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一)神秘的小宇宙▪P3

  ..續本文上一頁明白了這個“自知”。自證分和證自證分是認識的深層結構和根本依據,且不論這種對認識層次的界說如何,這種對真理的追求,無疑是人類精神最可寶貴的部分。人類對外要窮盡宇宙的奧秘,對內要窮盡生命和精神的奧秘,沒有理性這種窮追到底的毅力,人也枉自爲人了。

  以上只是對阿賴耶識的藏識、異熟、種子、相分、見分所作的粗線條似的介紹,要知道,其中任何一項,在唯識學中都有相當細密和條理性的發揮。如異熟有“變易而熟”、“異時而熟”、“異類而熟”叁位,又有“我愛執藏現行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這叁位。還有“異生位”、“二乘有學位”、“二乘無學位”、“十地菩薩位”和“如來位”這五位。這一切都與叁十七道品相關聯,都與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究竟道相關聯,也與複雜的、涉及善惡的、甚至超善惡的精神活動和行爲活動的因果關系有關,甚至與超越因果關系的精神活動和行爲活動有關,因不屬本書所涉及的範圍,筆者就不在介紹了。

  若就“種子”而言,就有“刹那滅”、“果俱有”、“恒隨轉”、“決定性”、“待衆緣”、“引自果”六種特性,而且各有層次和多種屬性。以“引自果”爲例,又有“所薰”——接受外部影響,和“能薰”——影響外部環境兩層意義。其中“所薰”又有“堅住性”、“無記性”、“可薰性”,與“與能薰和合性”四重性能,其中每一種性能,都又有若幹規定性。這可比黑格爾的《邏輯學》麻煩多了。

  再說見分,因爲這是精神—— 心理的重要功能部分,不妨多談一些。見分除了在自身上可以縱深分爲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外,在橫向上又分爲現量、比量、非量(即似現量)和聖言量四大部分。這可是邏輯學上的重要範籌,是佛教內特有的邏輯範疇和系統結構。

  什麼是現量?現量的現是對感覺的顯現,也就是如實的感受,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的種種直接的感受。這種感受,清楚明白,用不著通過思維活動去進行判斷、分析、綜合等推理程序。如看見一頭牛、嗅到花香、聽到鍾聲等。這些都是真實直接的感受。量指度量,形體的大小、光線的強弱、聲音的清濁等不帶有思維的直覺判斷。

  現量義分爲叁種,一是“非不現見相”,指一切直接的感受,其中又因爲感官健全,分同類性質、不同類性質、沒有障礙、空間距離、正好適合等真實直接的感受。第二是“非思維所構成相”,指行爲、活動、運動中的狀態形象。叁是“非錯亂所見相”,這是排除“想錯亂”、“數錯亂”、“形錯亂”、“顯錯亂”、“業錯亂”、“見錯亂”這幾種因受精神、感官、情緒、認識和行爲等病態及不正常狀態所感受到的幻覺和錯覺,以保持感覺和認識的准確性。這叁類“現量”,是認識得以展開的基礎和前提。,在修持中,因修行的層次還有許多世俗人生中不能感受的內容,如修禅定中的感覺感受,在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中所見到的種種世人不可思議的那些現象。如六道輪回、色界無色界和佛國淨土,這些都是人們感官不能感覺和認識的,但在高層次的修行中,卻有“現量”的感受和認識。

  比量是純理性的活動,是認識得以展開的依據,包括了判斷、分析、綜合、演繹、歸納等概念的邏輯推理及其過程。在唯識學中,這種邏輯推理的比量,又有“相”、“體”、“業”、“法”、“因果”這五種形態。

  相比量是對事物形體相狀所作的推理與判斷,並應符合其因果關系和規律性,也是經驗的必然反映。如“見山有煙,必知有火”的判斷,基于有火必有煙這種因果和經驗等等這一類基本的認識規律。

  體比量是對事物屬性的穩定性的一種推論和判斷。如鹽是鹹的,糖是甜的。鹽菜、鹽肉當然也是鹹的;蜜餞、糖果當然也是甜的。

  業比量是對事物作用和狀態的一種推論和判斷。如聽見救火車的警笛聲,就能推斷某處一定發生了火災;聽見街上有爆竹聲,就能推斷某家有紅白喜事等等。

  法比量是對事物進行概念性的普遍的推論和判斷,並有深入的因果關系。如從殺人者償命、欠債者還錢這類因果推論判斷,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類自然法則的認識,乃至一切科學技術的理論、邏輯及數學的推導等都是法比量。

  因果比量與法比量同類,也是對事物進行概念性的普遍的推論和判斷。不過法比量側重于面上的“廣”,因果比量側重于質上的“深”。

  因有比量這一對現量的審核,現量分爲“真現量”和“似現量”兩大類。真現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現在”對“現有”並處于“顯現”或“現離”狀態中的事物所得到的真實直接的感受。

