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谛及勝義谛
我們或許會懷疑,了知勝義谛“編按:或譯爲聖谛、真谛等”是否會使日常生活及一般事物變得很怪異。其實不會;因爲當我們了知事物的究竟本質時,日常生活並不會因而變得很矛盾。這稱爲了悟二谛(two truths)。這表示在究竟的層次上,我們在研究事物的真相;在相對的層次上,我們在研究事物如何依據極爲嚴謹的相互依存定律而發生。相對的世俗世界有它的相對真理(relative truth,即世俗谛),究竟或絕對的實相也自有真理(absolute truth,即勝義谛)。若不是如此,勝義谛就應該被稱爲“真理”,世俗谛則會成爲“謊言”。但是,勝義谛及世俗谛都是真理、真谛,差別在于我們是以究竟的角度來查看事物的真相,或是以相對的角度在觀察事情顯現的表相。
同時了知二谛,具有非常大的實際效益,能夠幫助我們面對世俗世界的煩惱。例如,如果某個人憎恨我們並且對我們百般挑釁,通常我們會很生氣並有所反擊。但是,如果我們了解這只是一種相對的、依存的狀況,而且我們明了這二谛,那麼,我們就不須要反擊。由于不反擊,我們既不會造作惡業而傷害到自己,也不會傷害到對方。所以,二谛是很有用的。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件事情的發生:相對狀況的生起,及由勝義谛的角度了解事情的價值。
貪欲也是一樣。通常我們受到貪欲的支配而想擁有各種東西,如果得不到它們,我們就變得很懊惱,心想:“我必須擁有那樣東西,沒有它我就活不下去。”或是:“我需要它。”倘若真的得不到它,我們的生活就變得很難過。或者,假如我們擁有諸如珍貴的塑像或花瓶一類的東西,有一天它被刮壞了或打破了,我們也會變得很懊惱,並覺得:“它毀壞了,我好愛它!”然而,如果了解世俗谛及勝義谛,我們就會覺察到:不論是否得到一樣東西,我們都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有用的經驗。因此,我們便不會在意是否得到它;我們並沒有建立貪欲的情景,或是在東西被刮傷或毀壞時變得很悲傷。所以,了解二谛讓我們能夠活得比較自在;而且,一旦我們有了那種深沈的了知之後,我們將可以進而試著使這個相對的世界變得更有利益。一切都變得像一曲戲或一場夢,我們仍然試圖要創造一個有利有情況,但是因爲已經沒有任何貪婪了,我們將以比較輕松的方式工作。
我們或許會認爲修持佛法也是一種貪婪,但是,貪執的欲望(desire)與對良善或美德的欲望是有差別的,後者往往被稱爲“願力(aspiration)”。在藏文裏,這是兩個不同的字。貪欲(藏文“恰(格)帕(chag pa)”)表示想要爲自己取得事物,含有執著、牽挂、貪婪及自我利益的感覺;願力(藏文“摩帕(mo pa )”)的涵意是關于良好的事物、幫助他人、知道什麼是必要的,並希望做到有必要及有助益的事。隨著智慧及內證力的增長,但願我們的貪欲會減低;另一方面,由于智慧及內證力的增長,我們的願力將隨之增長。或許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睡著了,並且開始夢到自己被子一支老虎攻擊而充滿了恐懼。這時候,如果有一位有眼神通的人在旁邊,他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在做夢,也知道我們夢到一支老虎。因此,這位具有眼神通的人把我們叫醒,並說:“你不須要害怕老虎,這只是一個夢,老虎並不是真的那兒。”當我們看到事物的真實本性(勝義谛)時,我們的願力就會增長,並且希望做到有用及有助益的事。我們就像是那位有眼神通的人一樣,熱切地期望能幫助別人解脫他們身上的痛苦。
我們可以由伴侶的行爲看到貪執的影響。如果雙方不是非常迷戀彼此,而只是互相喜歡的話,那麼,兩人可以擁有一種非常甜美及平穩的關系。可是,如果彼此非常執著及依戀對方,兩人可以擁有一種非常甜美及平穩的關系。可是,如果彼此非常執著及依戀對方,只要其中的一個人到某個地方幾分鍾和別人說話,就足以導致另外那一位伴侶的質詢:“你說了些什麼?你做了些什麼?你到哪裏卻了?”由此可見,對情境的貪執會造成很多困難。智慧開展以後,這種貪執會減低,同時,願力也會增長。
在尼泊爾的南摩布達(Namo Buddha)(創古仁波切在這兒建立了一個叁年叁個月的閉關中心),佛陀于成道之前的某一世,把他的身體布施給極爲饑餓的一支母老虎及她的幾支幼虎。這對他的利益非常大,因爲當他看到眼前的母老虎及她的幾支幼虎。這對他的利益非常大,因爲當他看到眼前的母老虎及幼虎的那一刻,他馬上覺悟到以往千次、萬次的輪回再生,並沒有真正帶給衆生多少利益。他每一次死去之後,身體就被火化、掩埋,從未真正帶給任何人多大的好處。那時候,他發現了可以實際利用他的身體做真正有益的事的機會——藉由喂食母老虎及幼虎,他可以拯救許多生命。由于同時具有慈悲心及智慧,他知道藉由如此完全地給予,他可以修持及圓滿布施波羅蜜;而且,透過因果的定律,這項功德在來世會成爲他開展智慧的助緣。那時候的佛陀,不但看清了舍身喂虎的當下利益,也預見了這項行爲會在未來帶來極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