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性
菩薩及大乘行者的動機及態度含有兩個主要的因素:對空性的了解及對法界(dharmadhatu)的了解——這是佛陀二轉*輪時的開示主題。經由這個觀點,我們了解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的;但是,同時一切事物也確切無疑地依照相互依存的過程,在空性之中進行、開展。菩薩觀點的第二個主要層面是“明性(clarity)”或“智慧”,或梵文所稱的“佳那(jnana)”,這是佛陀最後一次轉*輪時的主題。
所謂空性並不是一片空白或虛無一物。如果只是如此的話,那麼,空性就正好是顯相觀念的相反——如果空性存在的話,顯相就不存在,因爲這兩者互不相容。把空性視爲只是虛無或虛空是不正確的,因爲空性指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真實的,都不具有真實的本質;然而,透過相互依存的過程,在相對的層次上,事物的確會有所顯現,但是同時它們也是空性的。所以,我們不能把空性想成是虛空的,因爲空性之中有所顯現;然而,當我們去尋找空性的本質時,我們卻找不到它。所以,空性具有光明或清明的本性(藏文“薩瓦(sal wa)”)。在藏文裏,“薩瓦”和陽光或非常強烈的光亮有關。一旦有了那種光明,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分辨得很清楚。所以,空性的本性是“明”,因爲它具有讓事物極其明確地從空性之中顯現的能力。這種明性和空性的智慧層面是同義的,因爲智慧能看清一切。但是,智慧並沒有實質的存在性,因此,它並不是我們可以對之産生嗔惡感或執著的物質性實體。這種智慧的真正本性是空性,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談到智慧與空性融合的原因。當我們控討空性的真正本質時,我們發現它含有的正是這種了達一切的智慧及明性。但是,當我們去分析這種智慧時,我們卻找不到任何物質性的實體。所以,它的真正本性是空性——智慧和空性同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