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
大乘
佛陀教導初入門的是小乘法門,因爲他們的根器適合小乘的法教。二轉*輪時,佛陀教導的是大乘——大乘的字義是“較大的一乘”。大乘之所以稱爲“大”乘是因爲它具有很廣大的動機、很廣大的知見,及很廣大的修持方法。
修持大乘道的菩薩(bodhisattva)具有很廣大的心態。首先,菩薩行者具有願一切衆生都能行一切善、離一切惡的心態。小乘行者也具有這種良好的心態,但是他們欲求的是自己的進步與順境。希望自己一切都順利有成,是很健康的事,但是如果我們太專注于這一點,並且只試圖開展自我的利益,這種態度便有演變成自利心過重,及犧牲他人利益以使自己更勝于人的危險。
行菩薩道的大乘行者關切的不是自己,而是對每一位衆生都感到同樣地關切。菩薩具有不偏倚的愛心及慈悲心的理由是:當一個人認同某一個團體並專注于它的利益時,傷害這個團體之外的人的危險性就跟著存在。因此,大乘的修持之道,著重于開展完全不偏倚的愛心及慈悲心,平等地關切每一位衆生,包括畜生道等的非人衆生。通常,我們不但關愛自己的親友,甚至可能還會爲了幫助他們而與其他人敵對;或者,我們因爲關愛自己的種族而和其他的種族或文化爲敵;或者,我們因爲關愛人類而馴壓畜生以改善人類的生活。這一切都是在偏倚的想法下的正常作法。
大乘的作法是平等地關愛一切有情衆生(也就是任何具有心識的生物)。這是因爲大乘行者明白,從無始劫以來,每一位衆生都具有一個共同的根本願望,那就是離苦得樂。就這一點而言,每一位衆生都是一樣的;因此,我們應當試圖以平等的態度去幫助每一位衆生。
四無量心
菩薩希望幫助所有的衆生找到快樂,並解除他們一切的痛苦。菩薩不相信只有某些衆生希望快樂,其余的則不想得到快樂;菩薩不認爲只有某些衆生須要解除痛苦,其余的則不須要。菩薩知道所有的衆生絕對都須要幫助以獲得快樂,所有的衆生絕對都須要從痛苦中解脫;所以,菩薩的關切是針對所有的衆生及每一位衆生。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在他的論著中強調,從一開始修持佛法時,就須要做平等舍心的禅修。通常,在做四無量心(four immeasurables)的禅修時,它們在祈願文中出現的次序是無量慈心(limitless love)、無量悲心(limitless compassion)、無量喜心(limitless joy)及無量舍心(limitless impartiality)(平等舍心)。巴楚仁波切強調要先觀修平等舍心,因爲這可以免除形成不平等的慈心、不平等的慈心、偏倚的慈心及偏倚的悲心的危險。一般而言,在開始做無量慈心的禅修時,我們很容易對我們所喜愛的人産生較強烈的慈心;但對我們不喜愛的人,則另有較微弱的慈心。可是,一旦我們的智慧藉由這種禅修而開展時,真正的慈心就會展現,毫無偏頗地關愛所有的人及每一個人。這是最清淨的慈悲心,因爲它平等地關愛每一位衆生。
在藉由禅修開展平等舍心之後,接下來觀修大慈愛心,然後是大悲心,最後是菩提心(梵文bodhicitta)。第一個無量心(平等舍心)的意思是:不受貪執或嗔惡的影響;大慈愛心的意思是:希望每一位衆生都得到快樂;大悲心的意思是:希望除去每一位衆生的痛苦;菩提心則比較微妙。一般而言,菩提心是爲了幫助衆生而成就佛果(Buddhahood)的意願,它的本質是慈悲心。菩提心的微妙性在于它隱含智慧(梵文“般若(prajna)”),若沒有智慧,菩薩的慈心與悲心就不圓滿。當我們只有不圓滿的慈愛心時,縱使想幫助他人,但因爲沒有圓滿的智慧,不但達不到效益,甚至還可能傷害到我們想幫助的人;當我們只有不圓滿的悲心時,雖然我們真的想解除他人的痛苦,但卻不知道如何使他們免于痛苦。所以,在開展菩提心時,最重要的是:在增長慈心與悲心的同時,也要開展智慧及悟性。這就是菩提心真正的意義,也是菩提心爲什麼很微妙、很難開展的理由。
例如,當我們發現某個人非常饑餓,但由于沒有智慧,或許我們會想:“啊,有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我可以教他如何釣魚。”于是,我們教他怎麼釣魚。在短期內,他的饑餓問題解決了,可以照顧自己了;但是,我們教導了他如何傷害其他衆生(注1),所以,這項行爲將會造作惡業,將來這個惡業只會帶給他麻煩和困境。因此,縱然我們的動機是好的,我們也具有悲心,可是由于無明,我們不但一點都沒有幫助他,還使他的情況變得更糟。換句話說,我們必須以對一切衆生有益的方式,來表現我們的愛心及慈悲心,並且考慮到一項行動或行爲對未來的影響——這就是菩薩的智慧。
