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反目成仇,又離不了婚的夫妻,分不了家的兄弟姊妹和必須共事的冤家對頭等。
6.愛離別苦,與怨憎會苦恰好相反。“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已的相好、情人、夫妻、父子、朋友、同事原本情深誼長,偏偏老天不作美,要各奔東西,甚至生離死別,進而造成孤獨、苦寂等種種傷心之苦。
7.求不得苦,貪欲是人的根本煩惱,其大者有理想、追求,小者有嗜好、惰性,但往往事與願違,得非所求。欲望淺的痛苦淺,欲望深重的痛苦也深重。
8.五蘊熬煎苦,一切痛苦都是由人身——人生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承受而不能轉移的。前面那七種苦,歸根結底是精神和肉體這兩大類,精神則更是最終的承受者。反過來,因爲有了這個五蘊身,就必然在生命——生活過程中産生和承受這七種苦。
依據佛教十二緣起和輪回的學說,以上這八苦還僅僅爲一世之苦,即現在世的苦。現在世之前爲過去世,現在世之後爲未來世,是謂叁世、叁世皆苦。這樣一來,這個苦就被放置在無窮的時間和空間之中,變成無限和無窮了。我們前面看到的那個《阿毗達磨論》的偈語,前叁句“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生諸趣”正是對這個苦的一種說明,也就是十二緣起。
十二緣起就是“四谛法”中的集谛。“集”是集合的集,人生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組合而成的。苦谛是人生之果,而集谛則是因。這個集谛,集合的是什麼呢?集就是集聚上面所談到的那些煩惱。佛教講“業力不滅”,那些煩惱及其行爲並不會因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消失,它仍然積聚在我們這個五蘊身內,其反複展開就形成了十二緣起。
十二緣起是佛教論證生命流轉的重要理論,是佛教所特有的理論系統之一,其公式如下: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無明,通俗說來就是指愚昧無知。佛教認爲,不懂四谛法和般若學說的人,不論世間才智有多高,仍然是處于無明之中。無明指第六識的被汙染狀態,因其處于第七識的禁锢之中而不得智慧光明。因認識的失誤,造成行爲的失誤,再加上業力不滅,十二緣起就如車輪一樣轉動不息了。
業力不滅是佛教的一個根本定律。在自然科學中,物質不滅和能量不滅這兩大定律可以說是自然科學的支柱,沒有這兩大支柱,科學的殿堂就會崩潰。而業力不滅則是佛教生命學說的兩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業感緣起”)。業是指生命的、精神的活動和行爲。如果這個業是虛幻不實的,沒有延續性的,那麼過去就不會延伸到今天,人類文明也談不上積累。沒有業力不滅的這個原則,人們就不可能感知、記憶和回憶,更談不上發明和創造。人們受想行識這四大功能,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這個業力,與物質和能量一樣,可以從一種形態轉變爲另一種形態,或寄寓于其它形態之中,並因“業感緣起”之故,運轉爲十二緣起,就建構爲過去、現在、未來這樣一條生命的環鏈。十二緣起的次第關系如下:
無明緣行:佛教認爲,人和一切衆生,因爲沒有見到真理——萬法皆空的道理,而有種種貪欲和執著。行就是世俗的行爲活動。這些世俗的行爲活動因無明而起,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行緣識:識指人的精神主體,在十二緣起中也指投胎轉世時生命的一種超自然狀態。行緣識就是因業力不滅,前世的“行”不自覺地使自已的那個超自然的生命載體向相應的、因業感而緣起的環境(父母)受胎投生。
識緣名色:名指精神或心,色指生命的物質結構。“名色”合稱在十二緣起中就是指處于母體中的有精神有生命的胎兒。這裏,無明、行和識都重新聚積在母胎之中。
名色緣六入:六入即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名色緣六入,指混沌的無明、行、識和名色得母體養育,發育出不同的認識器官——這就是十月懷胎的過程。
六入緣觸:觸指對外在環境的感觸。胎兒誕生後,其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接觸交流,並終其一生都處在這種根塵交融的狀態中。
觸緣受:受指感受、接受和儲存。即把六根六塵交融所得的信息感受和儲存。這是業力不滅的重要論證。
受緣愛:愛泛指貪欲、追求等。因有主觀的感受,必然會産生對外部事物的種種貪愛和追求。
愛緣取:取指對所貪愛和追求的對象産生的行爲——現在的業行活動。
