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明本禅師傳(小說版)
卷首語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至今已有近兩千個春秋了,無論魏晉南北朝,還是唐宋元明清,曆朝各代都有不少高僧行化于神州大地,對中國的民族文化,乃至民族精神,作出了卓絕的貢獻,並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元代而言,最爲傑出的高僧首推中峰明本禅師。
元朝是蒙古人入主中國的朝代,更是北方遊牧民族第一次全面統治中國的時代。這給以儒家文化爲背景,以農業生産爲基礎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蒙古人尊奉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原本沒有多少敬意,可恰恰是蒙古族的皇帝,卻前後數代,先後多次對中峰明本禅師表示禮敬。元仁宗爲太子時,就尊明本禅師爲“法慧禅師”,即位後,又贈明本禅師爲“佛慈圓照廣慧禅師”,又賜金襕袈裟;元英宗時,又賜金襕僧伽黎衣;明本禅師圓寂後,元文宗又追谥爲“智覺禅師”,塔號“法雲”;到了元順帝初年,更冊封中峰明本禅師爲“普應國師”,並敕令將其叁十卷的語錄與文集收入佛教大藏經中。而王公貴族,文人士大夫更趨之若鹜,不分權貴均拜入明本禅師門下。
中峰明本禅師所獲得的榮譽和地位,可以說達到了唐朝以後四百年間漢族僧人從未有過的高度,這是爲什麼呢
而這一切,竟又與中峰明本禅師本人格格不入,他對此不屑一顧,唯恐避之不及,避之不遠,這又爲什麼呢
偉大的曆史人物,必有其獨特的眼界和胸懷,也有其獨特的生活曆程和個人人格的魅力,當然還有相應的曆史條件和文化背景。唐代佛教內諸宗兢榮、宋代禅宗一枝獨盛。榮盛的是表層的文化現象,真正導演出這一切的得道高僧,卻如老子所描述的那樣:作焉而不爲,功成而不居,竟完全超然于這些成就之上。
禅宗發展到宋代,由于朝廷和士大夫的尊信,使禅宗從唐五代時的山林進入了廟堂,五山十刹及天下叢林的興盛,帶動了禅文化的全面繁榮。而這種繁榮,恰恰又使禅宗陷入了矛盾和困境之中——這與“不立文字,頓悟成佛”的禅宗本質難以相容,文字禅的興起,必然與單刀直入,真參實悟難以協調。與士大夫們一起低吟淺唱,在廟堂上爲人君祝聖祈年,畢竟不是幽寂獨朗的禅光本身。蒙古人滅宋,也一舉滅掉了衆多禅師和士大夫那雍容雅致的禅意,帶來的卻是血與火的洗禮。
在這國破家亡,精神無寄之時,中峰明本禅師以其精純清澈的禅悟,犖確不凡的風骨氣節和離世出塵的文風,振奮了一代士大夫失落的心,爲走入窮途的禅宗開啓了一方新的天地,贏得了中國僧人和士大夫的尊崇,也贏得了蒙古貴族乃至元朝皇帝的尊崇。
明本大師的老師高峰原妙禅師,是一位通古今之變的高僧,他首革宋代禅宗積弊,不住寺廟而隱居山林,先後在浙江湖州的雙髻峰和余杭的西天目山庵居二十余年。特別是在西天目山獅子岩築“死關”獨居,十七年足不出戶,行頭陀之行,一掃宋代禅宗的富貴和文弱之氣,令天下叢林耳目一新。
明本禅師是高峰禅師門下最傑出的弟子,高峰禅師示寂時,明本禅師已是一代宗師。對于官府和各大叢林的紛紛迎請,明本禅師東走西避,在近叁十年的歲月中,流離無定。他常常以船爲居,往來于長江上下和黃河兩岸,亦或築庵而居,皆以“幻住庵”爲名,聚衆說法。當時的文壇領袖如趙孟頫、馮子振等,無不拜歸于明本禅師門下。明本禅師與高峰禅師一樣,畢生以清苦自持,行如頭陀,雖名高位尊而不變其節,風骨獨卓,衆望所歸,被尊之爲“江南古佛”。
在禅法的傳授上,中峰明本禅師繼承了五祖法演禅師——大慧宗杲禅師——高峰原妙禅師一路的“話頭禅”,以苦苦逼拶,時久功成並傳授禅宗心法的方略,呵斥盲棒瞎棒一類的狂禅及文字禅,清冷孤硬,不近人情,故其得法者如天如惟則、千岩元長等禅師皆銅頭鐵額,享譽中外。千岩元長禅師又傳法于萬峰時蔚禅師,明本一系,遂成明清兩代中國禅宗的主流,如今禅宗叢林,無不是中峰明本禅師的後世兒孫。
蒙古人本信藏傳佛教,雲南(元以前爲南韶、大理,立國五百余年,不歸唐宋版圖)唯有南傳佛教,因明本禅師之力,禅宗方流布于蒙古、雲南,並出現了一批禅宗高僧。
明本禅師在世之時,影響就遍及海外,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衆多僧人均前來參學。朝鮮國王、元帝驸馬王璋親自歸拜于明本禅師門下,明本禅師的禅法,對日本足利時代有著相當的影響……
明本禅師有語錄、詩文若幹,大部分被收入了《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叁十卷和《天目明本禅師雜錄》叁卷之中。其語錄和文集,表現出他的深悟、睿智和學問,爲明清習禅之人所必讀;他的詩偈,也多達千余首,表現出他的風骨、靈異和清淡的佛教“隱士”情懷。特別是他的那一百零八首懷淨土詩和一百首梅花詩,不論對禅宗還是淨土宗,都是一筆獨特和絕佳的文獻。
希望這部傳記,能使中峰明本禅師永遠和廣大讀者同在。
一九九八年四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