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智慧與空性的融合是佛果的本質,也就是所謂的佛性(buddha nature)或如來藏(梵文“他達嘎他嘎吧(tathagatagarba)”),因爲它含有成就佛果的種子及潛能(注3),它存在于每一位衆生之內。由于這種究竟的本質,每一位衆生都可能成佛。縱使每一位衆生都具有佛性,但衆生的佛性並不明顯,也沒有展現出來,因爲衆生的諸多念頭及煩惱,阻礙了他們對佛性的覺知。
《究竟一乘寶性論(The Uttara Tantra )》(簡稱《福性論》)中,以蓮花的形象來比喻每一位衆生都具有(但不明顯)的佛性。花苞期的蓮花只是一朵極爲醜陋的花,如同衆生尚未展現的佛性;但是,花苞之內有一尊小巧、完美的佛像。起初,我們看到的只是一朵平庸的花,然而,當這朵花盛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始包函在其中的佛陀的形相。同樣地,全然的佛性存在每位衆生的心中,然而它的光輝及展現卻被遮蔽了。
《寶性論》所舉的另一個例子,是被許多蜜蜂圍繞的蜂蜜。蜂蜜很甜、很可口;但是,只要它被蜜蜂所圍繞,我們就無法品嘗它的甜味。這個例子再度顯示,最核心的部分可能有某種珍貴的東西;然而,由于代表我們的煩惱的這一大群蜜蜂,我們無法接近一直都在那兒的珍寶。
第叁個例子是莢殼之內的米粒。要得到米粒的食用價值,我們必須把莢殼去除。不論我們是否把莢殼去除,同樣的米粒都一直存在裏面;對米粒而言,這並沒有任何差別。但是,如果我們想獲得米粒的營養價值,我們就必須把莢殼去掉。
蓮花之內的佛像的例子顯示,佛性存在于每一位衆生之內,但是它被貪欲、執著及迷戀遮蔽起來了。我們有許多不同的煩惱,蓮花代表第一種主要的煩惱——貪執。當我們發現某種東西很美麗迷人時,我們就想要擁有它。蓮花在某一階段時非常的美麗,具有美好的形狀及顔色,使人將它和美麗及魅力聯想在一起。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除了美麗之外,蓮花的用途非常有限;而且,它的美麗是會改變的。有一天它非常美麗,但是,隔幾天它就枯萎、凋謝、腐爛了,它的美麗消逝了。這正是貪欲的真實本性——在某個時刻,事物似乎很迷人;但是,我們很快就會覺察到,它們並不如外表看起來那麼有用或持久。在蓮花的例子當中,直到蓮花的花瓣綻放並凋落以後,我們才能看到一直在那兒的佛像——貪欲也是一樣,直到我們的貪欲消除之前,我們無法看到衆生一直都本具的佛性。
第二個蜂蜜的例子指出第二種煩惱——嗔惡或嗔恚。嗔恚如同蜜蜂,具有遮蔽或障礙的作用。蜂蜜本身非常的甘甜、可口,如同佛性對每位衆生都很有用、很有助益。然而,蜂蜜的四周圍繞著本性完全相反的蜜蜂——蜜蜂會刺人,攻擊性很強。只要有蜜蜂在那兒,情況就很困難。同樣地,嗔惡或嗔恚的本質也是非常不愉快的——它會刺人、會傷人。蜂蜜一直都在那兒,但是我們無法靠近它,因爲它四周都是蜜蜂。如果我們能設法逐漸地趕走那些蜜蜂,我們就能取得蜜蜂。同樣地,當我們將嗔恚消除時,我們就能獲得殊勝的佛性。
第叁個例子是莢殼之內的米粒。這個例子以莢殼來比喻第叁種主要的煩惱——無明或無知。莢殼非常堅硬,很難和米粒分離,是無明的極佳例證;無明也是很厚、很強韌、很難去除的。無明阻止我們接近佛性。
一般而言,衆生有極大的無明。當然,和畜牲相比,人類在很多方面都比較聰明,而且具有滿多的智慧。但是,人類的智慧仍然相當地有限。例如,像我們這樣的人,無法看見這個房間牆外所發生的事,也看不到這個世界其余的事。我們的所知僅及于牆壁的盡處。縱然人類能夠看見牆內其他的人,但對人們的內心也僅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因爲人類的知覺無法伸展到那個範圍。即使我們自認爲知道別人在想什麼,我們也經常犯錯。比方說,當你的朋友外出時,你可能會開始想:“不知他說了什麼有關于我的話。”由此開始胡思亂想,並認定他說了你的壞話。因此,當他回來時,你們之間可能開始吵架甚至打了起來,因爲你已自行歪曲了他的意圖。甚至你也可能認爲你敵對的某個人改變了他對你的意圖,因此你完全解除了戒心。如果他實際上仍然是你的敵人的話,你的這種猜測將造成許多麻煩。要如實認知事情的真相是很不容易的。
當我們學習佛陀的法教時,我們學到貪欲的本性、嗔惡的本性……等等,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之後,我們才能真正了解這些法教。縱使我們已經知道貪欲的短處,然而,由于無明的緣故,我們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知行合一。因爲我們的無明是如此的廣泛,我們很難迅速地了解真谛較深的層面。這就是爲什麼無明會被比喻榖粒的莢殼——因它非常強韌、堅硬,須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將之去除。
這叁個例子顯示,佛性如同我們內在的珍貴本質或珍寶,被貪欲、嗔恚及無明所遮蔽。佛陀宣說佛法,以教導我們如何親近這珍貴的佛性。
《寶性論》舉了另一個例子來解說這一點。有一尊非常珍貴的塑像,是由黃金打造而成的。這尊佛像在久遠之前倒落在地,被泥土所掩蓋。因爲沒有人知道它在那裏,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都把垃圾倒在那兒。由于沒有人知道它在地底下,它就被愈埋愈深了。有一天,一位有眼神通的人來到這兒,他看到地底下這一尊珍貴的黃金塑像,就告訴某人:“地底下有一尊珍貴美麗的黃金佛像,你們只須要把它挖掘起來,清理幹淨,便能擁有這件極度貴重的寶物。”任何一位有理性的人都會聽從這個人所說的話,將塑像由地下取出,把它清理幹淨,然後擁長久以來一直都埋藏在那兒的寶物。
這個例子非常的清晰、生動:從無始劫以來,這珍貴的佛性就一直存于所有衆生的心內,然而它一直被煩惱的泥土所掩蓋。因爲不知道我們自身之內有這珍貴的本性,于是煩惱便不斷地堆積起來。但是,佛陀就像那位有眼神通的人,他告訴我們:“你們要知道,佛性在你們心內。你們只須要把它挖掘出來,並把它清幹淨,它所含有的一切不可思議的功德就會顯現出來。”聽從佛陀法教的衆生,自然能夠發掘這項聖珍的本質——雖然它一直在我們心內,但是在佛陀到來之前,我們一直不曉得它就在那兒。爲了顯露這個本質,我們必須觀修真谛、現象的本質、事物的真相。如果我們這麼做的話,我們就能夠淨除一直障蔽著這個本質的幻相及煩惱。所以,我們要觀修一切事物的本質——即空性的禅修。經由這種禅修,我們將會發現空性之內含有智慧及明性。經由逐漸習慣安住于空性及明性——法性的遍在本質(梵文dharmata)——的過程,障蔽這種見地的一切幻相都會自動淨除。一旦我們看見一切事物的真相,所能的幻相就無法存在了。所以,爲了淨除蒙蔽佛性的障礙,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空性及明性。一旦我們知道佛性的存在,我們就可以藉由禅修而愈來愈接近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