取緣有:有指業,即業力活動由動態轉爲靜態,因業力不滅而把種種發生過的業行轉化爲凝固的信息狀態,並儲藏在第八識——人們的生命之中。
有緣生:生指來世之生,由于前面的種種業行活動的積累和儲存,産生柑應的果報,從而導致來世的再生。
生緣老死:從生至死是一切生命的必然狀態,是誰也避免不了的客觀規律。
這十二緣起,由于業力不滅的緣故,輾轉感果,所以稱之爲因;它們之間又互爲條件,所以又稱之爲緣——十二緣起又稱爲十二因緣。這十二緣起,深刻地說明了衆生生死流轉這個生命流動的動態形象及其因果關系。佛教認爲,任何有情有識的生命體,在沒有修持佛法得到解脫之前,這條生命的因果鏈是不可超越的。
佛教依據業力不滅、業感緣起這個十二緣起作爲基礎,也根據深入禅定,達到超意識狀態所觀察的結果,向人們介紹了世界生命的層次和結構:即叁界、六道輪回這一總體性的宇宙生命——精神之網。叁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六道即天人、人、阿修羅、畜生、幽冥衆生(鬼類)和地獄衆生。六道的差別在于善惡的業行和業報;色界、無色界高居于欲界天之上,有十七層色界天和四層無色界天,都是須修持甚深的四禅八定才能進入。四禅是色界的四種禅定,八定是色界四定再加無色界的四無色定。以四無色定來看,修“空無邊定”進入“空無邊天”,修“識無邊定”進入“識無邊天”,修“無所有定”進入“無所有天”,修“非想非非想定”進入“非想非非想天”。一切都“唯識所變”,一切都與自己的主觀精神相契合。浩瀚的佛法,全都離不開人們心意識的活動,人們的善惡行爲,導致其善惡不同的果報。
色界和無色界離我們太遠了,也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沒有多大的關系,何況佛教對他們也未必推崇。對我們生死有密切關系的是六道輪回,變人變天人當然令人接受,但變爲畜生,或墜落在幽冥世界成爲孤魂野鬼、餓鬼,或被打入地獄那就苦不堪言了。
佛教認爲世間苦是根本苦、決定苦,並不是著不見世間行光明的一面。但人生之樂,種種幸福和舒適都是虛幻和不實的,是空。人們不可能不修佛法而得到永恒的精神幸福,許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而痛苦則是任何人都會敏感、強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與幸福的那種薄弱感受形成鮮明的對照。何況幸福的感受幾乎立刻會轉化爲貪欲——更多的占有,這樣就必然成爲痛苦的源泉。
佛教對人生是苦歸結爲苦谛,並在“叁法印”的“有漏皆苦”中加以確認——這是衆生的實際存在。在《心經》中還有“挂礙”、“恐怖”和“顛倒夢想”這些不同層次的心理現象。下面分別略作解釋。
佛教把挂礙分爲五種,一是對物質生活的挂礙,二是對情欲的挂礙,叁是對名譽的挂礙,四是對地位的挂礙,五是泛指一切精神生活的挂礙。這五種挂礙,實際上就是現代心理學中所講的人們的那些動機和需要。佛教因這些屬于貪欲不淨的範疇,故稱之爲挂礙。
佛教把恐怖也大致列爲五種,一是造諸惡業而帶來的恐怖。二是受諸痛苦而帶來的恐怖。叁是對失勢的恐怖——這是特指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的一種心理障礙。四是對訟事官司的恐怖——老百姓怕見官,作奸犯科的人則更怕見官,這是中國人常見的心理障礙。五是對死亡的恐怖。這五種恐怖,實際上是挂礙和苦的極端心理效應,其根源在于人們的煩惱濁和見濁。心地清淨善良的人們,奉公守法的人們,也有一般的精神挂礙和生活之苦,但恐怖對他們而言,則相對要輕得多。對恐怖敏感的人,往往是缺德事、過惡事做得太多的人。所謂上有天理,下有王法,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惡貫滿盈的人,逃得了恐怖嗎?
什麼是顛倒夢想呢?顛倒就是顛倒見、不正見,前面見濁中所談到的現薰五種煩惱就是顛倒見。沒有修持佛法的人,沒有具備佛法正知正見和世間聖賢正知正見的人,則免不了從生至死都浸泡在顛倒見之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行爲反複汙染,帶來難以擺脫的困苦。
人們在顛倒見的支配下,在欲貪煩惱的帶動下,就會産生種種違背現實的夢想。夢想當然是不真實的,沒有依據的、不能實現的,而且是非分的。小的方面,不外酒色財氣,大的方面,則是稱王稱霸,甚至成仙成佛。
這只是就《心經》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精神心理狀態方面所作的略說,在後面的章節中,還要就精神、心理、認識等許多功能作進一步的介紹,但僅這一些,也可以看到《心經》的分量。
《心靈鎖鑰 第一章: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二)煩惱的人類和人類的煩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