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老和尚及其禅法——讀《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彙》

  虛雲老和尚及其禅法

  ——讀《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彙》

  

  馮學成

  內容提要

  虛雲老和尚是近代禅宗的一面旗幟,是漢傳大乘佛教在近現代的典範和代表,其學問僧格、禅法理論、修行境界,向來爲四衆所推崇尊仰。

  本文從四個方面體會虛雲禅法:

  一、漢傳大乘佛教——禅宗的傑出實踐者。虛雲身祧曹洞臨濟二宗,用功方法也能將二宗心法融爲一體。

  二、人天楷模,法海燈塔。清末和民國時期,中國佛教步履難艱。虛雲以身作則,立足叢林,爲日後中國佛教的振興培養了一大批能操持叢林的弟子。如今南華、雲門、雲居、柏林諸寺之盛,亦是虛雲老和尚德化的必然。

  叁、虛雲老和尚對禅法的提持不遺余力。對參話頭的道理、基本的用功原則和方法、下手功夫均有揭示。

  四、參禅的基本功行。虛雲指出,參禅的先決條件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並把“生死心”、“長遠心”作爲基本功中的基本功而反複強調。

  

  關鍵詞 虛雲老和尚 禅宗 禅法 參話頭 用功 基本功

  近些年來,中國佛教界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令諸山長老們深爲擔憂:有些佛教徒認爲,如今中國的漢傳大乘佛教沒有理論,沒有傳承,沒有修證,所以學修佛法應到海外。如到東南亞去學修南傳佛教,到日本去學修漢傳佛教,或去尼泊爾學修藏傳佛教。甚至連念佛修淨士法門,都應到海外去學修。理由是因爲那裏才行解相應,傳承有據,故修證有望。筆者以爲,南傳佛教、日本佛教和藏傳佛教等,自有他們的優勢和時節因緣。但如果斷言中國漢傳大乘佛教沒有理論,沒有傳承,沒有修證,那真是數典忘祖了。

  作爲佛教叁大系統之一的漢傳大乘佛教無須爲自己證明,因爲自南北朝以來,或自隋唐以來的一千多年的曆史,本身就是一道豐碑,足以讓後人去觀瞻,也足以讓後人去學修。這是無盡的寶藏,有緣者自然得人,且可滿載而歸。虛雲老和尚,就是漢傳大乘佛教在近現代的典範和代表,其學問僧格、禅法理論、修行境界,向來爲四衆所推崇尊仰。下面謹就《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彙》(後面簡稱《年譜、法彙》)內有關禅宗禅法的功行部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漢傳大乘佛教——禅宗的傑出實踐者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頓悟成佛”,這四句既是禅宗立宗的依據,也是其接引學人人門的方法。由唐及宋,禅宗的教化和學修方法,由六祖《壇經》的平實契人,演化爲機鋒、棒喝、話頭、默照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五家七宗的宗風。宗風所及,證悟者數以千計,翻開《景德傳燈錄》等“五燈”,即可看到其中的盛況。   元明清叁代,因種種原因,禅宗雖逐漸衰微,但仍然代有禅傑出世。元有高峰、中峰等;明有楚石、憨山等;清代禅宗人物,漢月、破山、費隱、木陳、箬庵、玉林、松際這七大臨濟宗支系,和無異、晦臺、爲霖這叁大曹洞宗支系,也可謂續焰傳燈,極一時之盛。

  虛雲老和尚(1840—1959)諱古岩,字德清,又名演徹,六十余歲時方自號虛雲。他俗家姓蕭,湖南湘鄉人,父玉堂,鹹豐時補泉州知府。十七歲時即萌出家之志,十九歲依鼓山湧泉寺常開法師披剃,次年依鼓山妙蓮和尚受具足戒,後又接傳曹洞,兼嗣臨濟。從此精勤不怠,力行不倦。坐茅棚、住山洞、澗飲木食;又遍訪尊宿,行腳萬裏,于禅于教于製,皆能虛懷請益。五十六歲時赴高曼寺禅七。《年譜》中記述雲:在禅堂中晝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經二十余日,衆病頓息……從此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地光明如白晝,內外洞徹;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是時才鳴叁板耳。翌日詢問香燈師及西單,果然。余知是   境,不以爲異。至臘月八七,第叁晚,六支香開靜時,護七例沖開水,濺予手上,茶杯落 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因述偈日:杯子撲落地,響聲明曆曆。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又偈: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忘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從出家到開悟,虛雲老和尚花了叁十六七年的辛勞。住茅棚山洞苦修,立志剛猛的修行者多有這一層經曆。行腳參訪,是磨煉身心,增強見地的必須途徑。如趙州八十猶行腳,這是脍炙人口的禅門佳話。雪峰叁到投子,九上洞山,行腳于吳楚梁宋燕秦,“巡名山,扣諸禅宗,突兀飄搖,雲翔鳥逝”;雲門自述雲:“爰自韶齡,切慕空門。潔誠誓屏于他緣,銳志唯探于內典。其或忘餐待問,立雪求知,困風霜于十七年間,涉南北于數千裏外”。于此叁例,可見一般。而虛雲老和尚行腳更是遍及大江南北、黃河兩岸,華東、西蜀,終南、峨嵋,都留下了他的參訪足迹。他還曆西藏,經不丹,人印度,下南洋,歸雲南禮雞足,這番閱曆,除唐以前西行求法的少數高僧外,在禅門內可謂絕無僅有的了。

