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一)神秘的小宇宙

  (一)神秘的小宇宙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心要,含摄全部佛教的信息和密码,所以在恶繁喜简,又特别崇奉观世菩萨的中国佛教徒中流行最广,对社会的影响也最大。

  《心经》在东晋末年传人中国后,先后共有七种译本,其中广为流传的是唐代玄奘大师的译本。因为这个缘故,《西游记》在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杜撰了一个鸟巢禅师向唐三藏传授《心经》的故事。唐僧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后,路过浮屠山,向鸟巢禅师询问去西天的路径,鸟巢禅师说:“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障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西游记》还在文中赞叹说:“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以后每当唐僧遇到魔难,就要默念《心经》,于是就有孙悟空救驾,佛菩萨解难的场面出现。这是《心经》对当时社会心态的影响而在小说及其它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在曲折的人生旅途中,谁也免不了会遇上一些磨难和苦厄,“但念此经,自物伤害”——这是众多信众对观世音菩萨(即观自在)和《心经》的确定认识。当然,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决不会停留在这种无力的,只知祈祷的位置上,他们要深入《心经》(观世音菩萨尚且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以《心经》为钥匙,用来开启沉重而深邃的心灵之门,用来开启精深宏大的佛教殿堂之门。

  《西游记》是神怪小说,但鸟巢禅师与唐僧一样确有其人,玄奘大师是初唐人,鸟巢禅师是中唐时人,约晚玄奘大师150年。在《五灯会元》中,记载了一则著名诗人白居易向鸟巢禅师问道的故事。

  鸟巢禅师的修行很特别,他不住寺庙,也不住水边林下的庵棚,而是在大树上搭了一个巢,像鸟一样地呆在巢里,也不管天晴天雨,有雪有风——这当然极有轰动的社会效应。

  唐元和(806-821年)年间,满头白发的白居易听到了鸟巢禅师之名,于是就去拜谒。白居易在树下礼拜后说:“老师父,您这么一把年纪了,呆在树上既不方便又很危险,还是下来,回到寺庙去吧。”鸟巢禅师在树上说:“太守大人,你的官职这么高了,泡在官场里才太危险了,还是进入佛门吧。”白居易说:“弟子坐镇江山,怎么会有危险呢?”鸟巢禅师说:“官场中的荣辱得失、利害是非太多。加上这个充满危机的社会,如同熊熊的大火,会无情焚毁一切的。你在其中或得意于青云,或失意于穷途。得意则忘形,失意则生怨,难免党同伐异,怨恨憎恚,喜怒哀乐,机心算计。这种种情况,烦恼哪有稍息之时呢?这样又苦又累,怎么会不危险呢?”白居易听了肃然起敬,问:“照师父这么说,是应皈依佛门以求解脱。但我自小学佛,几十年来,还没有入门之处,请师父指教。”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觉笑了,说:“这不过是三岁孩童都会说的道理,何必用来教训我这个老头子呢!”

  鸟巢禅师说:“这的确是三岁孩童都会说的,可惜许多八十老翁也没有做到啊!”这话如一盆冷水,从头到脚地倾了下来。白居易心中一凛,“是啊,知道的未必行到,行到的未必达到。我学佛多年,满腹经纶,自己又身体力行了多少呢?现在还不得心安,功用又在什么地方呢?”他诚恳地向鸟巢禅师致谢,然后打道回府,继续用功。鸟巢禅师的这一席话,对现代社会中那些拥有一些地位、权力和财富的人,也同样是值得深思的。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荣和稳定只是相对的,冲突和危机总是绝对的。人类在阳光下行走时,身后总有一条阴影相随;而在黑暗中行走时,心中又有着光明和希望。

  司马迁在其《报任安书》中说过一段非常深沉,常常为有心者留意的话:

  古者富贵而名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通来者。

  “此人皆意有郁结”,司马迁所列举的这些圣贤之所以有所作为,都是因为他 们处在一种特定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下的产物,这是何等的关键。在古老的中国文明中,屈原、司马迁、 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曹雪芹、鲁迅等众多的大师和天才都各有其精神风采和沉重而灵动的心理状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洪武康熙等众多的“明君圣主”及他们的贤明辅弼,也各有其精神气度和决策方略。现今的商品社会和科技争战,不论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都必须高瞻远瞩,以非凡的眼光和手段谋求生存和发展。

  有众多的成功者,有更多的失败者,还有更多更多作为成功者和失败者基础的社会存在的人民群众这个人的海洋。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来对自己的环境作出判断和决策;每一个人都不断地用自己的心来对自己的决策进行不断的反思和再判断。

