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燈·萬法體性平等·第叁章 諸佛功德

  第叁章 諸佛功德

  現在,我們要討論第叁章。此章贊頌成就叁摩地的功德。如同佛陀已說明的,我們必須開展對根本上師及傳承上師的信心及虔敬心,才能得受叁摩地的教法;然後,我們應該將這些教法付諸實修。叁摩地的教法極其珍貴與重要。經由修習叁摩地,我們能得到究竟的成果,而不僅是暫時的利益;得到究竟的成果之後,我們將會生起覺悟者不可思量之身、語、意證悟特質——證悟身之不可思量功德,包括叁十二項主要的及八十項次要的圓好特徵(叁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形好);證悟語之廣大功德,包括六十種清淨特質,稱爲梵天妙音或六十美妙支音;證悟意之廣大功德,包括四無所畏、十力、佛之十八不共特質、了知如是本質的智慧及是知一切現象的智慧——修持此叁摩地可得獲這一切勝妙的功德。

  此外,依照我們的傳統而修持時,對法教本身具有完全的信任及強烈的信心,極爲重要。密勒日巴(Milarepa)的生平故事說明了這一點。有一天,當他快要示寂之前,他的親近弟子聚集在他身邊。他的主要弟子之一惹瓊巴(Rechungpa)說:

  當我們聽到您爲了得到法教、修持法教及證悟法教而忍受的大苦難,及您在達到修持的果之後所顯現之不可思議的悟境及勝妙的功德時,我們覺得,您必定是某位極爲殊勝的菩薩或佛的轉世。您顯然不可能是一位平凡的常人。請您清楚地告訴我們——您的弟子,您是哪一位佛或菩薩的轉世,好讓我們的信心及虔敬心更爲增長。

  密勒日巴回答道:

  你們把我當做是菩薩的轉世或佛的化身,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相當好的事。這顯示你們具有清淨觀,對我具足虔敬心及信心,而且珍視一位上師的功德;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實際上可能是一件壞事,具有這種情懷甚至可能是一種錯誤的知見。這表示你們相信證悟不是由于殊勝法教的力量和加持及實修的功夫達到的,而是因爲我久遠之前就已經開悟了,是已經成道的佛或菩薩的化身。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心態。這表示法教本身沒有力量,且實修沒有效用,這是一種錯誤的知見。

  我絕對不是某一位佛或菩薩的轉世,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而且,在凡夫之中,我屬于最低劣的。當我年輕時,我學了巫術,並用它來害人。由于呼降冰雹、毀滅敵人等惡行,我累積了大量的惡業及罪障,我是一位大罪人;但是,由于某種不可思議的大福報,我遇到了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師。我得受了真確的法教,並以殊勝的不共修持方法,精進不懈地體證法教。經由實修及佛法的力量,我夙昔的惡業,障礙及煩惱都完全被淨化了。由于這種淨化,我才能在一生之內就達到全然開悟的境界——金剛乘行者的圓融境界,而不須冀望來世再得成就。這確實完全是由于大手印口傳教法及實修的力量,而不是因爲我是某位佛或菩薩的轉世。

  我們不一定要經過無數生才達到開悟的境界,藉由甚深叁摩地,在一生之內即身成就金剛乘行者的圓融境界——換言之,全然開悟——是可能的。而我們現在就能得受證知此甚深叁摩地的法教。

  《叁摩地王經》是構成大手印修持背景的法教。如果我們只審察表面的意義,它似乎和大手印全然無關。它以極其詳盡的方式,描述佛陀在過去生的行爲,並贊頌開悟的特質及修持一般叁摩地的功德。我們在全經中都找不到“大手印”這個名詞,它也完全沒有提到我們應該做獻曼達或修持上師瑜伽。我們或許會推斷,這本經典並不是真正關于大手印的典籍,因爲它甚至不像其他大手印典籍一樣清楚地定義“止”(梵文“奢摩他(samatha)”)與“觀”(梵文“毗缽舍那(vipasyana)”)。然而,除此之外,如果我們審察它的深層意義,我們將會發現,此經清晰地強調對諸佛或給予法教之上師的虔敬心、對法教的信任,及積聚大量功德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很容易將此經的真正用意應用在實修中,例如,修持開展虔敬心的上師瑜伽。就此觀點來看,解釋經典的真正用意,此僅只分析其文字意義更有利益。

