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彙
讀者可以使用下列五個原則做爲梵文發音的參考。
1、s“上有一撇]及s的發音爲sh,例如:s“有一撇]amtha的發音爲shamatha,vipas[一撇]yanā的發音爲vipashyana.
2、c的發音是ch,例如:bodhicitta 的發音bodhichita。
3、r“下一點”的發音是ri,例如:amr[一點]ta的發音爲amrita。
4、ā及ī的發音都是短母音,例如hīnayāna的發音爲hinayana;但是ū的發音是長u,因此sūtra的發音是sootra。
5、附有發音記號的子音,發音和字母相同,例如:san[上一點]gha的發音是sangha,dāka的發音是d[下一點”aka。
論藏或阿毗達磨藏 Abhidharma(藏文chÖ ngÖn p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爲叁藏(Tripitaka):經藏(佛陀所說的經文)、律藏(佛陀所製定的戒律)及論藏(佛弟子所造的論述)。其中,論藏的主體是現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闡釋或論述傳統。
勝義谛 absolute truth (藏文dÖn dam):事物有相對和究竟兩種真谛或層面——世俗谛是以[我]及[他]的二元對立角度去看事情,是一般衆生所體認的事實;勝義谛(或譯爲聖谛,真谛)又稱爲究竟的真谛,乃超越了二元對立的看法,見到事實的本然真相。
甘露 amr“下一點]ta(藏文dut tsi):一種加持物,能幫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複元。
菩提心 bodhicitta(藏文chang chup chi sem):字義爲開悟的心。菩提心有兩種:絕對菩提心,是完全覺醒的心,見到了現象的空性;相對菩提心,是修持六度波羅蜜及救度一切衆生脫離輪回之苦的願心。
菩薩 bodhisattva(藏文chang chup sem pa):致力于以慈悲心爲基礎之大乘道的修持者,爲了幫助一切衆生自輪回中解脫,而修持六波羅蜜及誓願開悟成佛。
佛性 buddha nature (梵文tathā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稱爲“如來藏”:是一切衆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開悟就是佛性的彰顯,因此,佛性往往被稱爲佛的本質,或開悟的本質。
圓滿次第 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剛乘,禅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圓滿次第是密續禅修的方法,在這個階段,行者由于體內氣脈及能量的變化而得到大樂、明性及無念的覺受。
勇父 d[下一點]aka(藏文ba wo):相對于空行母之男相。
空行母 d[下一點]aka(藏文khan dro):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道衆生,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 development stage(藏文kye rim):在金剛乘,禅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階段,本尊的觀想逐步建立並持續下去。
法 dharma(藏文chÖ):這個字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諸如天空是藍色的真理;第二個是佛陀所傳的法,亦即佛法。本書所采用的是第二個意義。
*輪 dharmanchakra(梵文):佛陀的法教可分爲叁個層次:小乘、大乘及金剛乘。這叁乘是佛陀叁轉*輪所傳授的法。
法性 dharmatā(藏文chÖ nyi):現象的真實本性,亦稱爲“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實本性”或“事實之本然自性”。
法界 dharmadhātu(藏文chÖ yings):一切現象所升起偏在界,無始亦無終。
證道歌 dohā(藏文gur):金剛乘行者隨順覺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八知識障 eight intellectual complications:沒有八種知識造作就是沒有始見、終見、斷見、常見、去見、來見、離見及無離見。
