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燈·確實了悟·第四章 叁摩地

  第四章 叁摩地

  爾後,月光童子從座上起身,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十,恭向無上圓滿勝利者作禮,並說:“若無上圓滿勝利者賜與我機會,我欲向無上圓滿勝利者、如來、羅漢、正徧知者請益。”

  無上圓滿勝利者回答月光童子道:“童子!如來永遠予你機會。可問所欲問!”

  當無上圓滿勝利者允與時,月光童子問無上圓滿勝利者:“無上圓滿勝利者!“叁摩地”一詞與何種特質有關?”

  無上圓滿勝利者以如下之語回答月光童子:“童子!“叁摩地”一詞之意爲:心之確實了悟;是心無所起,既非連續不斷,亦非間斷之內證;是舍棄重擔;是如來之智慧、佛之卓越巍峨;是掏空貪欲、平息瞋怒及驅散愚癡。”

  我想重述一下《叁摩地王經》前叁章所涵蓋的法教:第一個論題是——佛陀給予此次開示及說法的情形;其他兩個論題則是贊頌證悟及證悟者的功德。我也間接教導了上師瑜伽的意義,並談到如何開展對根本上師及傳承上師的虔敬心及信心。我們在四不共加行中會修到這個法。

  第二章描述佛陀如何在過去某一生中,追隨一位名爲娑羅樹王的過去佛,並得受了關于叁摩地的教法。第叁章則描述佛陀如何藉由叁摩地的修持而完全覺醒,證得開悟的功德。由此可知,叁摩地是一種極爲重要、深妙及珍貴的心之境界。

  我們現在已經討論到第四章了,章名是,主要是描述叁摩地的真實體性。

  這個法教的主要領受者——月光童子,再次請問佛陀:“叁摩地真正指的是什麼?”在回答時,佛陀清楚地將叁摩地定義爲藉由禅修練所追循的道,同時也是究竟的果。

  在佛陀的法教當中,有些經典是爲小乘修行者而開示的,有些經典敘述唯識論的主要學理,有些經典則以教授中觀爲主。所有這些經典的主要原理或首要意義是什麼?最重要的論題是如何得獲對空性——萬法之本性——的確信。由于我們是金剛乘藏傳佛教系統的追隨者,及與大手印心要教法相關之勝妙叁摩地境界的修持者,我們應該如何研習及運用這部特定經典所記述的法教呢?佛陀將叁摩地定義爲:心的確實了悟。

  金剛乘法教在西藏雪域綻放盛行。金剛乘的修持是觀見事物真實狀態的訓練。這是如何傳授、如何加以訓練的?這是經由大手印及大圓滿(藏文“佐(格)遷(Dzogchen)”)的教法及訓練而達成的。關于這些課題的口傳教法相當多種。雖然法教的種類繁多,但是,不論是大手印或大圓滿,教法的核心都是“心的法教”,這在藏文裏稱爲“森(木)催(semtri)”,意爲指出心的本性。

  “指出”的教法不同于以演繹或推論爲道的一般經典系統。經典法教利用知識性推理而確定什麼是真實的;指出教法則是引見心的本性,清晰、直接觀見現象的真實本性。關于這點,藏文譯本中敘述爲“森(木)恩帕(爾)托(克)帕(sem ngepar tokpa)”:“確實地了悟心”。請盡力地去了解此經及大手印與大圓滿教法中所敘述的“確實了悟心的狀態”意義。

  根據法教的一般系統,我們所謂的“心”或“認知(cognition)”,具有六種層面,通常稱爲“六識”。有些典籍則將心分爲八種層面,稱爲“八識”。認知的六種層面,是由注意力導向于外時所啓動的不同作用或功能所定義的。但是,在修持叁摩地時,我們將注意力導向于內、導向心自身的本質。我們會發現,這種本質自性不存在。某種被稱爲心的“東西”自性不存在,表示:我們嚴密地審察身體內外及高廣的天空,並問自己:“這個“心”是什麼?這個“意識”是什麼?它在哪兒?它存在這兒或那兒?它是什麼形狀、什麼顔色?它可以被界定爲一種具體的實物嗎?”依照這種方式去審察,我們將會了解,心不具有任何可覺知的形狀或形相,它不具有任何實質。

  在法教的一般系統中,心被描述爲多少具有真實的存在性,因爲它是有意義的、能認知的及覺醒的。可是,當我們自經驗中搜尋此種意識的實質時,我們找不到任何可界定的東西;然後,我們會問道:“當它不具有形狀或形相時,某件被稱爲“心”的東西是否仍然存在?”如果這樣的“心”真正存在,那麼,我們應該能指認它的具體實質而確證它的存在。然而,我們發現,我們無法確認任何可稱之爲心的具體實質,這是因爲心的本質原本就是空性的。這就是爲什麼全然覺醒的佛陀教導說: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的。

  人們往往相信空性是某種極爲深奧及遙遠的事物,是某種無法理解、完全超乎我們所能了解的範圍之事物。事實上,空性並不是那麼難了解。然而,當你著手去考察自心——覺知者——並問“什麼是心”時,你卻找不到它,這是因爲心的本性是空性。因此,佛陀說叁摩地是確實地了悟心。

  所以,心是空性的。這部經的這一章是描述真實情形——心的本性不具有任何實質——的文句。佛陀解釋說:心無所起,既非相續不斷也非間斷地存在。這個證見能使我們擺脫輪回的重擔。這些文句指出,心的本質是空性的真谛。

