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反目成仇,又离不了婚的夫妻,分不了家的兄弟姊妹和必须共事的冤家对头等。
6.爱离别苦,与怨憎会苦恰好相反。“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已的相好、情人、夫妻、父子、朋友、同事原本情深谊长,偏偏老天不作美,要各奔东西,甚至生离死别,进而造成孤独、苦寂等种种伤心之苦。
7.求不得苦,贪欲是人的根本烦恼,其大者有理想、追求,小者有嗜好、惰性,但往往事与愿违,得非所求。欲望浅的痛苦浅,欲望深重的痛苦也深重。
8.五蕴熬煎苦,一切痛苦都是由人身——人生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承受而不能转移的。前面那七种苦,归根结底是精神和肉体这两大类,精神则更是最终的承受者。反过来,因为有了这个五蕴身,就必然在生命——生活过程中产生和承受这七种苦。
依据佛教十二缘起和轮回的学说,以上这八苦还仅仅为一世之苦,即现在世的苦。现在世之前为过去世,现在世之后为未来世,是谓三世、三世皆苦。这样一来,这个苦就被放置在无穷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变成无限和无穷了。我们前面看到的那个《阿毗达磨论》的偈语,前三句“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生诸趣”正是对这个苦的一种说明,也就是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就是“四谛法”中的集谛。“集”是集合的集,人生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苦谛是人生之果,而集谛则是因。这个集谛,集合的是什么呢?集就是集聚上面所谈到的那些烦恼。佛教讲“业力不灭”,那些烦恼及其行为并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消失,它仍然积聚在我们这个五蕴身内,其反复展开就形成了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佛教论证生命流转的重要理论,是佛教所特有的理论系统之一,其公式如下: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通俗说来就是指愚昧无知。佛教认为,不懂四谛法和般若学说的人,不论世间才智有多高,仍然是处于无明之中。无明指第六识的被污染状态,因其处于第七识的禁锢之中而不得智慧光明。因认识的失误,造成行为的失误,再加上业力不灭,十二缘起就如车轮一样转动不息了。
业力不灭是佛教的一个根本定律。在自然科学中,物质不灭和能量不灭这两大定律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的支柱,没有这两大支柱,科学的殿堂就会崩溃。而业力不灭则是佛教生命学说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业感缘起”)。业是指生命的、精神的活动和行为。如果这个业是虚幻不实的,没有延续性的,那么过去就不会延伸到今天,人类文明也谈不上积累。没有业力不灭的这个原则,人们就不可能感知、记忆和回忆,更谈不上发明和创造。人们受想行识这四大功能,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这个业力,与物质和能量一样,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或寄寓于其它形态之中,并因“业感缘起”之故,运转为十二缘起,就建构为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条生命的环链。十二缘起的次第关系如下:
无明缘行:佛教认为,人和一切众生,因为没有见到真理——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有种种贪欲和执著。行就是世俗的行为活动。这些世俗的行为活动因无明而起,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行缘识:识指人的精神主体,在十二缘起中也指投胎转世时生命的一种超自然状态。行缘识就是因业力不灭,前世的“行”不自觉地使自已的那个超自然的生命载体向相应的、因业感而缘起的环境(父母)受胎投生。
识缘名色:名指精神或心,色指生命的物质结构。“名色”合称在十二缘起中就是指处于母体中的有精神有生命的胎儿。这里,无明、行和识都重新聚积在母胎之中。
名色缘六入:六入即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名色缘六入,指混沌的无明、行、识和名色得母体养育,发育出不同的认识器官——这就是十月怀胎的过程。
六入缘触:触指对外在环境的感触。胎儿诞生后,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接触交流,并终其一生都处在这种根尘交融的状态中。
触缘受:受指感受、接受和储存。即把六根六尘交融所得的信息感受和储存。这是业力不灭的重要论证。
受缘爱:爱泛指贪欲、追求等。因有主观的感受,必然会产生对外部事物的种种贪爱和追求。
