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聲德如來
昨天,在討論涵蓋叁摩地之真義及如何開展叁摩地的第四章時,有人問道:““止”和“觀”——定靜和內觀——與《叁摩地王經》在此處所提及的叁摩地有何不同?”我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也許還不夠清楚,所以,今天我將就這個題目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和梵文的“止”或“奢摩他(samatha)”對等的藏文字是“息內(shiney)”意思是“定靜”或“平靜”;和梵文的“觀”或“毗缽舍那(vipasyana)”對等的藏文字是“拉(格)恸(lhagtong)”,意思是“清楚地看見”或“內證”、“內觀”。源自梵文的“止”與“觀”這兩個名詞,在許多宗教——包括佛教及非佛教——系統中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例如,印度教瑜伽傳統也使用此梵文術語,你可能在印度教典籍或教法中聽到完全相同的名詞——某人在做“奢摩他”及“毗缽舍那”的修持訓練。不知情的人可能會因而論斷:由于印度教修行者修持“止”和“觀”,這種訓練和我們佛教徒所使用的方式完全一樣。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其中的差別非常大,雖然所使用的名詞一樣,意義卻完全不同。
更進一步地說,即使是在佛教修法的不同脈系或學派中,這兩個名詞的意義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以使用巴利文爲主的上座部或俗稱的小乘傳統中,巴利文的“止”和“觀”幾乎和梵文一樣:“沙摩他(samatta)”及“毗缽沙那(vipassana)”。我們或許會因而相信,由于所使用的名詞很類似,小乘傳統的“止”、“觀”修法和金剛乘傳統的“止”、“觀”修法是完全一樣的。但是,事實絕非如此,“止”、“觀”在這兩個傳統中的涵義及實修教法,均有不同。
簡而言之,《叁摩地王經》中所提及的“止”、“觀”修持,和非佛教的印度教瑜伽傳統中的不同,甚至和小乘傳統中的也不一樣。
此外,在大乘的法教當中,關于“止”和“觀”修持的意義也相當廣泛,除了可以分爲一般方法及特殊方法之外,修持教法的差異與類別更多。如此說來,根據大手印系統修持的“止”、“觀”,和本經所敘述的叁摩地有任何差別嗎?不,沒有任何差別,它們完全一樣。
根據此部經典,叁摩地的意義和經由大手印教法而開展的禅定狀態,完全一樣——雖然兩者的語言不同。經典的術語用于一般教法,但是,實際修持的甚深意義多少有所隱蔽,大手印系統則將此經典的隱蔽之意全然顯露出來。在大手印系統中,上師以非常直接、有利于弟子立即將意義運用于實際經驗的方式,將心要教法傳給弟子。弟子被教導說:“首先,你應該這樣修習,然後這樣修習,然後再按照……等等方式修習。”這是一種非常清楚及直接的方式,差別在于傳授教法的方式,但是,叁摩地的體性是完全一樣的。如此,《叁摩地王經》的第四章描述了叁摩地的體性及如何做此修持。
無上圓滿勝利者再度對月光童子說:“童子!既是如此,若一位菩薩摩诃薩渴望達到此叁摩地,並冀求迅速、真正及全然覺醒而達到無上圓滿及真實的證悟,他應該徹底修習此叁摩地。童子!他應當如何爲此目的而徹底修習叁摩地呢?童子!有此願心之菩薩摩诃薩,應該以充滿大悲之心,于一位住世如來或已入涅槃的一切如來面前,竭盡所能地供養法衣、飲食、臥具、醫藥及其他物品:鮮花、末香、塗香、花鬘、香水及香粉;寶衣、寶傘、寶幡及尊勝幢;饒钹及鍾鈴之樂音。然後,將供養之功德悉數回向證得叁摩地。”
“他應該全然無所求地供養如來,他應該不求欲想之物、不求享樂、不求生于善趣及不求輪回果報,但以佛法爲意念地做供養。因爲,若帶有如此之希求,即是不視如來爲法身(梵文dharmakaya);若不能視如來爲法身,又如何能視如來爲色身(梵文rupakaya)?”