  當我們考察自心的真實情形並看看它到底是什麼時,空性就清楚地被顯現出來及覺受到。當我們無法找到任何可以指認爲心的事物時,不僅是我們自己找不到心,別人也無法找到。第叁世Gmb讓炯多傑說:“你無法說心存在,因爲連佛陀都看不見它。”他的意思就是如此。不僅是我們無法找到心,甚至連佛陀也找不到一件稱爲“心”的具體事物。“無所起”及“間斷的”這兩個措辭,被用來顯示覺受的本性到底是什麼。在這兒,“間斷的”或“不連續的”表示,沒有任何“事物”將過去、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

  接著升起的問題是:“心是否全然不存在,如同虛空一樣空無一物?”不,它也不是像那樣。雖然心不具有任何實質,也不具有具體的存在性,心同時也具有認知的特質,這往往亦稱爲光明的智慧。這種光明的智慧表示,心具有覺知及了解所發生任何事物的能力。心的本性並非僅是一種空虛、漠然、空洞的狀態。

  心同時具有空性及智慧——本初之覺醒性(本覺)——的特質。佛陀在叁轉*輪時闡明此主要的義理。這個法教也記述于彌勒五論之一的《究竟一乘寶性論》(Uttara Tantra)(簡稱《寶性論》)中。在這些法教當中,空性之自性稱爲“佛性”(梵文“蘇嘎他嘎巴(sugata-garbha)”)。

  “佛性”一般被定義爲我們在未來覺醒而得到真正及全然開悟的潛能。它是兩種智慧由內展現的基礎:了知如是本性的智慧,及看見一切存在之事物的智慧。佛性存在于一切衆生的心流之中。在《叁摩地王經》中,心的智慧本質被稱爲“如來的本覺(original wakefulness of the tathagata)”,具有“一切開悟特質的無上功德”。

  這表示在尚未了悟心的真如本性的凡夫狀態下,如來本覺依然存在,且具有一切開悟功德。這種特質就是經典所定義的佛性,也是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所提及的:“正如之前,正如之後。此是法性不變之俱生本質。”

  即使我們是平凡的衆生,我們的自心本性仍然具有全然開悟的潛能。當我們完全覺醒而真正及全然開悟之後,這個自心本性仍然完全一樣,一點改變也沒有,已了悟或尚未了悟自心本性完全不會改變心的自性。這就是爲什麼佛陀說我們的本性是如來的本覺,具有一切開悟特質的無上功德。

  《寶性論》利用九種比喻來說明佛性存在于所有及每一位衆生的心中——即使它尚未被了悟。當我們認識了心的本性開始做心的修持時,我們並沒有得到某種以前並不存在的事物,我們只是了知某種已經存在的事物——某種具有不變之特質的事物——的存在。

  我將解釋這九種比喻中的一種。假設有一大塊黃金被埋在地下好幾千年,被垃圾及泥土所覆蓋,在這段期間內,這塊黃金並沒有發揮作用,它沒有被當作黃金使用,這塊黃金本身仍然是黃金——這種體性並未改變,也將不會有任何改變。

  有一天,一位貧窮的男子在這黃金寶藏上蓋了一間茅屋。他沒有足夠的錢購買食物或任何必需品,生活極爲困苦。諷刺的是,他的小破屋就蓋在一大塊黃金上面。他一點都不用這樣困苦,但是,由于他不知道有一大塊黃金就埋藏在他的房子下面,因此他繼續受苦。

  然後,一位有天眼通的人正巧經過,並觀望了一下。他看見這位貧窮男子受到極大的匮乏之苦,他也看見這番痛苦是不必要的,因爲這位看起來似乎很窮的人,實際上可以是非常富有的——只要他知道自己所擁有的寶藏。出于憐憫心,這位具天眼通的人告訴窮人:“你的生活非常窮困及痛苦,你只要挖掘房子下的泥土,並利用已經埋在那兒的黃金,你完全不須要經曆這一切。”這位窮人信任這個人,遵照他的勸告,發掘了那一大塊黃金,並使用它。之後,他過著極爲快樂、富裕的日子。

  這是個顯示一切衆生境遇的例子:一切衆生的本質和一切正覺者的本質是一樣的,沒有絲毫差異;然而,由于不知道這個事實,我們給自己製造了許多痛苦。一再地受生于輪回六道的我們,經曆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痛苦與悲慘境遇——不僅是短短的幾生幾世,而是無數劫又無數劫之久。實際上,我們並不需要忍受這一切痛苦的經驗,因爲佛性潛在我們的心中,是我們自心的根本狀態,但是,我們卻沒有將它如實地展現出來。

  當諸佛看著衆生時,他們想道:“多麼可悲!一切衆生都遭受如此可畏的痛苦,但這完全都是不必要的。一切衆生的自心本性都是開悟的本質——他們只須要了悟並如實展現這個本質就好了!”這就是佛陀試圖教導我們的。他們試圖指出我們的自心本性,所以我們能了悟自心本性,達到圓滿的證悟而舍離輪回。

  所以,心的根本狀態稱爲“佛的智慧”或“本初的覺醒狀態”。在擁有佛性的同時,我們也經曆著各種煩惱,具有貪欲、瞋怒、愚鈍……等感覺,這是我們不知道心之根本狀…

《月燈·確實了悟·第四章 叁摩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