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燈·萬法無實性·第九章 信受甚深佛法

  第九章 信受甚深佛法

  無上圓滿勝利者財度向月光童子說道:“童子!既是如此,若一菩薩摩诃薩希望迅速、真正及全然覺醒而得到無上圓滿的真正開悟,並希望將一切衆生皆引度至彼岸,他應聽聞此徹底顯現萬法體性平等、爲諸佛所贊頌、是一切如來之母的《叁摩地王經》。他應將之謹記于心,受持、理解、熟讀、背誦、爲他人讀誦、每日吟誦、平實無著地修持,如此反覆不斷,並廣爲他人宣說之。爲何如此?因爲此《叁摩地王經》徹底顯現一切法體性平等,是一切如來、阿羅漢及正徧知之所由生,一切如來、聲聞及辟支佛皆起源于此。”

  《叁摩地王經》第九章的名稱是。此章的主題也是空性。此章對空性——一切現象皆無具體實性——有相當詳細的解釋。空性超越了世俗所稱的空無或虛無狀態。一切事物、一切現象及經驗,如夢、如幻化、如回聲、如彩虹般地……顯現、發生。換句話說,雖然一切事物都缺乏自性,就相對而言,一切現象皆藉由相互依附之緣起而顯現。當我們夢見大象及野馬時,大象及野馬是否真正存在?不,它們並非真正存在。然而,在夢中,我們對大象及野馬的覺受,如同它們真正存在般真實;同樣的,回聲缺乏任何獨存的聲音,然而,它聽起來如同回應的聲音。

  另外一個例子是一位灑醉的人所感受到的“旋轉”。他覺得整個世界在他周圍旋轉,可是,在當時,世界真的在旋轉嗎?不,世界並沒有旋轉,但是,他仍然有如此的感覺。雖然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的,都不具有真實的存在性,經驗、覺受仍然依據緣起而産生。

  此章描述“信受甚深佛法”,受持、堅行佛法者必須了解:雖然就究竟而言,一切事物都不具有自性;就相對而言,一切事物確實都具有某種存在性。我們不應該認爲善行不會帶來善果,或煩惱染汙及惡行不會導致惡果。就相對而言,惡行確實會製造惡果;就相對而言,善行確實會産生善果。就相對而言,放棄煩惱染汙及淨除障礙是必要的;就相對而言,累積功德及善業是必要的。一切事物皆是空性及缺乏自性,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須要辨別及考量善惡。就究竟而言,一切事物都不具有任何體性;但是,就相對而言,“善”與“惡”仍然存在——這兩種層次之間並沒有沖突或矛盾。

  問答

  學員:仁波切,您能不能進一步說明“顯相因依存之緣起而産生”的意思?

  仁波切:“依存之緣起”或“緣起”的意思是:一件事物的發生取決于另一件事物,它本身並不具有任何自己的具體存在性。如同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的,某件物體是“長的”的顯相取決于“短的”的概念,某件物體是“短的”的顯相取決于“長的”的概念。其他情形也是一樣:“善”取決于“惡”,而“惡”取決于“善”。一切現象都像這樣,事物的體性是空性的,不具有任何此類屬性或特質。然而,由于依存性的緣故,在我們的經驗中,事物“似乎”具有如此的特性,是不是?這就是“顯相起于依存性”的意義。

  學員:我們應當如何去了解佛陀實際上具有過去生?所謂“過去生”的例子難道不只是他爲了幫助我們了解他的法教而給予的象徵性例證嗎?

