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锁钥 第一章: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四)漫长的精神历程▪P2

  ..续本文上一页舍”。只有舍,这个对狭隘自我的否定和扬弃,才能达到万物平等、心物皆寂的境界,这里,与灭谛的涅槃已相隔不远了。

  三十七道品是道谛的核心部分,在佛教大乘瑜伽唯识学内,又把道谛分成“资粮道”到“究竟道”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的资粮道,如《瑜伽师地论》所说:

  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寝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而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离欲道趣向资粮。

  资粮道是修道的因和准备阶段,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样。要使自已和他人得圆满的解脱吗?要修习无上纯善的佛法吗?就得信守佛教的戒律,守护好自已的六根六识,不让其放逸和胡作非为。并要亲近善知识,了解戒、定、 慧三义的意义等等。有了这些因和资粮,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即“加行道”。

  加行是在资粮道上的精进,有的人把它等同于四禅八定,也有其道理。四加行为暖加行、顶加行、忍加行和世第一加行。

  “暖” 如般若智慧之火,焚烧一切世间烦恼,并产生相应的智慧和定力,又称之为“道火”。

  “顶”如登高极顶,眼界大增,智慧开阔;低处的各种烦恼遮障无不一一明了,同样产生相应的智慧和定力。

  “忍”是小我的放弃,明了四谛法和十二缘起,加上暖、顶的功力,故能舍去小我的执着和贪欲,顺融自然而通达无碍。同样可以产生相应的智慧和定力。

  “世第一”就是世间第一,有了暖、顶、忍三种加行,出世的道心坚固,虽不是达到解脱,但于佛教的基本法义已能契合而投入,是世间法中最为尊贵和殊胜的,故称第一,也能产生相应的智慧和定力。 凡夫所修的四禅八定,若不能与这四加行相应,只能称为凡夫禅或外道禅,若能与四加行相应,就可以进入佛法的见道位,进而进入修道位了。

  “见道位”在这里也是因位,不等于佛菩萨果位上的那种得道,也不等于禅宗明心见性或开悟的那种见道。这里的见道位,是指对佛法的道谛有了明确的信心和认识,一般可指为解悟。所以见道位又称为通达位,就是通达于佛法教义及其修持。有了如此的基础则可以如法修道了。

  修道因人的层次不同而有多种方法,如世间道、出世间道、软道、中道、上道、方便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等九道乃至十一道。总之就是断烦恼了生死的方法。九道的第一就是世间道,是色界诸天人所修习的方法,因其尚属有漏道,所以仍为世间道。这就是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和第四静虑,也就是四层大定,分别与空无边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相应。所以又称为四无色定或四空定。

  九道中除世间道外,其余八种都是出世间道,修持相对于四圣谛的苦集灭道的苦智;集智、灭智和道智,再加上相应的禅定,包括小乘禅法、大乘禅法和无上乘禅法,这里就不细加介绍了。

  十一道分为观察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现观方便道、亲近现观道、现观道、清净出离道、依根差别道、净修三学道、发诸功德道、遍摄诸道道这十一类。其实就是对三十七道品的另一种分类和组合,其次还有四正行、四法迹、发诸功德道和三无漏根等四种总汇性的编组。这些提法,都不出三十七道品的范畴,都与修行者的精神、心理、意念和行为相应,都是以佛教的戒定慧三学的内容,改造和强化修行者的意志和行为。这种种的精神状态和内容,现代心理学是无从知晓的。

  道谛的最上品是究竟道,又称无学道。前面四种道是有学道,即可以通过学习和修行而走过来。而无学道即是无学,即是离开一切精神内容的极其清净光明的智慧。如八正道在这里就成了无学正见、无学正思维……无学正定,加上无学正解脱和无学正智,故称十无学法。这还仅是究竟道中的一部分,如《集论》说:

  依金刚喻定(大涅槃),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等……如是等依,名究竟道。

  前面四道总的来说是“因”位之道,究竟道却是由因转“果”的关棙。“从此次第无间转依”,也就是“心转依”、“道转依”和“粗重转依”三大类。“心转依”是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永离一切内外烦恼,就是真如转依,就是平常佛教内常说的“烦恼即菩提”。“道转依”就是从前的世间道,在这里转变为出世间道,也就是一切法都可以在这里成为佛法和解脱道。因为在究竟道里没有三界内的贪欲,体现了宇宙万法的平等和圆满。“粗重转依”即是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切烦恼、随眠等粗重的业力及其种子全部变为清净和智慧的种子。尽智是断除一切烦恼后所出现的一种高级智慧,如《心经》中所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这种智慧。无生智是除断一切苦,或处在一切苦中“毕竟不生法性”所产生的智慧,即平常佛教徒中常说的“无生法忍”。

  这一切,是达到阿罗汉、菩萨和佛必由的“内证”之道,不是学习和修行可以达到的,其实质就是前面四种道的成熟和升华。在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究竟道这五种层次的“因位”上,还有相应的“果位”,也就是不同级别和层次“学位”、“职称”。从色界、无色界天人到罗汉、菩萨乃至佛。如修四加行可得十七种色界天人果,修四静虑可得四种无色界天人果。修究竟道可得“声闻四果”——四种阿罗汉。再往上,广修功德,就可以从一地菩萨逐渐升至十地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了。

  佛教瑜伽唯识学认为,从资粮道到究竟道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宇宙生命的过程,“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要成就一个菩萨,如果因与果结合计算,要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这四十一个阶段,仅资粮道一位,就有十住十地十回向,这么三十个阶段,在时间上称为一期“阿僧祗劫”。“阿僧祗”的汉语意思就是无量数,劫是宇宙成(生成)、住(稳定)、坏(衰变)、空(空冥)四大过程的统称,又分小、中、大三种劫,小劫一千六百万年,中劫三十二亿年,大劫一百二十八亿年。三大阿僧祗劫不知又当为多少个大劫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从资粮道到修行道,都是在向烦恼作斗争,都是力图从苦谛和集谛的十二生死缘起中得到解脱。到了究竟道,就彻底地断除了“颠倒梦想”,解除了十二缘起这条系缚生命的生死链条,而使自己的生命和精神都得到了新生,得到了自由 进入了“灭谛”。

  灭就是息灭,就是涅槃。息灭什么,就是息灭生生世世使生命和精神陷入生死苦海的惑业苦——也就是烦恼。息灭了烦恼,就达到了解脱,就达到了涅槃。说来轻松容易,可是回顾上面有关道谛的那些章节,要达到涅槃,要成罗汉、要成佛,的确是人世间最艰最难的一件事了。

  涅槃所显示的精神状态极为高妙,如相对于“四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而说“常、乐、我、净”。常是永恒、乐是快活、我是大我、净是纯净,这四种精神状态都显示在佛菩萨的广大无边、深入无际的智慧和力量之中,以上是就《心经》涉及的一些佛学范畴和知识所作的一些系统但却肤浅的介绍,远未能把通达信、解、行、证四大层次的深蕴和博奥的内涵带给读者。为了以简驭繁,这里引用《七佛偈》两个偈子,或许能使读者能在纷繁中得到头绪。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与佛何殊别。

  (两偈均引自《五灯会元》)

  

《心灵锁钥 第一章: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四)漫长的精神历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