四不共加行 four extraordinary foundations(藏文ngon dro):藏名“哦(恩)卓”的四不共加行包括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清淨法、獻曼達及上師瑜伽法。“哦(恩)卓”的修持包括大約十萬遍的大禮拜,十萬遍金剛乘薩埵的心咒(即百字明咒)、十萬遍的獻曼達及十萬遍的上師瑜伽祈請文。
四種極端或四偏 four extremes(梵文catuskoti,藏文mu bzhi):四種信念或見解: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性(又稱爲“常見”)、相信一切事物都不存在(又稱爲“斷見”)、相信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及相信現實超乎存在及不存在。
四共加行 four foundations of meditation(藏文tun mong gingon dro shi):即轉心四思惟:人身難得、死亡與無常、業報因果、輪回是苦等四種能使心轉向佛法的思惟。
四無量心 four immeasurables(藏文tsam med pa):無量之慈心、無量之悲心、無量之喜心及無量之平等舍心。
四聖谛 four noble truths(藏文pak pay den pa shi):佛陀以在印度鹿野苑(撒拉那,Saranath)開示四聖谛而開始轉*輪。苦谛、集谛、滅谛及道谛是佛教——尤其是小乘——的基礎。
上師瑜伽 guru yoga:“哦(恩)卓]或四不共加行的第四加行,強調對上師的虔敬心。
小乘 hīnayāna(藏文tek pa chung wa):字義爲較小之乘。小乘佛法指的是佛陀初轉*輪時所傳的法教,強調詳細審察自心及其困惑。
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藏文ten drel):相互依存的理論指出,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的,也就是說,一切事物的顯現都是相互依存,互有關聯,並系決于彼此,而沒有任何實質的存在。事物的顯現主要有十二種緣起,稱爲十二因緣。
圓滿智慧 jñāna(藏文ye she):乃原始的明覺,也是開悟(自心本性不再受到障蔽)時所顯現的智慧。梵文之發音爲“佳那”。
業力 karma(藏文lay):字義是“行爲”。業力是行爲的定律,善的行爲會導致善的結果,惡的行爲會導致惡的結果。
叁身 kāyas,three(藏文ku sum):佛有叁身:化身、報身、法身。法身(dharmakāya)又稱爲“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陀的全然證悟身或圓融智慧身,是超越形相的真如智慧,顯現于報身及化身。報身(sambhogakāya)又稱爲“法樂身”,示現給菩薩。化身(nirmānakāya)又稱爲“應化身”,示現于世間,如釋迦牟尼佛于世間之化現。
煩惱障 kles“下一點”a(藏文nyon mong pa):有情的痛苦,通常又稱爲“染汙(defilement)”。煩惱障可分爲叁毒:貪(貪戀、貪欲、貪執)、嗔(嗔眼、嗔恚、嗔怒)、癡(愚癡、迷惑、嫌惡),亦可分爲五毒:貪、嗔、癡、慢(傲慢)、嫉(嫉妒)。
固速魯 kusulu:修習佛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研讀佛教經典;另外一種是直接禅修,研讀的功夫較少,這就是“固速魯”或瑜伽士的方法。
大乘 mahāyāna(藏文tek pa chen po):意爲“較大之乘”。大乘佛法是佛陀第二次轉*輪時所傳的法教,主要的重點是空性。
大班智達 mahāpandita(藏文pan di ta chen po):偉大的佛教大學者(班智達)。
曼達拉或壇城 man“下一點”dala(藏文 chin kor):各種金剛乘修法所用的圓形,通常中央是本尊,並有四個方向。
咒語 mantra(藏文ngak):代表各種能量的梵音,必須在各種不同的金剛乘修法中複誦。
中觀 Middle Way(藏文u ma),或Madhyamaka School:龍樹(Nāgārjuna)所建立的一個哲學派別,以闡述空性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爲基礎。
涅槃 nirvān“下一點”a(藏文 nya ngen lay day pa):完全證悟時所達到的境界。在文字用法上和輪回形成對比。
化身 nirmānakaya:見叁身。