  人生的真理和归宿是什么?人们的各种努力和奋进为的是什么?人的精神——心理这一复杂的意识形态乃至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什么?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着世界,但作为认识和改造的这个主体存在又该作如何的认识和改造呢?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作为“天使”的人在主宰作为“野兽”的人呢?还是作为“野兽”的人在主宰作为“天使”的人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有一个难以纠正的弱点,就是对外部世界力求清楚明白,而对自己这个内部的世界,却总是含含糊糊。上面我们所介绍的《心经》只是一个大纲,要深入人的精神——心理的深层结构,就必须对唯识学说的八识观作系统而细致的研究,只有在八识这个系统里,生命、精神、意志、情感、理性等无论有多么错综和复杂,才可以得到清晰的、有机的和系统的认识。

  (一)神秘的小宇宙 ——三能变缘起的第八识观

  ——无限之“我”的阿赖耶识

  在前面对《心经》的介绍中,虽然涉及到了五蕴、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也涉及到了十二缘起和四谛法,若不对六识,进而对八识作进一步的分析,人们仍然不会对自己的主观精神有明确的认识理解。难也难在这里,八识观是佛教唯识学的核心,唯识学又是极为庞大繁琐的经院派的学说。以佛经而论,它以《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密严经》和未曾在中国翻译的《大乘阿毗达磨经》和《如来功德出现经》这六部大经为依据。就佛论而言,拥有“一本十支”。一本就是著名的《瑜伽师地论》这部百卷巨著。

  其它十支分别是《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论》、《分别瑜伽论》这十大论著。这些经论,是印度佛学中最为精奥的部分,结构精严,逻辑细密,论辩深邃。上起佛祖释迦牟尼,历经弥勒、马鸣、龙树、无著、世亲,乃至难陀、安慧、护法等众多的“菩萨”级学者倾注心血。在中国又因有玄奘大师这样千年不遇的英才得以全面系统地加以翻译、整理和介绍,并在其《成唯识论》及《大唐西域记》中使印度许多珍贵的思想和史料得以保存。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有关人类主体精神研究最宝贵的资料库,现代心理学与之相比较显得是那样的薄弱和狭小。无怪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大批第一流的思想家、革命家在发现了可以与西方精神文明抗衡的这一学说时所发出的那种振奋和惊喜。从金陵刻经处到支那内学院,数以百计的思想精英在这个学说里铸冶,如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桂伯华、苏曼殊,乃至熊十力、释太虚、梁漱溟、蒙文通等。

  唯识学的经典著作,是由玄奘大师等用中国古汉语译著的,并且是高度思辩性的大部头著作。列宁在研读黑格尔《逻辑学》时曾发出如下的感叹:“这是引起头痛的最好方法。”

  唯识学的经典著作,如《成唯识论》等,其艰涩程度不知超过黑格尔《逻辑学》多少倍。不是专门的佛教学者,不是发心于佛学中求“究竟义”,谁愿去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头痛”呢。这是唯识学难以普及的要害处,也是在唐代以后消沉不传的原因之一。下面就唯识学的体系和结构作一些尝试性介绍。

  从字面上理解,唯识者,唯有主观精神也——这岂不是主观唯心主义?佛教认为,它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唯识之学、是认识人生宇宙真相和实质的一门学问,而且是“转凡成圣”,使人类得以在生命和精神的“质”上得以升华的一门学问。心和物两者,平等无差别地“圆融”在这一体系和结构中,同为宇亩的物质存在、生命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根本依据。借用相对论的范畴来说,物质是能量的特殊状态;能量也是物质的特殊状态,两者的关系是一。同样,佛教认为:心即是物,物即是心,两者无二无别。对人而言,对人的认识而言,对要认识人的认识而言,则心处于主体的地位,所以立名为唯识。

  道理是明白的,世界的真实意义在于人们的认识。世界是在人们的认识中存在,离开了人的认识,世界存在与否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有了人的认识,有了人类基于认识上的实践活动,世界的存在,它的客观性、多样性、运动性、变化性才有了价值。同样,世界的存在、它的客观性、多样性、运动性、变化性,一切一切,无不显现在人的认识中,全都是人的思维内容或物化的思维内容而已。佛教的唯识的学说,正是这种关系的表现,“唯”者,则是加以强调,确定其在人的存在价值中的绝对性。

  在玄奘大师之前,老一代的佛学家因循于中国传统文化,将识这一概念翻译为心——现在中国人仍然因循于这个认识上的传统。认识活动是心的功能(现代科学证明是大脑的功能)。但心往往容易与肉体的心脏…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一)神秘的小宇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