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漫長的精神曆程——叁十七道品種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略說
明自了緣起性空的道理,明白了我空和法空的道理,才能進入叁十七道品,也就有了“資糧”,可以從資糧道上起步,一直走完究竟道。下面再看叁十七道品。
首先是八正道,這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宣講的,具有無上的權威性和真理性,這八正道分別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就是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是不含錯誤、謬誤的正確思維的本質。如具備“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淨”這個“四法印”的牢固意識,就可以稱之爲“得正見”。有了正見,在遷流轉變的、不遑安住的痛苦無常的人生中才有航渡彼岸之舟,才不會在茫茫紛亂的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中迷失方向。
“正思維”是正見在具體精神活動中的應用。人們的頭腦無時無刻不處于對事對物的分析和判斷之中。沒有“四法印”這個正見作爲准繩,那些分析和判斷就會因爲“我執”和“法執”而産生邪妄和迷謬,就會對人生造成危機和痛苦。
“正語”,有了正見和正思維,運用在與人交流的語言(包括文字)活動上,就會純正無染,其形式和內容都合乎佛法修行的准則,決不會産生低劣惡毒的妄語、謗語、绮語、兩舌惡口是非語、欺詐騙人語等,並遠離那些無所事事、無聊消遣等遊戲語等。總之其語言都是堂堂正正,利人利已。
“正業”是指合乎佛教規定的活動、行爲。總的來說要使自己的身、語、意叁方面的行爲活動都要得其正。正業涵蓋了人的勞動、生活、社會交往、精神內容等各個方面。最重要的和一般所指的正業,就是杜絕殺盜淫妄等惡行,並推廣到杜絕一切不淨的行爲活動,愛護、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乃至一切生命及其存在的權利,才能保證修行的純正。
“正命”指規範維持自己生活的來源,正當地生存、生活以修持佛法。一切與正業不相合的職業和謀生手段都不是正命,而違犯正業的則是邪命。殺盜搶騙、貪汙走私、販毒賣淫等更屬惡命。只有那些以勞動爲生,按勞取酬,合理合法不傷害他人的職業和謀生手段,才能稱爲正命。沒有正命就談不上正業,沒有正業也談不上正命,兩者關系密切,是修行的根本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四法印、證見正思維就失去了效力。
“正精進”,精進就是發奮和努力。精進是取得成功的動力所在,相對于懶散和懈怠而言。人世間不乏刻苦追求的人,若爲貪欲和惡見所驅動,在邪門歪道上投機取巧,則不能稱爲正精進。那些頭懸梁,錐刺股,或十年寒窗,或臥薪嘗膽,精進之力倒足可嘉,但謀的是一已私利,仍然不能稱之爲正精進。佛教的正精進,乃以四法印規範正業正命,用于正念正定,以使加速完成漫長的修通過程。
“正念”是對煩惱意念的排斥和洗滌。正見和正思維,在于認識的理性上。而止念則是針對情感及其屬性。人們頭腦中浮現的事物,呈理性工作狀態時並不經常,更不用說純正理性狀態了。念指思維對象及情感對象的單元體,俗話稱之爲“念頭”。並因念頭的積聚流動而産生思維和情感的過程乃至行爲活動。如果說正見是全體,正思維是局部,那麼正念則是構成局部的基礎單元,保持正念,正見和正思維才能無所滲漏和疏失。從這裏可以看到佛教教理的細密程度。
“正定”是由般若觀照之定,以區別種種邪定外道定和凡夫定。定是指精神的專注與恒續,用以打破六識與七識和八識間的隔障。定可以使精神進入超能狀態,獲得常態下五蘊和根塵識所不能達到的境界,所以必須以般若智慧觀照,並納入佛教內各種相應的止觀次第進行修習。否則進入魔境,誤人誤己,並極難治療。
“八正道”不是泛泛之說,乃是釋迦牟尼佛親證境界後而加以規定,以指導後人修行。正見就是四法印,這是佛教徒修行的指導思想;正思維是在正見的基礎上所作的方便教授,對己對人皆不可缺;正語、正業、正命、正定等不僅自己身體力行,並可以引起他人的崇敬,爲他人作榜樣。總之,八正道不僅是佛教徒修行的必須,而且是佛教教化的當然。八正道給修行者帶來了一種與世俗完全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和精神感受。
而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則是在八正道的基礎上,分別對八正道的某些項目進行深度、專注的修持,以確定和擴大由八正道帶來的那種人生價值觀念、精神感受及其力最。