以愛心及慈悲心行事的另一個方法是不傷害他人。這種行爲就短期而言是很好,但是它的利益並不是長久不衰。例如,我們可以給予窮人食物或衣服——雖然這項行爲的動機是好的,也不會傷害任何人,但它的利益相當小,因爲一旦這些食物或衣服用盡之後,問題又回來了。菩薩冀求的是非常廣大、非常長遠的利益。所以,當菩薩在幫助一個人時,他永遠都會試著給那個人最好的幫助,也就是讓他穩定地走在最好的修行道路上。如果我們能夠告訴一個人如何走入最好的修行道路、如何真正地開展及開放自心,那麼這種利益便非常的大,而且會永遠繼續不斷地增長;這不會傷害任何人,且能幫助受惠者在每一方面的發展。所以,菩薩的關愛及慈悲心能把每一位衆生都引領到法道上,這就是真正的愛心、慈悲心及菩薩行的意義。
菩薩的清淨動機極爲善巧和有力。例如,帝國主義也有見解或哲學,但傳播那種哲學便會涉及龐大的軍隊、大量的財富及極多的戰鬥與暴行,且即便有這些軍隊及軍事戰備也無法真正說服世人相信帝國主義。相反地,佛陀並沒有耗費數百萬元去宣傳他的理念,或動用浩大的軍隊及複雜的武器去說服別人他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他只帶著一個托缽和法教;但是,由于他強烈及純淨的動機,他的理念便影響了數以百萬計的人,至今他的法教仍然廣爲流傳。在他住世傳法的期間,佛陀以全然沒有偏倚的大愛來教導每一位衆生。他傳法的方式不帶任何傷害衆生的意念,他以極其清淨的慈悲心和智慧傳法。經過二千五百年之後,他的法教仍極其完整,並仍繼續在流傳,廣泛地影響著衆生。但是,除了此一清淨動機的力量之外,這一切都是任運自然的,不須要他刻意的努力。
大乘的菩薩願力非常寬廣、深遠,而且極具力量。這種願力或動機是成就大乘正覺的真正關鍵。從一開始,大乘行者就必須努力地開展這種極其寬廣及有力和態度,也就是要同時開展慈悲心、無偏的智慧及救度一切衆生脫離一切苦的真誠願望。這種修行的方式是菩提心的真正精髓,是成就的主要動力。恰如其反的則是偏私的心,這種自私的態度是修行環境的毒素;相對地,菩提心對自身及其他的一切衆生都極爲有益。所以,一位具有菩提心的人,不論在何處,他都像是一貼良藥或甘露(梵文amrta),帶來前面討論過的平靜、平和及清涼。菩薩願力的功德利益非常大,就像是非常好及有效力的藥物。但是,它只是菩提心彰顯時自然流露的特質。例如,在傳法期間,佛陀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但是一切事情在他周圍任運自然地發生。這些源遠流長的功德,完全是這種極具療效的藥劑自然流露出來的特質,它們來自佛陀極其清淨的動機,這是非常殊勝的功德。相較之下,天主教教會是一個勢力強大、如同企業般的組織,有計劃地運用許多的力量去傳播教義,許多傳教士致力于散播天主教的哲理和見解,這一切努力和組織雖然很可觀,但是,天主教不見得流傳得很廣。相對地,佛法是佛陀的菩提心及事業的自然光輝;佛陀極其清淨的心,使佛法的意義非常任運自然地由一個人傳到另外一個人。
佛陀的利生事業有兩種主要特質:任運自然及恒常性。從古希臘文明等曆代文化的興衰,我們可以明了世俗的影響力是很短暫的。然而,佛陀的利生事業是不受時間影響的,仍然繼續在散播、增長。佛陀的利生事業不但沒有中斷過,而且在所及之處都極具效益。佛陀的利生事業也永遠都很適切、很鮮活。佛陀涅槃(parinirvana)後的一百年,他的利生事業仍然非常地適切。縱使再過兩千年之後,它仍然非常有意義、非常適切。
大乘法教或菩薩道的修持方法根源于二轉*輪——佛陀傳法的第二個主要階段稱爲*輪的“第二轉”,有時候也稱爲“中間的那一轉”。第一轉的法教和四聖谛有關,是小乘的基礎。在二轉*輪時。佛陀宣說的大乘主題是空性(emptiness)(注2)。佛陀指出,宇宙的外在現象及衆生內心現象的本質,都是空性的。後來,在叁轉*輪時,佛陀主要教導的是智慧(梵文“佳那(jnana)”)。
有一次我在德國時,有一個人說他很喜歡我的開示,但是當我在談空性時,他覺得很沮喪、很不安。他說,如果我說的是關于事物的存在,而不是它們的不存在的話,他應該會覺得比較好過。爲了避免這種不安,我將同時解說空性及相互依存性(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藏文“瑱椎(ten dr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