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棒喝截流 叁、機鋒轉語——對禅境“死活”的檢驗▪P4

  ..續本文上一頁在什麼處

  ”相公于言下有省。

   (《黃檗斷際禅師宛陵集》)

   這是一則精采的公案,畫像中的前輩高僧到什麼地方與自己有什麼關系呢!關鍵是自己在什麼地方呢

  人們的那個“自我”,平時迷茫于萬事萬物之中,許多人在八方尋找“自我”。這個“自我”在“現在”尚不知所在,何況到了“臘月叁十”那天。黃檗禅師指名道姓的那麼一喝,使裴休那個陷在千我、萬我中的那個“真我,”一躍而出,這樣的體會是直接、生動和強烈的,決非是知識和理論所能達到的效果。這個“真我”一經躍出,用禅宗的話說,只要“保任”“護持”得力,那就會“明明曆曆”,“一燈能破千年暗”,生死和涅槃就在這個交會點上合而爲一了。用禅宗的話來說,就是“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了。不論上天入地,只有這個“真我”與自己形影不離,這個“真我”若是“覺”,那就無處不淨土;這個“真我”若是“迷”,那就無處不地獄了。所以,禅宗強調“頓悟”,強調“當下一念”的明曆,的確是中的之語,抓住了萬法的核心,有了這“當下一念”的明曆和覺悟才有了自由和解脫,至于以後又到什麼地方去,“乾坤本一室,來去不動步”,本身就在大涅架之中,還會有什麼來去呢

  還會理會那個俗人們才會生畏的生死嗎

  

   當然,生死不是小事,要在“當下一念”中牢牢把握住它,並超越于它,必須有相當的火候,那些“惺松小歇場,自以爲悟”的,到“臘月叁十”必然“手忙腳亂”。所以平時的涵養提持必不可廢,禅師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個問題常常是敲打著的。

   雲岩禅師病重的時候,道吾問他:“如果離開了這個臭皮囊,我們會在什麼地方相見呢

  ”雲岩說:“不生不滅處相見。”道吾說:“你怎麼不說不生不滅處,也不求相見呢。”

   這裏是面對生死時所下的“轉語”,是對禅師們的嚴肅考核;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若在這個問題上有一絲毫糊塗的念頭,那就會遺笑于他人。坐脫立亡,說走便走的功夫在佛門中屢見不鮮,那些戒定慧功夫上手的老和尚大多有這個本狽,但是否眼明心亮的“走”,是否“九貪九者”地走,如石霜慶諸禅師所說的:“休去,歇去,冷漱揪地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許多人是摸不著魂頭的,如他那個立即可以“表演”坐脫立亡的首座弟子那樣。盡管可以來去自由,但是眼睛不亮,不下了那個“轉語”。道吾與雲岩的這番話,也是針對這個問題而發的。下面我們連續地看幾則有關公案。

   藥山禅師忌辰那天,雲岩爲藥山設了齋供。有和尚問:不知先師還來不來

  ”雲岩說:“來不來

  大家在這兒設齋供爲的是什麼呢

  ”這裏既是機鋒,又是轉語.但應落在什麼地方呢

  再如洞山良價禅師在雲岩參學“畢業”後,向雲岩辭別時的對話:

   師辭雲岩,岩曰:“什麼處去

  ”師曰:“雖離和尚。末蔔所止。”曰:“莫湖南去

  ”師曰:“無。”刁:“莫歸鄉去

  ”師曰:“無。”曰:“早晚卻回。”師日:“待和尚有住處即來。”曰:“自此一別,難得相見。”

   師曰:“難得不相見。”臨行又問:“百年後忽有人問。還邀得師真否,如何”抵對

  ”岩良久,曰:“只這是。”

   師沈吟,岩曰:“價闍黎,承當個事,大須仔細。”師猶涉疑,後因過水睹影,大悟前旨。

   (《五燈會元·卷十叁》)

   “待和尚有住處即來”,洞山這一句問得極險,人們生生死死,住處在什麼地方呢

  “百年後,“只這是”,又是什麼意思呢

  洞山當時尚未徹悟,尚有“涉疑”,所以雲岩鄭重指出:“承當個事,大須仔細”,而洞山後來也因“過水睹影”方得明白。後來洞山把雲岩的“真”——畫相挂出來供養時,又引出一段佳話:

   他日,因從養雲岩真次,僧問:“先師道“只是”,莫便是否?”師曰:“是。”曰:“意旨如何

  ”師曰:“我當時幾錯會先生意。”曰:“末審先師還知有也無

  ”師曰::若不知有,爭解怎麼道;若知有,爭肯怎麼道。”

   (同上書)

