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觀自心
“止”的禅修有兩種傳統:包函浩瀚法教的經續傳統(sutra approach)及包函深奧法門的密續傳統(tantra approach)。在經典法教的方法中,我們藉由研習了解一切心的投射及造作。這些浩瀚的法教,指引我們去理解及建立“現象的外在世界及心的內在世界都是空性的”見解。我們經由經典法教而了解空性的哲學。
深奧的金剛乘法門,則比較不注重內在和外在世界之間的關系。金剛乘的主要焦點是直接觀修自心(注5)。在這個階段,外相是否是心的影射,或外在世界是否是空性的,並沒有那麼重要。在觀修自心時,行者試圖發掘心的究竟本質或本性;當行者逐漸向開悟時,他並不是在創造心的新特質,或是將心由一個階段帶引另一階段,而是在發掘心的真正本性。由于被錯誤覺知造成的幻相所遮蔽,心的真正本性一直隱匿著,所以,重點在于淨除錯誤的覺知及發掘本具的真正本性。
金剛乘法教又稱爲“直接闡釋”、“導向禅修”或“直指心性”的法教,這是因爲金剛乘法教著重于禅修及發掘自心本性的緣故。誤以爲繩子是蛇的例子,時常被引用說明這個過程。當我們在一個黑暗的房間中看到一條繩子,並誤以爲它是一條蛇時,無明、幻覺及錯誤的覺受,會令我們驟然感到恐懼及驚惶失措。在這種情形下,最有用的作法是,不要創造任何新的方法,或焦急地采取某種新的對策來鏟滅這條蛇,而是去覺知所謂[蛇”,事實上只是一條繩子。一旦我們看清或明白那只是一條繩子而已時,所有的問題及幻覺都會自動消失。一旦我們了知真正的本性時,我們就不須要去對治幻覺了。
同樣地,當我們依金剛乘禅修法,觀修事物的真如本性時,我們並不須要造作任何事情,或擔心任何外在的幻相。我們試著去發掘事物本具的究竟本性,我們的心因而往內轉向“萬法是如何運作”的思惟上;也就是說,是心在觀照自心。藉由觀照自心,我們開始對心的究竟本性有所了解,且對心如何産生幻覺並失落于各種現象之中的過程有所體認。
知道如何實際觀修自心本性是非常重要的。心的真正本質或至深本性是法界(梵文dharmadhatu),亦即空性。除了法界之外,心的究竟本性還包括明性——佛性及智慧的本質;這就是當心的究竟本性終于彰顯的境界。剛開始時,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心的本性,而心的本性也不明顯。最初在審察心的本性時,我們會下這樣的結論:心不斷地在想要及不想要、快樂及不快樂之間飄蕩。我們對心的第一個印象和心的真正本性之間的關系,如同一種非常善變或無常的東西,與一種比較深沈或恒常的東西之間的關系。當心陷于快樂及優傷、欲求及排斥的情緒之中時,心就如同被攪動得很厲害的水,充滿了泥土,極度動蕩不安。當我們加以視察時,我們僅僅看到它的激蕩、混濁及肮髒;然而,如果我們讓這個水平靜下來、不去攪動它,那麼,這個水的究竟本性——清澈及平靜——就會顯露出來。如果我們聽其自然不去管它,它自然會回複原有的清淨、明澈及平靜。所以,當心被那些稍縱即逝、變化不斷的貪婪念頭及情緒所攪亂時,它不會非常清明,它會非常混濁;但我們若能去除這些汙染及攪擾,心的真正本性是非常明亮、清晰、平靜及平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