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只有舍,這個對狹隘自我的否定和揚棄,才能達到萬物平等、心物皆寂的境界,這裏,與滅谛的涅槃已相隔不遠了。
叁十七道品是道谛的核心部分,在佛教大乘瑜伽唯識學內,又把道谛分成“資糧道”到“究竟道”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的資糧道,如《瑜伽師地論》所說:
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寢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而性,若聞正法,若思正法,若無障礙,若修惠舍,若沙門莊嚴,如是等法,是名世間及出世間離欲道趣向資糧。
資糧道是修道的因和准備階段,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樣。要使自已和他人得圓滿的解脫嗎?要修習無上純善的佛法嗎?就得信守佛教的戒律,守護好自已的六根六識,不讓其放逸和胡作非爲。並要親近善知識,了解戒、定、 慧叁義的意義等等。有了這些因和資糧,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即“加行道”。
加行是在資糧道上的精進,有的人把它等同于四禅八定,也有其道理。四加行爲暖加行、頂加行、忍加行和世第一加行。
“暖” 如般若智慧之火,焚燒一切世間煩惱,並産生相應的智慧和定力,又稱之爲“道火”。
“頂”如登高極頂,眼界大增,智慧開闊;低處的各種煩惱遮障無不一一明了,同樣産生相應的智慧和定力。
“忍”是小我的放棄,明了四谛法和十二緣起,加上暖、頂的功力,故能舍去小我的執著和貪欲,順融自然而通達無礙。同樣可以産生相應的智慧和定力。
“世第一”就是世間第一,有了暖、頂、忍叁種加行,出世的道心堅固,雖不是達到解脫,但于佛教的基本法義已能契合而投入,是世間法中最爲尊貴和殊勝的,故稱第一,也能産生相應的智慧和定力。 凡夫所修的四禅八定,若不能與這四加行相應,只能稱爲凡夫禅或外道禅,若能與四加行相應,就可以進入佛法的見道位,進而進入修道位了。
“見道位”在這裏也是因位,不等于佛菩薩果位上的那種得道,也不等于禅宗明心見性或開悟的那種見道。這裏的見道位,是指對佛法的道谛有了明確的信心和認識,一般可指爲解悟。所以見道位又稱爲通達位,就是通達于佛法教義及其修持。有了如此的基礎則可以如法修道了。
修道因人的層次不同而有多種方法,如世間道、出世間道、軟道、中道、上道、方便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等九道乃至十一道。總之就是斷煩惱了生死的方法。九道的第一就是世間道,是色界諸天人所修習的方法,因其尚屬有漏道,所以仍爲世間道。這就是初靜慮、第二靜慮、第叁靜慮和第四靜慮,也就是四層大定,分別與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相應。所以又稱爲四無色定或四空定。
九道中除世間道外,其余八種都是出世間道,修持相對于四聖谛的苦集滅道的苦智;集智、滅智和道智,再加上相應的禅定,包括小乘禅法、大乘禅法和無上乘禅法,這裏就不細加介紹了。
十一道分爲觀察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現觀方便道、親近現觀道、現觀道、清淨出離道、依根差別道、淨修叁學道、發諸功德道、遍攝諸道道這十一類。其實就是對叁十七道品的另一種分類和組合,其次還有四正行、四法迹、發諸功德道和叁無漏根等四種總彙性的編組。這些提法,都不出叁十七道品的範疇,都與修行者的精神、心理、意念和行爲相應,都是以佛教的戒定慧叁學的內容,改造和強化修行者的意志和行爲。這種種的精神狀態和內容,現代心理學是無從知曉的。
道谛的最上品是究竟道,又稱無學道。前面四種道是有學道,即可以通過學習和修行而走過來。而無學道即是無學,即是離開一切精神內容的極其清淨光明的智慧。如八正道在這裏就成了無學正見、無學正思維……無學正定,加上無學正解脫和無學正智,故稱十無學法。這還僅是究竟道中的一部分,如《集論》說:
依金剛喻定(大涅槃),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斷故;永證一切離系得故;從此次第無間轉依;證得盡智及無生智、十無學法等……如是等依,名究竟道。