“童子!真供養如來之法是不作想有如來、不作想有我及不求果報。若你以叁輪清淨之供養來禮拜如來,你將能證得此叁摩地,真正且全然覺醒,達到無上圓滿之證悟。”
在第五章中,釋迦牟尼佛講述他過去某世生爲一宇宙之王——大力王的故事。在這一世中,他遇見示現于此世界的聲德如來。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大力王出于此佛的強烈信心及虔敬心,而做了多樣物品的大供養,包括法衣、醫藥、飲食、住處等……,因此積聚了極大的功德。大力王的大臣及人民開始效法他的榜樣,也做了許多大供養,並累積了很大的功德。然而,聲德如來覺得諸大臣及人民供養的動機,未必是證得無上圓滿開悟的直接善因,因爲他們還沒有機會做真正的佛法修持。所以,聲德如來給了一次開示,清楚地指出他們的缺失,並解說補正的方法。他說:“你們能做供養當然是一件非常吉祥的事,但是,這本身尚不足以稱爲真正的佛法修持。”在聽聞開示之後,大力王及他的大臣和子民了解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及如何修持叁摩地,並得到相當的成就。這是此經典第五章所敘述的故事。
這一章的要旨是說明正確的動機是不可或缺的。事實上,我們的動機應該是殊勝的、非比尋常的,平常的動機並不足夠,因爲它無法導致全然的開悟。身爲大乘修行者,四加行是金剛乘系統內開展及堅定此殊勝動機的具體法門,可進而分爲兩種方法:其中一種方式是培養菩薩之願心或生起菩提心,藉此確定我們選擇了崇高的大乘道,並超越了較低層次之道;另一種方式是皈依叁寶,藉此確定未偏離正道。
反覆思惟輪回之過患並産生“出離心”——真誠地希望脫離幻惑之苦的願心——是四加行的第一部分,目的在于確立進入正道的願心,並開始尋求及依止真確、無誤的法道。遵循此一真確、無誤的法道,必須對圓滿證悟者——佛陀——具有完全的信心與信任,以他爲正道的上師及主要的皈依對象。此外,我們也必須對佛陀所給予的口傳教法及保有並修持這些法教的尊貴僧伽具足全然的信心與信任,以此爲證悟之道及行于道上的良伴。藉由皈依佛寶、法寶及僧寶(叁寶),我們能避免落入錯誤之道的憂患——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時常聽到“皈依叁寶確保我們行于正道”的說法。在實修皈依法門時,我們必須持誦十萬遍皈依文,並同時做十萬遍皈依大禮拜,以堅定皈依的願力,這就是四不共加行——四加行的第二部分——中的第一加行。
接下來,我們要領受菩薩戒,以超越較低層次之道。當然,開始修持佛法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是,我們已經在輪回中徘徊、遊蕩無數生、無數世之久是不變的事實,我們也因而養成了只爲自己的利益著想的強烈習氣。當我們開始修持佛法時,只爲自己的利益而修持及達到某種成就,是很自然的傾向。就激勵自己修行而言,這是很好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種自利的心態並不圓滿。如果我們維持這種局限于自利的心態,將永遠無法達到利益一切衆生的圓滿證悟功德;我們必須擴展我們的心態,否則,將繼續停留在較低層次之道,只能得到有限的成就。
我們應該以利益如虛空般無量無邊的衆生爲修法的目的,而不是只爲了利益自己或有限量的人——不論是十或一百、一千、一萬、十萬、一百萬、甚至十億。如此,我們才能達到所謂的全然、圓滿開悟的無上境界,並利益如虛空般廣泛無量的衆生。
爲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應該將心導向其他一切衆生的福祉上,因爲所有的衆生都希望能離苦得樂,但是,由于無明的緣故,他們不知道如何創造樂因以及如何避免苦因。心中要存有這個念頭:“因具有大福報而進入佛陀法教之大門的我,已經知道如何創造樂因及避免苦因。我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並且能修持正法。我將朝解脫及開悟的究竟目標進展,並于未來滿足如虛空般無量無邊之一切衆生的願望。我將能保護他們不受痛苦的折磨,而且,我將把他們全部安置在至妙圓融的快樂之中!”這種態度稱爲“以無上正覺爲目的的願力”。
將我們修持的果導向利益一切衆生,是唯一的正確修持動機。爲了提醒自己不忘失這個動機並每日都使之增長,在皈依大禮拜(第一加行)結行的部分,我們領受菩薩戒,將菩薩的殊勝動機鮮明地植入心中,藉此超越平凡或較低層次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