  對虛雲老和尚開悟的過程,應先留意“萬念頓息,功夫落堂”這兩句。如果說“杯子落地”的刹那是悟人,“萬念頓息,功夫落堂”則是悟人的前奏。學禅者追求悟人,但往往卻忽視了這一前奏。也就是說,參禅參禅,必先進入“參”的狀態,而這個狀態,是“離心意識”,又不“離心意識”的。叁祖《信心銘》說:“莫逐有緣,勿住空忍”,“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都是讓學禅者進入“參”的狀態。離開了這個“參”而欲人,在禅宗看來,無異南轅北轍。

  “萬念頓息”較易爲學禅人理解,而“落堂”,則一般人不知所雲。“落堂”是參話頭的專用語,在虛雲老和尚的開示法語裏常能見到。如:故凡教禅堂,都貼著“照顧話頭”四字。照者反照,顧者顧盼,即反照自性…但把六根門頭收攝起來,萬念放下,單單的照顧話頭,不要忘了話頭。不要粗,粗了則浮起,不能落堂;不要細,細了則昏沈,就墮空亡,都不待受用。虛雲老和尚對此還有更詳細的說明: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昔高峰祖師雲:“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

  虛雲老和尚有深切的體驗,故在其開示法語中常常如是示人。虛雲老和尚身祧曹洞臨濟二宗,故其用功方法也能將二宗心法融爲一體。從上面引文可以看到,這種參話頭的禅法原是臨濟宗的,但卻又與曹洞宗的默照禅法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參話頭自宋代五祖法演和和大慧宗杲提唱以來,元代高峰原妙和中峰明本更是畢生提倡,並使之成爲元明清叁代禅法的核心,大慧宗呆就是參“有句無句,如藤倚樹”的話頭,直參得如“狗看熱油铛,欲舐舐不得,欲舍舍不得”的時候,而得悟人。高峰原妙先參“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話頭,再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頭,最後參“主人公畢竟在甚麼處安身立命

  ”話頭而徹悟。這兩則參話頭的經典公案,曆來爲參禅者看重並效仿。知道參話頭的曆史和功用。方能明白虛雲老和尚“萬念頓息,工(功)夫落堂”這種臨悟狀態來之不易。一旦進入了這種狀態,能否悟人就看機緣了。而“杯子落地”這一助緣,使他“頓斷疑根”、“如從夢醒”而悟人,並述兩偈來表達。八年之後,虛雲老和尚第二次萬裏行腳歸來,在昆明因官紳僧俗之請人住金馬山興福寺,人院時作一偈,最能體現大師悟後的現量境界:

  擊碎金剛圈,一條筆直路。

  此處太分明,有甚迷與悟!

  人大殿禮佛拈香時又有一偈:

  渾然一物,穆穆仡仡。

  見得分明,阿誰是佛

  倒身叁拜,自起自屈。

  若非悟得實在真切,怎能顯現這樣的境界,寫出這樣的語句。自此以後,虛雲老和尚以“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殊勝功行,無論在雞足、雲棲、鼓山、南華、雲門、雲居,所到之處,皆能含辛茹苦,寵辱不驚,興滅繼絕,革故鼎新,使沈寂兩百年的中國禅宗氣象一新。

  虛雲老和尚在中國禅宗史上的地位,後人給予的評價曆來是積極的、崇高的。早在1936年,江味農先生就有感而贊:“山林中潛修密契,不求人知,人亦不易知之者,無論矣。其以宗匠自命者,往往是墨守偏空,雜糅異見。雖廣修徒衆,名喧一時,亦不足重。就是吾所知,能真參實悟、行解相應,不愧爲人天眼目者,唯虛雲禅師足以當之。”《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評說道:老和尚是中國近代禅宗的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脈——他于鼓山接傳曹洞宗,兼嗣臨濟宗,中興雲門宗,扶持法眼宗,延續沩仰宗,他解行相應,宗通說通,定慧圓融。各界對虛雲老和尚的推重,由此可見一斑。

  

  二、人天楷模 法海燈塔

  清朝末年和整個民國時期,中國佛教與中華民族,都處在艱難困苦的命運之中。在救國救亡、求變圖強的各種運動中,佛教因其宗教的性質和僧侶的積弱,更受到種種難堪的沖擊。要扭轉這種頹局,就必須有一批戒定慧叁學俱優的僧人應世,厘清積弊,優化僧團,積極應世,以樹立起令人耳目一新、健康振奮的新的佛教形象。在這方面,太虛大師致力佛教改革,倡導人間佛教,大辦僧伽教育,將民國時期的佛教事業搞得轟轟烈烈。   

  虛雲老和尚不同于太虛大師,他的救弊方或是內向的,循序漸進的。他以身作則,立足叢林,化導一方,恰與太虛大師的作爲相輔相成,並爲日後佛教的振興預建了若幹的陣地和一大批能操持叢林的弟子。從今天中國佛教新的氣象中,更可以看見虛雲老和尚的深謀遠慮和積極成果。這些努力,在老和尚的《年譜、法彙》中是清晰可…

《虛雲老和尚及其禅法——讀《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記離欲老和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