   “只這是”是什麼

  是畫像的那個“真”嗎

  是靈魂嗎

  是當下的一念嗎

  是自我嗎

  都不是。那又是什麼呢

  這個謎底,只有自己去揭。

   “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

  ”這個“有”是什麼呢

  指雲岩禅師本人嗎

  精神嗎

  無所不在的宇宙意識嗎

  說不清楚,這個謎底,還是留給自己去揭。

   “若不知有,爭解恁麼道;若知有,爭肯懲麼道。”洞山禅師在這個問題上玩“魔方”,“知有”、“不知有”,變來變去,把旁人丟入生死的迷霧之中,讓其自己去苦參。因爲這個問題,包括這些公案本身,這段文字本身,都決非理性或邏輯推論可以解決的,決非文字上可以闡述的,這是禅師們面對生死的轉語。“轉”就不可能有一單純筆直的思路,“轉”就是實相和本體,不如實進入這重境界。連霧裏看花的感受都談不上,又怎能說與人呢!所以洞出當時也“幾錯會先師意”,何況他人。但這出戲尚未演完:

   師因去岩諱日營齋,僧問:“和尚于雲岩處得何指示

  ”師曰:“雖在彼中,不蒙指示。”曰:“既不蒙指示,又用設齋作甚麼

  ”師曰:“爭取違背他。”

   曰:“和尚初見南泉,爲什麼卻與雲岩設齋

  ”師曰“我不重先師道德佛法,只重他不爲我說破。”曰:“和尚爲先師設齋。還肯先師也無

  ”師曰:“半肯半不肯。”曰:“爲什麼不全肯

  ”師日:“若全肯,即辜負先師也。”問:“欲見和尚本來師,如何得見

  ”師曰:“年牙相似,即無阻矣。”僧擬進語,師曰:“不跟前蹤,別請一問。”僧無對。問:“寒暑到來,如何回避

  ”師曰:“何不向無寒暑處去

  ”曰:“如何是無寒暑處

  ”師曰: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

   (同上書)

   這不是“優哉遊哉”的公案,遠沒有文人秀士詠花諷月的那種悠然和“禅”味,完全是面對生死這一問題刀刀見血的“實戰片”。首先,洞山擺明了自己的位置:“雖在彼中。不蒙指示。”後來雪峰也曾說過,他在德山那裏是“空手來,空手歸。”道由心悟,非自傳授。六祖說:“自修、自行、自球這個“絕對的自我”,才不受時間、空間和生死的陶冶和局限,才能有解脫和自在。所以洞山說;“我不重先師道德佛法,只重他不爲我說破。”道由己悟,由心悟,他人說破,——受到指示的是他人的,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悟得的才是真的,才不會在生死面前張惶失措而敗下陳來。至于“半肯半不肯”,是洞山禅師對他學生的“不說破”,說破了就會“喪我兒孫”——使他人不得自悟。所以當被問及“和尚本來師”時一一是釋迦牟尼佛呢,是雲岩禅師呢,還是洞山禅師自己的“佛性”呢

  洞山回答說:“年牙相似,即無阻矣。”相馬必相牙,相人也要相牙。現代醫學常用牙齒來判斷有齒動物的年齡,這種方式在中國是古已有之。洞山這裏的意思是當人體會到自弓那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後,什麼老師不老師,生死不生死之類的疑問都向一掃而空,就會有“事事無礙”的自然功用,這時“本來”也好,“本來師”也好,全都是多的話了。最後一句,那個和尚問得最“毒”,“寒暑到來,如何回避”,也就是生死關頭,怎麼回避呢

  洞山的回答,表明其禅修已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何不向無寒暑處回避

  ”但這個“無寒暑”——不生不滅的東西是什麼呢

  在哪兒呢

  不産天堂,不在地獄,也不是佛國淨土,“寒時寒殺闍黎,熱人熱殺闍黎”,——就在目前的生死之中。

   生死的問題不是當生死到來之時方才面對著的,有的哲學家說過,人一當誕生時,就面對著死亡,生命度過了一天,距離死亡的時候就接近了一天。禅宗更直截地認爲,生與死是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不二。這又決非是一種知識或認識,而是精神的本身實質,也是生命的本身實質。人們執著于現在、過去和未來的這種分段時間,當然對于生死就有個解不開的謎團。而禅師們明白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間是一,在其中不加分別,只有一個永恒的“現在”。甚至這個“現在”也放下而不執著,這時還有什麼對生死的疑惑呢

  這是“超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必須自己去加以解決。洞山禅師面對生死下了不少轉語,當他直接面對死亡時,情景又如何呢,是遺笑于人還是爲他人所贊歎呢

  請看下文:

   師(洞山)不安,令沙彌傳語雲居(道膺),乃囑曰;“他或問和尚安樂否,但道雲岩路次相絕也(准備與早去世的雲岩禅師會面了)汝下此語須遠立,恐他打汝。”(知子莫如父)沙彌領旨去,傳語聲未絕,早被雲居打一棒,沙彌無語。師將圓寂,謂衆曰:“吾有閑名在世,誰爲吾除得