  “似現量”,就是“非量”,沒有理智的“比量”審核判斷,這種“非量”也會混淆于“現量”之中,所以稱爲“似現量”。“似現量”是一種複雜的、非由真實客體引發的那種主觀的精神感受和認識(這種現象反映在認識活動中又稱爲“似比量”)。“似現量”有五種不同類型的表現,一是“散心緣過去”,指人們心神不定時對過去情境的那種零亂的回顧所得到的“現量”感受;二是“獨意緣現在”,獨指獨頭意識,就是不緣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純意識感受,“現在”就是對感受的那種直接的、現在的作用,如人們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人事情感的那種直接的、非理智的“現量”感受;叁是“散意緣未來”,與“散心緣過去”相類似,不同的“緣過去”尚有對過去感受的經驗,而“緣末來”則是基于過去和現在,進行“非比量”、非理智的臆測、憧想所得到的那種虛幻的“現量”感受;四是“緣叁世短智”,叁世指生命形態的現在、過去和未來,這是超越一切生命現象進入連續生命形態的一種超時空的指謂。只有在佛教修行的高層次上才能有“現量”的感受和認識。一般的世俗衆生,沒有如此的“道行”,沒有證得“叁明六通”,附會佛教聖賢言教,臆度叁世因果現象,也是一種“似比量”,屬僞理論和僞科學。他們也會因之而有種種感受,如煉氣功而走火入魔,精碑失常的人見神見鬼,妄談叁世,都屬于“非量” ——“似比量”的這個“緣叁世短智”;五是“緣現在諸惑亂解”,前面我們曾提到見濁,顛倒見、邪見、禁見、見見等謬誤的認識,這些都是“非比量”,屬于“惑亂”、“濁亂”的認識。在這樣的認識中所得到的那種自欺欺人、自以爲是的感受,就是“緣現在諸惑亂解”。

  佛教認爲,阿賴耶識是一切衆生的根本心識,也是世界、生命、精神、認識的根本依據,還是成佛的根本依據。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這七種識,都是依據阿賴耶識而産生,是它的內容和組成部分,並以“種子”的形態,存在、潛在或顯現于其中。前七識是阿賴耶識的變相,所以這裏在介紹阿賴郎識時,其它各識的功能也相應有所介紹,當然後面還要作專門的介紹。

  眼耳鼻音身意末那這七識,都是阿賴耶識的“見分”變化。而阿賴耶識的“相分”,還有叁種存在的狀態而相對于“見分”,這就是“性境”、“獨影境”和“帶質境”。

  “性境”的性,指事物的客觀屬性,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爲轉移的。性境就是人們直接面對的客觀存在,如五根對五塵所生的那種種直接真實之境。這是有實體實法並有現實作用的客觀存在,不是人們主觀臆造的,也不接受人們的主觀改造,如日月星辰、大地大海及人們必須遵循的種種自然法則和規律。

  獨影境是純意識的産物,因其不隨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活動而起,也不因色聲香味觸等外界事物作用而起,是人們頭腦中浮現的那種影象境,是沒有“種子”緣生的,所以稱爲獨影境。這在藝術、文學和科學構想上有積極作用,但也是謬誤和迷亂的根源所在。夢境和酒醉吸毒産生的幻像,就是獨影境典型的表現。但獨影境與“見分”相通,沒有“見分”也不會産生獨影境。

  帶質境是相分的最有價值的一種狀態。質就是本質,本質就有穩定性和規律性,人們才可以因之而産生和開展合理的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所以與“見分”密切相關,是“見分”和“相分”有機融合的那一部分。

  見分的最高層次是“聖言量”,也被稱之爲“佛言量”、“聖教量”,是佛菩薩在高層的清淨智見中所證見,並宣示和指導衆生修行的一種“現量”,如佛所具有的“叁身四智”中的“四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和大圓鏡智中所出現的境象,這是真實的,但對凡夫俗子而言卻不可能有“現量”的感受,只有通過“比量”對這個“聖言量”信奉和修持。圭峰宗密大師在《禅源諸诠集都序》中歸納說:

  量有叁種勘契須同者,西域諸賢聖所釋法義,皆以叁量爲定:一、比量,二、現量,叁、佛言量。量者,如度量升鬥,量物知定也。比量者,以因由譬喻比度也。如遠見煙,必知有火,雖不見火,亦非虛妄。現量者,親自現見,不假推度,自然定也。佛言量者,以諸(佛)經爲定也。勘契須同者,若但憑佛語,不自比度證悟自心者,只是泛信,于己未益。若但取現量自見爲定,不勘佛語,焉知邪正

  外道六師,親見所執之理,修之亦得功用,自謂爲正,豈知是邪!若但用比量者,既無聖教及自所見,得何比度

  比度何法

  故須叁量勘同,方爲決定。禅宗已多有現比二量,今更以經論印之,則叁量備矣。

  圭峰大師的這席話極爲重要,禅宗的修持,尚需以經論作印證,何況其它。今天修習各種“氣功”的人更應結合參照,作爲自己的座右銘,並參照叁十七道品與資糧道至究竟道的有關“佛言量”經常檢查自己的修爲在“氣功狀態”或“特異功能狀態”中所出現的“現量”境,是正是邪,是佛是魔,那是萬萬大意不得的,是與生命攸關的大事啊!

  總之,阿賴耶識因是“藏識”,又是“異熟”又是“一切種”,它的內容,可以說涵蓋了人生宇宙的一切,涵蓋了人的全部精神和認識。若依唯識學加以系統的介紹,百萬字的巨著也難以將其錯綜複雜的多層結構和包羅萬有的內容和屬性說得清楚。在知識和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更使阿賴耶識有了更多的證明,用現代術語來講,它是我們面對的一切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是宇宙大爆炸前的那一瞬間的存在,也是宇宙大爆炸後在理論中推導和描繪的那個“黑洞”。借用遺傳學術語,它就是遺傳基因的密碼。借用心理分析的術語,它就是人的無意識。但這一切並不能完全說明這個阿賴耶識,因爲它不僅具有物質的、生命的生物屬性,還有人類特有的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這類在“種子”的能量釋放,又關系著人的道德品行、人事因緣及相應的吉凶禍福、榮辱得失。更何況在修行中阿賴耶識還是天國與佛國存在的依據,也是地獄餓鬼存在的依據。所以阿賴耶識本身就具備了空間的多維性、多層次和時間的無限性,當然更包括了內容的無窮無盡。本體宇宙是一,而現象宇宙無盡,阿賴耶識就是這兩者的統一。“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再一次引用這個偈語時,其意義與感受就大不相同了。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一)神秘的小宇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