“四念住”對一般較有修持的佛教徒來說還比較熟悉,因爲這是佛陀在世時曾經提倡過的,南北朝時是中國禅修方法的主流。四念住又稱四念處,也就是精神和心理的意念放置之處或安住之處。嚴格說來。四念處是正見、正思維和正定乃至對八正道的一種全面結合。四念住的內容分別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就是把佛的四法印的正見納入心地觀法和日常功課之中。這樣的觀法,就是正思維;其細微和具體的部分,又是正念;其專注所在,又是正定;以此法傳示他人,又是正語;恒續不懈,又是證精進;以此爲准則,規範自已的行爲和生活,又是正業和正命。再如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是般若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引伸開來就是一般修觀人常修的不淨觀、白骨觀等。念住念住,一個人的精神和心理常處于這樣的狀態;就會淡化和消除世俗人生對“我”、“法”的那些貪執之情及其引起的種種煩惱和痛苦。
“四正斷”是四念住在行爲上的一種肯定和顯現,有了四念住的觀照,觀念上對世間善惡行爲有了判斷,就應斷惡就善,使自已的行爲活動趨向至善和光明。四正斷爲“斷斷、儀律斷、隨護斷和修斷”。四正斷又名四正勤,斷是斷惡、勤是勤修。其主要表現在對正業、正命和正精進上。如對自己以往所發出過的惡業,應努力斷除;對末生的惡業,要努力防止它産生;對已産生的善業,應堅持到底;對未生的善業,要努力使它生起。總之就是正業和正命的實踐上精進不怠,並使之趨向圓滿。四正斷對出家的僧人和在家的居上,在後來被擴大爲各種戒律,這就增加了它的共業力量和威力,便一些不能自覺修持的人感到一種外在的束縛和影響力,以督促自己在行爲上符合四正斷的要求。
“四神足”又叫四如意足,這是在修行八正道、四念住、四正斷的基礎上,由正定所達到的一種高級精神狀態。四神足本身也是對正定內容的一種規定,是對正定的實踐和收獲,所以四神足包括了因和果兩個方面。神即神通,神是妙用莫測,通是自在無礙。神通有不可推測的、超越世俗常態的神妙作用,能使自己的身心意如意自在。如果剔除那些離奇的渲染,四神足就是超常態的一種充沛精力和智慧。四神足分爲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思如意足四個層次。欲是仰慕佛法的莊嚴深妙和安樂乃至神通,如意即如其所意,修行欲如意足則可以收到這種成效——當然是在正定、四念住和四正斷中達到。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和思如意足也是一樣的,分別可以達到正念、正精進和正思維——智慧的禅定實踐的高級成就。
“五根”在這裏不同于眼耳鼻舌身這物質的五種感官。而專指一切善法的內在精神和心理的依據。有了四念住、四正斷和四神足,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和心理達到一種質的轉變和確定,分別爲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既稱爲根。即四念住、四正斷和四神足已在自己的意念中生了根,成了自己精神心理實質的組成部分,牢固而不可動搖。有了信根,對佛法、四法印、四聖谛則深信不疑,不再懷疑和動搖。有了精進根,對一切佛法就會本能地勤修不怠,不存在懈怠和勉強。有了念根,就會念念不忘,隨境隨事,無不納入佛法的修行之中。有了慧根,則處處是般若,任何疑難和困惑,都會在般若的光明照耀下得到清晰明確的抉擇。當然,對一般初學佛法的人,則應以養植五根爲目標,這是轉凡成聖的內在依據。
“五力”是五根成熟所産生的力量,略同于四神足,但比四神足的範圍更廣闊。信根成熟,就有了強大的信力,不僅不爲環境所動搖,反而可以影響和改變環境。精進力的成熟,使自己在修持上獲得極大的動力,能以之向更高更深的佛法領域邁進。念力更是四神足加一種自在境,可以心想事成,神通妙用可隨念而生。定力是定根成熟的標志,隨所在處,無不可定,並可進入更高深的禅定境界。慧力是慧根的增長,有了慧力,則可以窮究諸法,明達般若,趨向解脫以最終成就菩提。
“七覺支”是叁十七道品的最高層次,前面的可以歸納爲“因”,而七覺支則可以歸納爲“果”,——當然這只是相對的,還不能稱爲究竟果位之果,因其仍處于“因位道谛”的範圍,還不屬“果位滅谛”——涅槃的範圍。但已經接近滅谛了。覺是智慧和明了,佛的本意就是一個覺字,可見覺在佛教智慧中的地位。七覺支就是七種覺悟,分別是念覺、擇法覺、精進覺、喜覺、輕安覺、定覺和行舍覺。念覺是對所修習的佛法常系念而不忘。擇法覺是選擇和判斷,就是用智慧觀察萬事萬法,能識別真僞,直趨正道。精進覺是精進力行之時,善于覺了明察,使之進入最佳程序,不走彎路,不作無用之功。喜覺是修持佛法後,遠離那些顛倒夢想和苦厄所得到的喜悅。這種喜悅不是世俗利欲滿足之喜,而是修持佛法和禅定所帶來的那種“法喜”。輕安覺是因身心無染而遠離病痛和煩惱的輕朗和安甯。定覺是在前面五覺的基礎上,定力更爲深入和神妙。由于有了定覺,還可以改變和優化自已所依據的眼耳鼻舌身的肉體性能。最後是舍覺,舍是對自我執著的否定和揚棄,佛法講“無我”,沒有舍,這個無我就是一句空話。
在八正道、四念住到七覺支的這一系列修行的基礎上,對“我”的種種障礙修持、拖累解脫的弊病有了認識,加之五根五力的成熟,舍也從被動到了主動自覺階段。佛教常說“難行能行,難舍能…
《心靈鎖鑰 第一章: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四)漫長的精神曆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