運載的意思;大乘意謂有廣化衆生,從生死煩惱的此岸,運載到涅槃覺悟彼岸功能。考原始佛教本無大、小乘之分,釋尊入滅後約六、七百年間,大乘佛教興起,由于大、小乘在教義上,教化上産生分岐,故而有大、小乘之稱,這是修學大乘的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貶稱。從印度佛教思想發展史來看,小乘實質是大乘思想的基礎。一般認爲:小乘人,修四谛、十二因緣法,追求個人解脫,獨善其身,確立梵行,斷見、思二惑,所作皆辦,生死已了,離叁界,不受後有,以證得阿羅漢與辟支佛果爲最高目標,然皆滅身泯智,歸于空寂涅槃。大乘人則不然,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行持六波羅蜜,自利利他,證入十地果位後,繼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直到叁覺圓滿,萬法具足的佛果境地爲究竟,入于無住涅槃,不受生死限製,常在叁界之中,以慈悲精神普渡有情,願一切衆生同證無上菩提。
最上乘,是指至高、無上、究竟的佛乘,而以成佛爲最終目的。大乘與最上乘、看來是兩個名稱,實質是形容大乘人修行、證果的殊勝。大乘,是形容法門的廣大無邊,就是通常說的含容大;最上乘,是形容法的至高無上,就是通常說的殊勝大。
⑤二乘聖衆,爲己心重,急于求解脫,但修小乘教法。在叁、四世中可證小乘聖果,安住涅槃;不願修學甚深般若妙法,廣行六度,廣度衆生,更不願經曆叁大阿僧祗劫,證入佛位。在覺悟上,雖已證得我空,但因還有法執,未能徹底證達我空真如境地,所以仍然住著在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上。法執不除,四相未空貪戀小果,不以無上菩提爲所求目標,不能信受此離相無住的般若經典自利,不能爲人解說以利他,怎能荷擔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法哩?
⑥右繞叁匝。是古代印度人民對最尊敬者的一種禮儀,就是以尊敬的對象,如佛、塔、像、尊宿等爲中央,行者圍著此對象,向右旋繞叁周,表示尊重敬仰之意。這一禮法,印度古代即已盛行,非佛教始創。佛在世時,弟子見佛,大都繞一匝或叁匝,然後至誠頂禮。在家弟子,每帶香花來供佛。供佛如此,供養佛塔、佛像也是如此,這也是對叁寶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