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乘佛法心要·大乘·六波羅蜜(六度)

  六波羅蜜(六度)

  

  大乘菩薩道的修持以波羅蜜(six paramitas,或稱六度)爲主。實際上波羅蜜總共有十項(注4),但是其中的六項是最常論及的。所以,我們將討論修持菩薩道的六波羅蜜。

  佛陀說,當我們修持佛法時,我們應當以真誠、由衷的態度來修持。這表示,當我們修持佛法時,我們絕對不能把它當做是一種賣弄或表面功夫;或者像是一場戲劇表演中,有演員裝扮成國王和大臣——雖然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國王和大臣。我們必須全心全意地、如禮如法地以身、口、意來修持佛法。當我們的身體在行善時,我們的心也應該投入佛法;當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的心也應該真正認同我們所說的話。全心全意地修持佛法是非常重要的。譬如,當我們在做大禮拜時,我們的心也應該充滿虔敬心及信心,如此,我們做的大禮拜才會很有意義。但是,如果我們只是以身體來禮拜,我們的心並沒有投入其中,那麼,我們就像是在演戲,只有動作而沒有震撼力;持誦咒語也是一樣。持誦咒語時,若我們同時也在觀想,我們就會充滿虔誠心及信心的感覺;于是,心的一切力量都會顯現出來,這一座法將會修得很好。但是,如果我們心不在焉地持咒,那麼,這就只是一場演出而已,持咒的力量並沒有在那兒。僅僅是機械性地在做大禮拜或持誦咒語不見得是一件壞事,這僅僅表示持咒的力量並沒有在那兒,如同人們在劇院裏假裝自己是國王及大臣不見得是壞事一樣。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想得到修法所有可能的利益,我們就必須非常真誠及專注地以身、口、意來修持。

  修持菩薩道就是以專注的態度修持六波羅蜜。第一是“布施波羅蜜(paramita of generosity)”,也就是要慷慨地給予。布施包括給予比自己境遇更差的衆生,例如貧窮、須要救助及饑餓的衆生(下施);布施也包括給予比自己境遇更好的對象,也就是供養叁寶(上供)——這是菩薩布施的兩種主要的範圍。在布施給境遇較差的衆生時,慈悲心是很重要的;在供養境遇較好的對象時,虔敬心和信心是最重要的。所以,當我們給予窮人時,由于我們的慈悲心,他們的貧困及饑餓得以暫時解除;當我們供養叁寶時,我們得以表達我們的虔敬心。如果我們從不給予境遇比我們差的衆生,那麼,我們的慈悲心就沒彰顯、就不圓滿。同樣地,如果我們不供養叁寶,那麼,我們對叁寶的虔敬心、信心及珍視心也有所欠缺。因此,布施是慈悲心及虔敬心極爲重要的表現。除了開展大愛、慈悲心及虔敬心之外,菩薩行者也必須實際修持布施波羅蜜。

  第二是“持戒波羅蜜(paramita of discipline)”,也是就是要持守具德或良善的行爲。善行的意義是,由于慈悲心的緣故而不直接傷害任何衆生。如果一個人自認爲有慈悲心,然而卻去傷害其他的衆生,這表示他並不是真正具有慈悲心。所以,一個具有慈悲心的人,絕對、絕對不會去傷害任何衆生。這是菩薩所持具的慈悲心。所以,持戒的主要目的是訓練行者持守身及語善行,因而不會直接或間接傷害其他衆生。

  布施和持戒主要在于個人。如果我們盡可能地去關愛別人,以慈悲心爲懷,布施波羅蜜相當容易實行。此外,如果我們具有慈悲心的話,持守善行的戒律也相當容易,因爲這主要和自律有關

