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存性
正確地說,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的。但是,所謂的空性,並不是指現象完全不存在,也並非指一切事物都是空洞或虛無的。空性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的顯現都是相互依存的,因爲它們都互有關聯。前面曾經討論過,我們將“我”的觀念廣泛地投射到一切事物,這些事物實際上是由許多、許多事物合成的,並不是單一的。所以,當我們去尋找所謂的“我”時,便無法找到一個叫做“我”的單一事物。仔細地審察時,我們會發現“我”完全不存在,[我]事實上是空性的;然而在相對的層次上,我們將[我]的這個觀念投射出去,便因而形成了“我”的相對存在。有時候,我們將自我的觀念和我們的身體聯想在一起;有時候則和意識連結一起;有時候甚至將“我”或“我的”觀念和我們所居住的國家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我”的觀念和某種事物有關,它以某種事物爲基礎,依存于諸如身體或國家的觀念等事物上;然而,當我們去尋找它時,我們卻找不到它。它是空性的。
當我們研究空性時,我們審察事物是如何顯現的,也就是一件事物的存在性如何取決于其他事物,或一切事物的顯現是如何相互依存的——所有一切外在事物都互有關聯,並系決于彼此。然而,當我們仔細地、嚴格地去尋找任何“事物”時,我們找到的是空性——它們並沒有任何實質。
例如,如果我們拿著一根兩吋長及一根四吋長的香,四吋的那一根比較長,兩吋的那一根則比較短。如果我們把這兩根拿給一百個人看,並問他們:“哪一根香比較長?”他們全部都會說:“當然是四吋的那一根比較長。”接下來,我們再拿一根六吋長的香,並且把兩吋的那一根放開,四吋的那根就變成比較短的。這時,如果我們詢問一百個人的意見,他們全都會說:[六吋的那一根比較長,四吋的那一根比較短。]可見,若我們沒有看到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不能真正說這是長的或這是短的。我們看到事物的相對定義,而這個相對定義取決于和這個事物有關的其他因素。事物依彼此而定,它們是相互依存的,而且這就是一切現象顯現給我們看到的方式。它們本身並沒有意義,其意義是因爲和其他事物的關系而産生的。
一切現象都是相互依存的。這種依存性應運于一切事物,但是經由觀察者心識的認知和標示分類而顯得特別明顯。如果我們將觀察者心中長短、大小的觀念去除,那麼,事物本身就沒有長短或大小。只有當觀察者出現時,他的相對性觀點決定了這是大的、這是小的、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是美麗的、這是醜的……等等。若沒有觀察的心,這些特征都不會出現。所以,現象的愉悅或不愉悅取決于覺受者和它的關系。如果他執愛某件東西並想得到它,它就變成一件很好及令人欲求的東西;如果這是他不喜歡的東西,那麼它就變成令人討厭、應該丟棄的東西——這一切都取決于觀察者的心。相互依存性主要依心識對外顯世界所下的定義而生。
因此,事物的意義取決于做觀察及下定義的人。例如,倘若兩支老虎碰面了,而且都覺得對方很有魅力,雙方心裏都在想:“啊!真好!”然而,當一個人看到一支老虎時,他心裏想的是:“啊,好可怕!”而不是:“啊,多麼美麗!”反之,倘若他碰到另一個人,他們彼此心裏都在想:[啊,真好!是我的朋友!]然而,當一支老虎看到一個人時,他不會想:“啊,真好!是一個人!”他會想:“啊,食物!”由這些不同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物體本身並不包函良好、美麗、食物或可怕等特質,這些特質是由和這個物體有關的人加以標示分類、定義及陳述而産生的。我們有標示分類及定義一切事物的傾向,而且,我們會把物體視爲真實的。縱使我們的觀念是基于一種相對、依屬的過程。事物只是應合我們的顯相,但是,我們卻因而認爲它們具有真實性。
顯然,事物的相對存在性取決于觀察者的心。因此,佛陀給予空性和相互依存性同時存在的開示,並指出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相互依存或相對存在性(relative existence)及空性是同行並進的,兩者同時發生且緊密結合,如同老虎和人所指出的:物體本身並沒有絕對的特質永存其中,物體由于觀察者而有相對的特質。由于相對世界的相互依存性,各種相對的特質因而顯現出來。但是,當我們嚴密地加以審察時,物體並不含有任何具有絕對價值的特質。假若我們去尋找所謂美麗、可食性或香枝的長短等的絕對特質,我們將無法找到。
在相對的世界中,事物不斷地應合我們而顯現,縱使它們的本質純然是空性的。這表示,痛苦及一切事物發生于相對的層次。可是,當我們真正去搜尋時,我們永遠都找不到痛苦,我們只找得到痛苦的空性。所以,在我們的相對性生命中,我們所有的各種覺受、經驗全部都是相互依存的。在這個迷惑的存在之中,我們製造了各種不同的煩惱和染汙:有時候,我們貪執外物;有時候,我們對各種事物或他人産生嗔惡心;有時候,我們的嫉妒心或傲慢心變得很強烈。克服這些煩惱的方法,不在于改造外在的現象,而在于轉變覺受外境的心。這就譬如我們有一位敵人,我們無法輕易地除去這個敵人。所以,摧毀外在的敵人並不是很實際的作法。反之,如果我們能夠對把那個人當成敵人的“心”下功夫,我們就能夠把敵對的關系改變爲慈悲心及寬容,那麼,擁有一位敵人的情形就不複存在了。因爲你和“敵人”的相互依存性已經改變了。爲了幫助我們的學習如何進行這一類的轉化,佛陀教導我們空性及相互依存性是同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