  ”衆皆無對,時沙彌出曰:“請和尚法號”(有眼不識泰山,則非泰山)師曰:“吾閑名已謝。”(清掃幹淨)僧問:“和尚違和,還有不病者也無

  ”師曰:“有。”曰;“不病者還看和尚否

  ”師曰:

   “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審和尚如何看他

  ”師曰:“老僧看時,不見有病”(這個“我”,那個“我”須看得明白)師乃問僧:“離此殼漏子,向甚處與吾相見

  ”僧無對……乃命剃發、澡身、披衣,聲鍾辭衆,俨然坐化(真是從容不迫)。時大衆號恸,移辱不止。(可惜明師,也說明法不私人,道在人得)師忽開目謂衆曰:“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

  ”

   (他去能回,千古只止一例,但這裏未免驚世駭俗,也未免拖泥帶水了)複命主事辦愚癡齋(好個“愚癡齋”,能去人愚癡否

  )衆猶慕戀不已(未能去其愚癡,好在雲居一人在外),延七日,食具方備(故意挽留其師)師亦隨衆齋畢,乃曰:“僧家無事,大率臨行之際,勿須喧動。”遂歸方丈,端坐長住。當鹹通十年之月(870),壽六十叁。

   洞山禅師圓寂是極爲風光的,“預知時日,安然坐化”對他而言大概早就是到家本領。有關的“轉語”,後來成爲驗記他人的科律,化去而能來,來而再去,據史料所記錄的,可能僅此一例。洞山是自覺自由的,並非被動的、不自由的如此這般。所以機鋒轉語不是說著玩的,不是用著逞能的,這可是禅師們如實修煉和體證的自流露,鹦鹉學舌類的、相聲類的機鋒轉語,如《世說新語》內所記載的許多,最多是機智而已,談不上洞山禅師這樣深層的內涵。

   洞山于公元870年圓寂,在此之前,德山禅師和臨濟禅師分別于865年、867年圓寂,而趙州禅師因其一百二十歲的高壽,直到897年才圓寂。下面我們再看看這叁位大師的臨行風采。

   師(德山)因疾,僧問:“還有不病也無

  ”師曰:“有。”曰:“如何是不病者

  ”師曰:“阿耶!阿耶!”師複告衆曰:“們空擊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

   洞山是:“老僧看他有分”;“老僧看他,不見有病。”而德山的回答也怪,那個“不病者”就是病得大聲呻吟,但恰與洞山那個“無寒暑”的“殺”如出一轍。再看臨濟:

   將示滅,說傳法偈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名離相人不票,吹毛用了急須磨。”

   複謂衆曰:“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叁聖出曰:“爭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師曰:“己後有人間,你向他道什麼

  ”聖便喝。師曰:“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言訖,端坐而逝。

   (《五燈會元·卷十一》)

   洞山圓寂時要其弟子除其“閑名”,德山圓寂時要其弟子“夢覺覺非。”而臨濟則是要其弟子滅卻其“正法眼藏”。禅師們慣于正話反說,反話正說,有意叫人摸不著頭腦,“並體會到這個捉摸不著的“東西”,萬萬不可執著于某事某理。臨濟的“傳法偈”極其著名,禅宗內的許多功用都在其中。“吹毛用了急須磨”《水浒》楊志賣刀的故事誰都知道,禅宗要人悟、要人得的就是那個被稱爲活般若的“吹毛劍”啊!自己的那個“離名離相”的“吹毛劍”是什麼呢

  再看趙州禅師:

   師因趙王問:“師尊年有幾個牙齒在?師曰:“只有一個。”王曰:“爭吃得物

  ”師日:“雖然一個下下咬著。”將謝世時,謂弟子曰:“吾去世後,焚燒了不用淨淘舍利。宗師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

  斯不可也。”令小.師送拂子一枝與趙王,傳語雲,此是老僧一生用不盡的,師于戊子歲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終。”

   (《古尊宿語錄·卷十叁》)

   趙州禅師風趣一生,臨歸西時反平實無奇,不過“下下咬著”,“一生用不盡的”也只有趙州禅師才道得出來。這與防濟禅師“傳、法偈”中既“離名離相”,又“真照無邊”的“吹毛劍”,和洞山禅師“辭世偈”中的“忘形泯蹤”的“空裏步”(武俠小說家又可以把這個“全裏步”和“吹毛劍”演七爲絕世武功和利器了)是一是二是叁呢

  辭世和在世,修行的因果關系又何在呢

  

《棒喝截流 叁、機鋒轉語——對禅境“死活”的檢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