前面四道總的來說是“因”位之道,究竟道卻是由因轉“果”的關棙。“從此次第無間轉依”,也就是“心轉依”、“道轉依”和“粗重轉依”叁大類。“心轉依”是證得法性心,自性清淨,永離一切內外煩惱,就是真如轉依,就是平常佛教內常說的“煩惱即菩提”。“道轉依”就是從前的世間道,在這裏轉變爲出世間道,也就是一切法都可以在這裏成爲佛法和解脫道。因爲在究竟道裏沒有叁界內的貪欲,體現了宇宙萬法的平等和圓滿。“粗重轉依”即是在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一切煩惱、隨眠等粗重的業力及其種子全部變爲清淨和智慧的種子。盡智是斷除一切煩惱後所出現的一種高級智慧,如《心經》中所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的這種智慧。無生智是除斷一切苦,或處在一切苦中“畢竟不生法性”所産生的智慧,即平常佛教徒中常說的“無生法忍”。
這一切,是達到阿羅漢、菩薩和佛必由的“內證”之道,不是學習和修行可以達到的,其實質就是前面四種道的成熟和升華。在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究竟道這五種層次的“因位”上,還有相應的“果位”,也就是不同級別和層次“學位”、“職稱”。從色界、無色界天人到羅漢、菩薩乃至佛。如修四加行可得十七種色界天人果,修四靜慮可得四種無色界天人果。修究竟道可得“聲聞四果”——四種阿羅漢。再往上,廣修功德,就可以從一地菩薩逐漸升至十地菩薩,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了。
佛教瑜伽唯識學認爲,從資糧道到究竟道是一個極其漫長的宇宙生命的過程,“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要成就一個菩薩,如果因與果結合計算,要經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這四十一個階段,僅資糧道一位,就有十住十地十回向,這麼叁十個階段,在時間上稱爲一期“阿僧祗劫”。“阿僧祗”的漢語意思就是無量數,劫是宇宙成(生成)、住(穩定)、壞(衰變)、空(空冥)四大過程的統稱,又分小、中、大叁種劫,小劫一千六百萬年,中劫叁十二億年,大劫一百二十八億年。叁大阿僧祗劫不知又當爲多少個大劫了。
從這裏也可以看到,從資糧道到修行道,都是在向煩惱作鬥爭,都是力圖從苦谛和集谛的十二生死緣起中得到解脫。到了究竟道,就徹底地斷除了“顛倒夢想”,解除了十二緣起這條系縛生命的生死鏈條,而使自己的生命和精神都得到了新生,得到了自由 進入了“滅谛”。
滅就是息滅,就是涅槃。息滅什麼,就是息滅生生世世使生命和精神陷入生死苦海的惑業苦——也就是煩惱。息滅了煩惱,就達到了解脫,就達到了涅槃。說來輕松容易,可是回顧上面有關道谛的那些章節,要達到涅槃,要成羅漢、要成佛,的確是人世間最艱最難的一件事了。
涅槃所顯示的精神狀態極爲高妙,如相對于“四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靜,而說“常、樂、我、淨”。常是永恒、樂是快活、我是大我、淨是純淨,這四種精神狀態都顯示在佛菩薩的廣大無邊、深入無際的智慧和力量之中,以上是就《心經》涉及的一些佛學範疇和知識所作的一些系統但卻膚淺的介紹,遠未能把通達信、解、行、證四大層次的深蘊和博奧的內涵帶給讀者。爲了以簡馭繁,這裏引用《七佛偈》兩個偈子,或許能使讀者能在紛繁中得到頭緒。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爲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偈
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別。
(兩偈均引自《五燈會元》)
《心靈鎖鑰 第一章: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四)漫長的精神曆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