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回向文》白話解釋

  

《回向文》白話解釋

  印光法師鑒定 皈依弟子黃智海演述

  回向,實在也就是發願。修行人的發願,譬如走路的人,定走路的方向。走路人定了方向,走路才不會走錯。修行人發了願,修起來才有一個結果。所以發願是最要緊的。

   回向發願的話頭,多得很。有長的,有短的。長的叫“回向文”,短的叫“回向偈”。《阿彌陀經白話解釋》末後,“修行方法”裏頭,有好幾種哩。不過這下邊的一篇回向文,是說得最完全、最圓滿的,並且是專門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因爲《阿彌陀經白話解釋》裏頭漏去了,沒有加進去,所以特地補在這本《朝夜課白話解釋》的後面的。看的人,必須要留心些看,照了他念的。

   這一篇文,是明朝的蓮池大師做的。蓮池大師的法名,是“袾宏”兩個字,在杭州五雲山雲棲寺修行的,專門修淨土法門的,後來真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並且品位很高的。我們念他的回向文,學他一樣的發願,那末將來也可以像他一樣的上品生到西方去了。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衆生大導師。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這四句,是在發願文前邊,先說一個偈,把所發的願,大略先說一說,下邊再詳詳細細的說明白。

  “首”,就是“頭”。“稽首”,是把頭拜到地下去。第一、第二兩句,就是拜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安樂的地方,所以叫“安樂國”。阿彌陀佛是專心接引修行的衆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所以稱接引衆生的大導師。“導師”上邊加一個“大”字,是因爲阿彌陀佛接引衆生的願心大的很,凡是十方世界的衆生,沒有一個不接引的,所以稱“大”。

   第叁、第四兩句,是說我現在發願,情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願阿彌陀佛,發慈悲心,哀憐我,收受我。

  弟子某某,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開頭要把自己的名字,加在“弟子”兩個字底下念的。沒有法名的,用平常的姓名。有法名的,就用法名。

  “普爲”,就是普遍爲了大衆的意思。所說的大衆,就是四恩叁有、法界衆生。“四恩”,是說我受過恩德的四種人:第一是佛的恩,第二是國王的恩,第叁是父母的恩,第四是師長的恩。“叁有”,就是叁界。

  “一乘”,就是一佛乘。佛法是最高的法,沒有第二種法可以比得的,所以叫“一乘”,就是第一的意思。“持念”,就是常常念,譬喻捏住在手裏頭不放松的意思。“期”字,是希望的意思。

   這幾句的意思,是說我弟子某人,普遍的爲了四種有恩德給過我的人,同了叁界裏頭的衆生,還有各法界的一切衆生,求十方叁世一切佛獨一無二最高的佛道的緣故,專心常常念阿彌陀佛萬德齊備的大名號,希望能夠生到西方淨土去。這一段,是爲了大衆發的願心,並不是爲了自己,所以說“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

  “染心”,是汙穢的心。我們本來的心,是清淨的。因爲造了種種的惡業,這個清淨心,就變成了汙穢心了。譬如一塊白的布,染了別種顔色一樣,所以叫“染”。“熾”,是火旺的意思。這個汙穢的心,常常要發出來,譬如火常常要旺起來一樣。

   這四句的意思,是又因爲我自己的惡業重、善福輕、業障深、智慧淺,這個汙穢心,容易像火那樣的旺起來;清淨的功德,就難成功了。這一段,是爲了自己發的願心。

  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忏悔。

  “翹”字,同了“勤”字差不多的意思。“披”字,是披開來的意思。“瀝”字,是滴出來的意思。“投誠”,是把誠心來投到佛面前的意思。

   這四句的意思,是說我現在在佛的面前,勤勤懇懇,五體投地的拜(頭同了兩手、兩腳,叫“五體”。五體一齊著地,叫“五體投地”)。並且把這個心披露開來,把心裏頭的血滴出來(這是譬喻誠心的意思),投到佛的面前,很誠心的忏悔。

  我及衆生,曠劫以來,迷本淨心,縱貪瞋癡。染穢叁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曠”字,本來是“空”的意思,這裏當他長久解釋。“曠劫”,就是經過許多劫數的意思。“縱”,是“放”的意思。“染穢”,是說染上了汙穢,就是說叁業都犯了罪惡。“垢”,本來是汙穢的意思,比罪業輕一些的,各種煩惱,都可以叫做“垢”的。

   這一段,是說我同了衆生,是從無始一直到現在,經過許多的劫數,迷惑了本來的清淨心,把貪心、瞋心、癡心,盡管放他長大起來,使得身、口、意叁種業,都染汙穢了,成了叁惡業了。所造的罪業,所起的煩惱,所結的冤仇,都是無量無邊的多。現在既經忏悔了,情願完全消滅清淨,一些也不留。