頗注 phowa(藏文):一種高深的密續法門,是關于在死亡時將意識投射到善道的法門。
班智達 pan“下一點”d“下一點”ita(藏文pan“下一點”d“下一點”ita):大學者。
般若 prajñā(藏文she rab):在梵文的意思是“圓滿的知識”,也可以表示智慧、理解或辨識能力。通常它是表示從比較高超的角度(例如,非二元)來看事情的智慧。
波羅蜜多 pāramitā(藏文pha rol tu phyin pa):能超越輪回的具德行爲。大乘道所修持的六種波羅蜜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
世俗谛 relative truth(藏文kun dzop):和勝義谛(或譯爲聖谛、真谛)合稱爲二谛。世俗谛是尚未開悟的世俗人對世界的看法,亦即他們基于錯誤的自我信念而做的投射。
儀軌 sādhana(藏文drup tap):密續修法的法本,詳細地敘述如何觀修本尊的壇城及禅定。
叁摩地 samādhi(藏文ting nge dzin):又稱爲專一禅定,是禅修的最高形式。
止 s[上一撇]amatha or tranquility meditation(藏文shi nye):基本的禅修方法。修“止”的時候,行者通常盤腿而坐,專注于呼吸並觀察心的活動。
輪回 sam[下一點]sāra(藏文kor wa):依因緣合和而存在的形式。輪回中的衆生因爲貪、嗔、癡而受苦。和涅槃相反。
僧或僧伽 san[上一點]gha(藏文gen du“上一橫]n):修行道上的伴侶。僧衆可能是法道上的一切修行者,或是已開悟的出家衆。
悉達 siddha(藏文grub thab):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即成就者。
悉地 siddhis(藏文 ngo drub):佛教成就者的修行成就。
蘊 skandha(藏文pang pa):蘊的字義爲“積集”。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等五蘊,是將物體的存在轉化爲知覺的五種基本功能。
氣脈 subtle channels(藏文tsa):氣脈指的是有氣的能量或“風”(梵文“波若那(prāna)”,藏文即[隆(lung)”)循環,于其中的微細管道,而不是解剖學上的脈。
空性 s“下一點”u“上一橫”nyatā(藏文tong pa nyi):佛陀在二轉*輪時開示外在現象及“我”或“自我”的觀念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萬法都是空性的。
經典 su“上一橫”tra(藏文do):記錄佛陀親口所說的法所集成小乘及大乘典籍,有別于金剛乘的密續(tantra)法教及闡釋佛陀之語的論注(s“下一點”āstras)。
經乘 sutrayāna:經乘的證悟方法包括小乘及大乘。
密續 tantra(藏文gyu):金剛乘法教及其典藉。
叁不變 three immutables:指小乘、大乘及金剛乘。
叁寶 three jewels(藏文kÖn chok sum):佛寶、法寶及僧寶。
小乘行者、上座門徒 Theravādin(藏文gnas brtan pa sde pa):尤其是指小乘上座部(Sthaviravada)的追隨者。在本書指的是修持佛陀初轉*輪時所開示之法門的修行者,亦即強調詳細審察自心及其迷惑的小乘行者。
外道 Tirthikas:相信自我的非佛教徒。亦稱爲Ichchantikas。
叁根本 three roots(藏文tsa wa sum):指上師、本尊及護法。
二谛 two truths:世俗谛及勝義谛。
金剛 vajra(藏文dorje):表示堅不可摧,如“金剛本性”。
金剛杵 vajra(藏文dorje):金剛乘修法用的法器。
金剛乘 vajrayāna(藏文dorje tek pa):佛教的叁種主要修持方法之一,強調現象的明性,主要流傳于西藏。
律 vinaya(藏文dul wa):佛陀所訂定的如禮行爲規則(即戒律)。在家衆的主要戒律有七條,比丘及比丘尼的戒律分別有一百二十五或叁百二十條。
“觀”的禅修 vipasyana meditation,(藏文lha tong):觀修心的究竟本質的禅修,又譯爲毗缽舍那。另外一種主要的禅修法爲“止(samatha)],又譯爲奢摩他。
乘 yana(藏文thek pa):本義爲車乘工具,亦指法教的層次。佛陀的法教可分爲主要的叁乘(小乘、大乘及金剛乘)。
本尊 yidam:金剛乘的個人主尊。
瑜伽士 yogi(藏文nal gyor):有成就的修行者,通常有非傳統的生活方式。
《叁乘佛法心要·辭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