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鎖鑰 第一章: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叁)般若中觀的心理效應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對它們進行否定也是不行的。

  當然,人的認識從來也並不因爲五蘊六識的不同而把世界分爲相互五個、六個或十八個相互隔離,互不相幹的都分。人的認識總是自覺地把這些相互隔離,互不相幹的各個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看見了一條狗,聽到了狗叫,聞到了狗味,吃到了狗肉等等,眼耳鼻舌身的不同功能,非常巧妙地、互不相擾地統一在人的意識和行動中。這也是眼耳鼻舌等皆具空性,才能相互滲入而融合。

  但人的意識也是有層次的,前五識可以統一在人的意識中,而意識本身卻有著人們不太了解的叁個層次,也就是唯識學中所說的第六、第七和第八識,在《楞伽經》中還在第八識上劃出了第九識。這都是人們精神中的實際存在,人們無不生活于其中,但對這個第七、第八、乃至第九識卻毫不了解。人們所熟悉的,僅僅是第六識;也就是人們的理性思維及自我意識中得到明白感受覺知的那一部分而已。

  佛教把萬事萬物萬法歸結爲有爲法和無爲法兩大部分。

  人們對因緣而起的有爲法尚能有所了解,五蘊、六根、六法、六識所産生的認識都是因緣而起的,那些具體的事物、生命和精神現象都是因緣而起的,故能爲我們所認識。但無爲法超然于五蘊和根塵識之上,不是緣起所能産生的,是佛菩薩們專有的精神領地,這在世俗衆生的認識裏,恰恰是一片盲區。

  佛教以空作爲武器,主要是針對兩大目標,一是針對“我”,二是針對“法”。佛教認爲,生死苦海的根源就在于人們對“我” 和“法”,特別是對“我”的那種貪戀和執著。眼耳鼻舌身意是誰的?當然是“我”的,沒有“我”,這個眼耳鼻舌就只是一堆死肉而已;這個意,也成爲一個沒有靈魂和主宰的電腦盤而已。有了“我”,才有了“我”的眼耳鼻舌,才有了“我”的感覺和認識,才有了“我”的行爲與活動,才有了“我”所認識和生活在其中的這個世界。“我”的一切,必須以“我”爲中心,離開了“我”這個中心,世界就會發生錯亂,如患了精神病一樣的亂七八糟。宇宙萬物存在與否,對“我”沒有多大的關系,但“我”之所以爲“我”,“我”的這種存在,才是存在中最根本、最要命的一種實在。人們大多忙于對外在事物的應酬,沒有花多少心思用于對這個“我”的推敲,但在潛意識的深處,“我”。的這種執著是深入骨髓的,人世間那種種的矛盾是非、榮辱得失、情感和理智所能落足的任何角落,無不因“我”而起。“我”的奮發,給世界帶來生機和光明,而“我”的膨脹,卻給世界帶來了罪惡和危機。

  “我”是帶有占有性和侵略性的,如“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名譽、地位、財富等等。但外部世界並不是那個“我”可以隨意占有的,它要反抗,甚至要反過來對那個“我”進行占有。于是這個“我”又産生了壓抑和不安。而且社會上的“我”是衆多的,彼此相互虎視沈沈,如同魯迅先生所刻畫的一群刺猬。這就使“我”處于矛盾和仿徨的地位,一方面雄心勃勃,一方面又無可奈何。

  如果對“我”進行多層次的探詢,想必是饒有興趣的。一般來講,“我”和“我”的身體融爲一體,不可分割。若“我”是醫生,對自己進行診斷,治療,這個身體就與“我”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是主體,一是客體——主體的“我”對其所有的物進行調整。若“我”是心理學家,對自己的精神現象和心理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那麼“我”的主觀精神也被分割成兩個部分,一個仍是主觀的“我”,另一個則變成了“我”所認識和研究的客體。“我”進行認識和研究的方法是邏輯和理智,若“我”是哲學家,是研究邏輯和理智活動的學者,又對白已的邏輯和理智程序進行研究,那麼這個主觀的“我”又再一次面臨分割……這個“我”最終是什麼呢:是物質、是生命、是純精神?誰也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空一直貫穿于其中。沒有這個空,上面所談到的一切就不會來來去去出沒于“我”之中,“我”産生和容受著這一切,但卻又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是。

  所以,這個“我”若是五蘊身,五蘊是因緣合成的,是空;這個“我”若是根塵識,根塵識也是因緣合成的,是空;這個“我”若是十二緣起,是十二緣起,那更是空。

  在大乘佛教裏,並不執著于這個空,空即是有,兩者是統一的,所以還有非空非有、不空不有、非不空非不有、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等諸多“圓融”的論述。這一切不外使人們的主觀精神,從刻骨銘心地對“我”的執著中解放出來。

  在佛教中,“法”相對于“我”,指爲“我”所認識的一切外在和內在的對象。“衆因緣生法,我即說是空”。不論“我”或“法”都是緣起的,都沒有真實的實體,所以一概爲空。爲什麼呢?人生宇宙,自然萬物,生生滅滅,無一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和事物都是相互聯系、互相依存和互爲條件才得以存在的,都是處在一定的因果聯系之中的。

  

《心靈鎖鑰 第一章: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叁)般若中觀的心理效應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