  從于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衆生。

  “深誓願”,是很切實的願,不是浮面的願,所以叫做“深”。

   這一段,是說從今天起,立很切實的願。一切惡的事情,要遠遠的離開,立誓決不再造。佛的道理,要勤勤懇懇的修,立誓決不退回轉去,也沒有一些懶惰的心。立誓一定要修成佛。立誓一定要度衆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

   情願阿彌陀佛,拿慈悲的願心、慈悲的力量,來證明白我現在的忏悔、現在的發願,哀憐我的苦惱(“憫”字,就是哀憐的意思),保佑我的身心(“加被”,就是保佑的意思)。

  願禅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曆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禅”,是參禅。“觀”,是觀照。閉了眼睛,定了心,描摹各種佛的境界,一邊看,一邊想,是一種作觀的修行方法。“寐”,就是睡。

   這一段,是說情願在參禅的時候,或是在作觀的時候,或是在夜間睡了做夢的時候,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金色的身體,能夠踏到阿彌陀佛七寶莊嚴的地土,能夠得到阿彌陀佛的恩德,拿甘露來灌在我的頭頂上,放出光來照在我的身體上,把手來摩我的頭,把衣服來蓋在我的身體上(“覆”字,就是蓋的意思)。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宿障”,是從前所有的業障。“疾”,是快的意思。“頓”,是立刻的意思。

  “圓覺妙心”,是圓滿覺悟的清靜心,就是本來有的真實心。“廓然”,是“開”同了“空”兩種的意思。

  “寂光真境”,就是常寂光土,這個地方完全是佛的清淨法身所住的。這種境界,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所以叫“真境”。菩薩、緣覺、聲聞,都不能夠到這個地方的。

   這一段,是說要使得我從前所有的業障,自然而然的一齊消滅清淨。所有的善根,漸漸加添長大起來。一切煩惱,快快的變成空的、沒有的。各種無明,立刻破除消滅。本來有的圓滿覺悟的清淨妙心,大大的開悟起來。常寂光土的佛境界,常常能夠顯現在眼面前。

  至于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禅定。

  “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悅豫”,是快樂的意思。“舍報”,是丟開這一世的果報,就是死的意思。因爲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要受業報,所以生出來的。若是到了要死的時候,那是業報已經受完了,可以舍棄這種世界了。

   這一段,是說到了壽命完結,差不多要死的前,可以預先曉得死的日期、時候。身體上沒有病痛的苦,也沒有別種苦惱的災難(“厄”,是小的災難)。心裏頭也沒有什麼貪,沒有什麼舍不得(“戀”,就是舍不得),也一些不迷迷惑惑、糊糊塗塗。六根清靜得很,快樂得很,一些不被眼、耳、鼻、舌、身、意牽動、攪擾。不像有惡業的人,到差不多要死的時候,或是眼睛裏頭,看見什麼可怕的境界了;耳朵裏頭,聽到什麼嚇人的聲音了;鼻管裏頭,聞著什麼臭穢的氣味了;舌根硬了,不能夠說話了;身體各處不舒服了;心裏頭就要煩惱起來了,念頭多的很,顛顛倒倒亂起來了。這種樣子,一些也沒有。只有念佛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正念,清清楚楚。曉得這個受報的身體,報應滿了,可以丟開了,安安定定、和和平平的去了(“安詳”的“祥”字,本來是同了“和氣”的“和”字,一樣的意思。用在這裏,是很和平,一些沒有發火的意思),像參禅人的入了定一樣。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衆,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衆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

   到了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同了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許多菩薩、緣覺、聲聞等,許多聖人、賢人,大家放出光來接引,並且大家都放下手來牽引(“提攜”,就是牽手的意思)。天空裏頭,現出又好看,又寶貴,七寶裝飾成的樓閣幢幡。還有很稀奇的香氣,天上邊發出各種很好聽的樂器的聲音來。西方極樂世界聖人的境界,明明白白,都顯現在眼面前(“昭”字,是明白的意思。“示”字,是給人看的意思)。使得許多衆生,無論看見的,或是聽到的,大家都很歡喜、感動、稱贊(“歎”字,就是稱贊的意思),就各各發出求成佛的心來。

  我于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

   我在這個時候,坐在金剛臺上邊(“乘”,就是坐的意思。“金剛臺”,是蓮華下面的座子,是金剛的。這是上品上生的,才能夠有金剛的蓮華座),跟隨在佛的後面,像手指彈一彈的時候,就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在七種寶貝…

《《回向文》白話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日常修行方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