  有些人告訴我,在研讀佛陀的言說及依法修持多年之後,他們覺得,佛陀所教導的和我們在金剛乘佛教傳統內所修持的,似乎全然不同。確實,表面上看起來仿佛如此,金剛乘佛教寺院之內的活動,和佛陀所教導的似乎沒有什麼關聯。在諸多經典中,並沒有提到吹喇叭、在壇城上供食子(藏文“多瑪(torma)”)等……,這似乎有很大的矛盾。但是,當我們深入洞察經典中所解釋的意義及金剛乘寺廟內所發生事物的意義時,我們不會發現任何矛盾。此外,乍看之下,經典解說的法教的風格,似乎和大手印修持的風格完全不同,甚至是相抵觸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去探索深層的意義,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沖突。我們可以從個人應用法教的體驗中發現,經典所詳盡述說的,和我們傳承口傳教法所簡要顯示的,完全一樣。

  今天的開示涵蓋了《叁摩地王經》起初的叁章。如果你們有任何問題、疑惑或不解定的地方,我會盡力爲你們說明。

  問答

  學員:我聽一些金剛乘修行者說,研讀經典並不是特別重要,而且它們是較低下的、不重要的。仁波切可以評論一下這個觀點嗎?

  仁波切:我們確實可以說,和經典系統相較之下,金剛乘的深奧和特殊功德是比較優越的;但是,在另一方面,研習經典系統極度重要。從格魯(Geluk)傳統的大佛學院——位于西藏中部的色拉寺(Sera)、喀丹寺(Ganden)及哲蚌寺(Drepung),到西藏東部佐遷寺(Dzogchen)的師利星哈(Shri Singha)佛學院,學習的主要題目並不一定是金剛乘;相反的,經續法教是課程的主要部分。他們學習的重點並不著重于四部密續,而是般若波羅密多經(Prajnaparamita)、律藏(Vinaya)、阿毗達磨或論藏(Abhidharma)等。這是有理由的。在研讀這些法教時,每一個細節都有非常合理及合乎邏輯的解釋——目的、原則、定義、邏輯等……。在金剛乘法教中,解釋著重于如何實修,且不一定會包括爲什麼如此的詳細理由。然而,如果我們已經有極大的信心及信任,我們能僅只修持金剛乘法教、不經詳細研讀經典法教而得到成就嗎?一定能!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屬于懷疑類型,或有所懷疑並須要澄清疑點,金剛乘法教本身對去除懷疑及得獲明確的信念,無法給予很大的幫助。我們必須轉向經典法教去尋找解釋,因爲圓滿徧知的佛陀,在經典中明確地解釋爲何一切事物(萬法)都是空性的、如何證知萬法皆是空性、如何累積福德、爲何某些心態能累積功德等……。成就者或學者的論注也清楚地指出修持的理由。就此而言,當你須要得獲堅不可搖的無疑和信念時,研讀及思惟經典系統,包括佛陀的言說及大師闡明佛陀言說的論注,至爲重要。這就是爲什麼遵循金剛乘佛教的人要研讀這些經典和論典。

  學員:岡波巴是從哪裏得到這部典籍的?有梵文的原文嗎?《叁摩地王經》的傳承是如何傳到岡波巴的?