  仁波切:佛陀確實擁有過去生。(笑聲)所以,你對這有什麼看法?(笑聲)

  學員:幾天以前,仁波切討論了佛性的理論。仁波切以埋藏在房屋下面的黃金做爲隱喻:雖然黃金一直在那兒,卻不爲那位乞丐所知;即使它被覆蓋起來,它還是不變的。如果我們按照字義去解釋,而說佛性或如來藏是不變的,這不是假定它是某種究竟存在的東西嗎?說它不改變,但是也不維持一樣,不是更好嗎?它免于改變,也免于不改變;否則,它顯得像是一種存在的真實本體。

  仁波切:佛性的體性或本質確實是不變的。但是,爲什麼會這麼說?因爲這種體性或本質原本就是空性的,不是由任何物質性的實體組成的;因爲它不具有任何實質的存在性,所以說佛性的本質是不變的。任何具有具體、物質性存在的事物都不可能是不變的,這是不可能的。

  佛陀在《般若波羅蜜多》經典中所敘述的十六空,就是諸法皆無具體實性的詳細說明。佛性沒有具體的實質,這是否表示佛性如同虛空?不,並非如此。如同我先前提到過的,虛空和佛性或心的本性並不相同。虛空是“死沈的空”或“物理性的空”。身體具有心時是“活人”,一如身體沒有心時就是所謂的“死屍”。同樣的,心的本性並不是“死沈的空”,如同虛空般完全沒有任何認知特質。佛性不具有任何實性,但是,並非如同屍體般地死沈;它能知道或覺受發生的任何事物。你可以自行發現這一點,這並不是很複雜的事。試著去觀照你的心——覺知的作用者。你發現了任何具體的東西嗎?沒有。這表示你的身體在那一刹那立刻變成屍體嗎?不,並沒有如此。爲什麼?因爲認知特質——知道或覺受的能力——仍然存在,這有時候稱爲“明性”或“智慧”。這就是虛空與佛性的差別。佛性既是空性的,也是認知的;由于空性的這種認知性,佛性是不變的。

  仁波切:現在,我要問剛才問我佛陀的過去生是真實的或象徵性的那個人一個問題。我的問題是:“你爲什麼問這個問題?這是因爲你認爲佛陀安住在本初的證悟狀態之中,或是因爲你不相信佛會有過去生?”

  學員:我不太了解轉世這件事。

  仁波切:不僅佛陀有過去生,所有的衆生在這一生之前也都有過生世,而且,他們也將會有下一個生世。我們不僅有過一、兩世而已,我們已經在輪回中曆經了無數世,甚至找不到開始受生于輪回的起點,所以說,這是無始的。佛陀說:除非我們得到解脫及證悟,否則,我們將會繼續不斷地再生。身爲佛教徒,我們接受這個觀點。

  現在,我們具有身、語及意(心)。暫且不談語的部分,因爲聲音的連續性不高,讓我們來討論身與心的層面。當科學家在解釋事物,例如一塊小圓石的源起時,他們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塊小圓石是從哪裏來的?它是由山嶽分離而出的一塊岩石,滾落到山下之後,經過長期磨擦而變成現在所稱的“小圓石”。但是,它的實際本體是從哪裏來的?科學家能討論岩石的起源及形成的過程,這方面的資料非常多。審察人體時也是一樣,身體並不是在瞬間應運而生的。人體起源于許多因素,例如,父母的基因等。在追溯事物的源起時,涉及的範圍或內容極爲廣泛。

  在討論心、當下的意識時,我們要問:覺知及感受的能力是從哪裏來的?它來自前一刹那的意識,每一個刹那創造了下一刹那意識存在的環境,身體的任何物質組成元素都沒有創造此意識能力的力量。所以,我們很容易了解:意識並非在我們于母親子宮內的胚胎期突然出現的,它只可能由某種意識成因——前一刹那的意識——而産生。很顯然的,意識必定是在子宮受孕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因此,在此之前必定有生世。

  就以今天我們能覺知並肯有意識的事實來說吧!這是事表示也許明天心將不複存在,你將沒有心?不,事情並不是這樣。不論身與心之間的聯系是否中斷了,意識的連續性仍然存在。基于這種邏輯,我們可以確定未來世的存在,沒有任何現象可以阻斷這種意識的連續性。這是佛陀所教示的,並爲佛教所有不同學派所接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