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些“脈(channels)”指的是精微之氣或“風”的管道(梵文“那迪(nadi)”,藏文“察(tsa)”),而不是解剖學上的脈或如同針灸學中的脈絡。氣的能量或“風”(梵文“波若那(prana)”,藏文“隆(lung)”循環于脈中。
2、金剛乘的修持可分爲叁個層次。外在的修持是指諸如供養的行爲,內在的修持是遵行誓願,秘密的修持則涉及體內能量的改變。
3、創古仁波切屬于噶舉傳承,因此他觀想的是這個傳承的持有者。其他教派的行者觀修的當然也是自己傳承的持有者。
4、創古仁波切的另一本開示錄《四共加行(The Four Ordinary Foundations of Buddhist Practice》,Indian Boods Centre出版(1994),對四共加行有詳盡的解說(中譯本《轉心四思惟》,衆生出版社出版)。
5、這主要是大手印或大圓滿的修法。請參考創古仁波切的《大手印之月華(The Monnlinght of Mahamudra)》之第二、叁冊,Namo Buddha Pablications出版。
6、關于禅修坐姿的詳細討論,請參見創古仁波切的《止觀禅修(The Practice of Tranquility and Insight)》Shambhala Publications出版。
7、此祈請文之譯文及注釋,請參考創古仁波切的《大手印祈請文(Prayer of Mahamudra)》,Namo Budda Publications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