  第叁波羅蜜則比較困難。它和我們如何處理源起于他人的情況有關,尤其是如何面對別人身及語方面的挑釁。這就是"忍辱波羅蜜(paramita of patience)"。忍辱就是在面臨嗔怒或侮辱時,仍然能保持慈悲心。忍辱的訓練就是訓練一個人在面對他人所造成困難時仍然保持慈悲心。所以,倘若我們的慈悲心極爲堅固,當另人打我們時,不論他們對我們造成多大的肉體傷害,我們都絕對不會以同要的方式去對待他們;我們唯一的反應是慈悲、是諒解。

  爲了在困境之中實踐布施、持戒及忍辱波羅蜜,我們須要持守第四度的“精進波羅蜜(parajita of diligence)”,才能使前面這叁種波羅蜜更爲落實,日漸增長成爲我們生活中的要素。

  精進並不意味某種極爲艱苦或辛勞的努力。精進應該是一種非常喜悅、有意義及充滿活力的修持。如果我們真的認爲某件事具有利益,並且很珍視它,那麼,我們就會非常喜悅地去做它,並且把它放在最優先的地位,精進心及精進力自然會因此湧出。如果我們認爲某件事不是非常重要,那麼我們就會認爲它是一種累贅、一種無聊或厭煩的工作,在做了一點點之後,我們就會變得很懶惰而停頓下來。以後,我們也許會試著再做一點,但是又會因爲懶惰而停頓。

  精進表示不受惰性支配,並且因爲明了所修持法門的價值而修持。一旦我們對修持的價值有深切的了解,修持的喜悅及熱誠就會毫不費力地産生了。然後,我們自然會投入很多精力,並使這項修持具有很大的成效。依據這個道理,我們將會很精進地修持前述的波羅蜜。

  第五是“禅定波羅蜜(paramita of meditation)”。禅定波羅蜜的藏文是“貢(木)(gom)”,意思是“禅修”。“貢(木)”是一個主動詞,它的字根是“控(木)(khom)”,意思是“使自己習慣于某件事情或某種情況”。所以,禅修意味著去做必要的事,使自己習慣于某件事情或某種情況。它真正的意思是給自己某方面的訓練,我們要訓練的是自己的心。雖然我們說那是“我的心”,但是,這心並不受我們的控製,因爲我們不太下功夫去馴服它,使得這個心往往很散漫,經常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例如,我們決定:“我再也不要生氣了。”縱使我們在那一個時刻決定這麼做,我們並沒有辦法控製我們的心,所以,過不了多久之後,我們又被憤怒所控製了。我們或許會答應自己不再淪于貪欲,但是,接下來我們就失去了控製,我們的心突然充滿了貪欲。所以,我們認爲“我的心在我的控製之中”,但是,當我們仔細地加以審察時,事實上我們在這方面並沒有多少控製。我們的心並不像我們的手,如果我們要伸手到某個地方,就可以把手放在那個地方;如果我們想要把它縮回來,就可以把它縮回來。但是,我們的心就沒有那麼馴服了,而且不太聽使喚。這主要是因爲我們一直都沒有真正下功夫去馴服它。“禅定(meditation)”這個字含有修心或使我們的心習慣于做我們想要它做的事的意思。使我們的心習慣于一再觀修同樣的事——這是禅修的目的,也是第五波羅蜜的重點;心的定靜(mental stability)。

  第六波羅蜜是“智慧”(wisdom)”,或梵文所稱的“般若(prajna)”。我們從世俗事物當中得到多少快樂,取決于我們的領悟力及智慧。所以,智慧是快樂及喜悅的真正根本,它決定其他一切事物的價值。從究竟的觀點而言,我們所能獲得的利益和我們的智慧及領悟力有很大的關系。此外,我們幫助別人的能力也視我們智慧的多寡而定;心性的開展也由智慧開展的程度而定。基于這一切理由,智慧及領悟力是快樂的根本所在,喜悅即是由此而生。然而,要如何才能展開智慧呢?對佛教徒而言,智慧是由聞(學習)、思(反覆思惟)、修(禅修)這叁種方法來開展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