  仁波切:你們可能都知道,岡波巴尊者持有兩個傳承。他融合了兩個傳續之流;噶舉派的大手印傳承及源自阿底峽尊者(Lord Atisha)的噶當派(Kadampa)經續法教傳承。大手印法教傳承來自帝洛巴、那洛巴、馬爾巴,當然密勒日巴,再由密勒日巴傳給岡波巴。岡波巴極可能是由源自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得受《叁摩地王經》。

  當馬爾巴在印度時,他得到那洛巴的一項預言授記。那洛巴說:

  如同獅子的幼獅,你的弟子的弟子將會比他們的上師更爲卓越。

  從理性的觀念來看,這項聲明沒有什麼必要,因爲如果弟子和他們的上師一樣,遵循同樣的法教,他們將會得到和上師完全相同的成就。爲什麼?因爲法教是一樣的。他們的弟子的弟子也將會得到和他們的上師相同的成就。爲什麼?這也是因爲他們的法教是一樣的。另一方面,“他們的弟子的弟子將會比他們的上師更爲卓越”表示:當岡波巴融合兩個傳續之流——大手印傳承及噶當派傳承的經典系統——時,從完整性的角度而言,由于所具的法教層面增多了,我們可以說,法教因而變得更爲深奧。這個意思並不是指大手印的知見突然變得更爲深奧,完全不是如此。但是,因爲岡波巴融合了兩個傳續之流,我們可以說,在那個時候,法教變得更爲深奧。這就是那洛巴的意思:馬爾巴的第二代弟子岡波巴,將會比馬爾巴自己的弟子更爲卓越。

  這是關于岡波巴傳續傳承的一點。另一點是經由他卓越的天眼通,岡波巴回顧自己生爲月光童子而直接從佛陀得受這個法教的前生。他在一首證道歌中提到這一點:

  當我是月光童子時,佛陀授與我《叁摩地王經》

  就此而論,經由前世的記憶,他具有這個法教的直接傳承。

  學員:達波仁波切(岡波巴)因此撰寫這部經典嗎?

  仁波切:不,這部經典是由梵文翻譯爲藏文的,它並不是岡波巴撰著的。

  學員:累積功德而讓我們契入叁摩地或能在佛法上有進步,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希望能對“功德”這個字的意思有比較清楚的了解。

  仁波切:僅因得受法教並努力地修持,叁摩地的境界就會在我們的存有之中産生,這是真實不虛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們有時候會遭遇到許多阻力、許多障礙,我們會陷入十分不利的境遇中;我們似乎無法得受所需的指導,或無法了解法教,或出一些差錯,或因爲某種理由而無法修行。爲什麼會如此呢?這是缺乏功德的緣故。你可以說,有利的情況全然不存在。爲什麼?因爲有利修行的情況是功德的産物,若功德不足,它就不會出現。因此,功德的累積既是一種行善的心識型態——偏向行善的習慣性傾向,也是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中,我們很容易遇見具德的上師並得受珍貴的教法。遇見如此的上師之後,由于我們的功德之故,我們會信任他,並對他所傳授的法教具足信心,所以,我們不會有得受指導的大障礙。同樣的,由于我們在過去累積了足夠的功德,當我們試圖修持禅定時,大障礙也不會升起;若沒有過去的這些功德,要遇見一位上師並得受指引——尤其是叁摩地的法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即使我們遇見了上師,我們也難以信任他;即使信任他,我們也難以相信法教的受用性;即使我們試著去修持,障礙也可能會紛紛升起——累積功德可以淨除這一切。由此可見,爲了得受叁摩地的法教並付諸實修,累積功德至爲重要。

  我們可以從馬爾巴及密勒日巴的生平故事中看清這一點。許多人在馬爾巴住世時遇見他,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覺得他持有可以使行者在此生就全然開悟的心要教法。要覺知這個事實並和如此的上師結緣,需要極大的功德福報。有些人遇見他時,心中想到:“這是一位去過印度好幾次的老人。”這就是他們如何看待他。他們並沒有感覺到任何虔敬心,並沒有要求領受法教,因此,並沒有像密勒日巴一樣地修行並得到證悟。密勒日巴具有極大的功德,因此能覺知、感受到馬爾巴的真正特質;他視馬爾巴爲教法的大寶藏,並努力地接受及徹底了解馬爾巴的法教。這就是爲什麼密勒日巴能在一生之內就得到全然的證悟——不像其他馬爾巴時代的人。

  讓我們以功德回向及祈願文,做爲今天開示的結束。

  

  

《月燈·萬法體性平等·第叁章 諸佛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