爱缘取:取指对所贪爱和追求的对象产生的行为——现在的业行活动。
取缘有:有指业,即业力活动由动态转为静态,因业力不灭而把种种发生过的业行转化为凝固的信息状态,并储藏在第八识——人们的生命之中。
有缘生:生指来世之生,由于前面的种种业行活动的积累和储存,产生柑应的果报,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
生缘老死:从生至死是一切生命的必然状态,是谁也避免不了的客观规律。
这十二缘起,由于业力不灭的缘故,辗转感果,所以称之为因;它们之间又互为条件,所以又称之为缘——十二缘起又称为十二因缘。这十二缘起,深刻地说明了众生生死流转这个生命流动的动态形象及其因果关系。佛教认为,任何有情有识的生命体,在没有修持佛法得到解脱之前,这条生命的因果链是不可超越的。
佛教依据业力不灭、业感缘起这个十二缘起作为基础,也根据深入禅定,达到超意识状态所观察的结果,向人们介绍了世界生命的层次和结构:即三界、六道轮回这一总体性的宇宙生命——精神之网。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六道即天人、人、阿修罗、畜生、幽冥众生(鬼类)和地狱众生。六道的差别在于善恶的业行和业报;色界、无色界高居于欲界天之上,有十七层色界天和四层无色界天,都是须修持甚深的四禅八定才能进入。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四定再加无色界的四无色定。以四无色定来看,修“空无边定”进入“空无边天”,修“识无边定”进入“识无边天”,修“无所有定”进入“无所有天”,修“非想非非想定”进入“非想非非想天”。一切都“唯识所变”,一切都与自己的主观精神相契合。浩瀚的佛法,全都离不开人们心意识的活动,人们的善恶行为,导致其善恶不同的果报。
色界和无色界离我们太远了,也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何况佛教对他们也未必推崇。对我们生死有密切关系的是六道轮回,变人变天人当然令人接受,但变为畜生,或坠落在幽冥世界成为孤魂野鬼、饿鬼,或被打入地狱那就苦不堪言了。
佛教认为世间苦是根本苦、决定苦,并不是着不见世间行光明的一面。但人生之乐,种种幸福和舒适都是虚幻和不实的,是空。人们不可能不修佛法而得到永恒的精神幸福,许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而痛苦则是任何人都会敏感、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与幸福的那种薄弱感受形成鲜明的对照。何况幸福的感受几乎立刻会转化为贪欲——更多的占有,这样就必然成为痛苦的源泉。
佛教对人生是苦归结为苦谛,并在“三法印”的“有漏皆苦”中加以确认——这是众生的实际存在。在《心经》中还有“挂碍”、“恐怖”和“颠倒梦想”这些不同层次的心理现象。下面分别略作解释。
佛教把挂碍分为五种,一是对物质生活的挂碍,二是对情欲的挂碍,三是对名誉的挂碍,四是对地位的挂碍,五是泛指一切精神生活的挂碍。这五种挂碍,实际上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所讲的人们的那些动机和需要。佛教因这些属于贪欲不净的范畴,故称之为挂碍。
佛教把恐怖也大致列为五种,一是造诸恶业而带来的恐怖。二是受诸痛苦而带来的恐怖。三是对失势的恐怖——这是特指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的一种心理障碍。四是对讼事官司的恐怖——老百姓怕见官,作奸犯科的人则更怕见官,这是中国人常见的心理障碍。五是对死亡的恐怖。这五种恐怖,实际上是挂碍和苦的极端心理效应,其根源在于人们的烦恼浊和见浊。心地清净善良的人们,奉公守法的人们,也有一般的精神挂碍和生活之苦,但恐怖对他们而言,则相对要轻得多。对恐怖敏感的人,往往是缺德事、过恶事做得太多的人。所谓上有天理,下有王法,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恶贯满盈的人,逃得了恐怖吗?
什么是颠倒梦想呢?颠倒就是颠倒见、不正见,前面见浊中所谈到的现薰五种烦恼就是颠倒见。没有修持佛法的人,没有具备佛法正知正见和世间圣贤正知正见的人,则免不了从生至死都浸泡在颠倒见之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行为反复污染,带来难以摆脱的困苦。
人们在颠倒见的支配下,在欲贪烦恼的带动下,就会产生种种违背现实的梦想。梦想当然是不真实的,没有依据的、不能实现的,而且是非分的。小的方面,不外酒色财气,大的方面,则是称王称霸,甚至成仙成佛。
这只是就《心经》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精神心理状态方面所作的略说,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就精神、心理、认识等许多功能作进一步的介绍,但仅这一些,也可以看到《心经》的分量。
《心灵锁钥 第一章: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二)烦恼的人类和人类的烦恼》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