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乘佛法心要·小乘·小乘道的修持

  小乘道的修持

  

  小乘的修持重點是律藏(注8)。律藏(Vinayas)的藏文是“杜瓦(dul wa)”,意思是“馴服自己”。這個字非常的貼切,我們可以用馴服大象的例子來思量它的意義。起初,大象非常的狂野,如果我們想騎它、叫它爲我們工作,或牽它到某個地方,我們都無法做到。但是,逐漸馴服它之後,我們可以騎它、叫它工作,還可以帶領它到各處;事實上,它變得非常溫順,完全在我們的支配之下。同樣地,我們的身、口、意起初非常的精陋,也很狂野,這意味著僅只些微不當的動作,也能讓我們驟然發怒,甚至與人起沖突;一點小小的言語不合,也會使我們非常惱怒,並且開始怒叱、大叫、辱罵他人等等;一點小小的不如意,也會使我們想到各種險惡、狠毒的事。所以說,剛開始時,我們的心非常狂野,不受支配。小乘道的修持著重于馴服自心,使心最後變得非常溫順、受用,我們因而能順應各種境遇。

  這種修行的過程和我們的誓願有相當大的關系。首先,我們立下誓願(vows)或領受戒律(precepts)要修心。我們要這麼做的原因是,我們已經習于不善的行爲,爲了脫離這種習性,我們特意許下行善的承諾或誓約,並信守如此的承諾或誓約;這是一種非常實際的修行方法,能訓練自己遠離惡行,並使自己逐漸習于行善。乍聽之下,我們或許會認爲這些誓願及誓言實在非常拘束、非常令人畏懼,讓我們無法做許多愉快的事,仿佛被綁住了手腳或關入囚室。事實上,一點都不是如此。包函立誓及發願的這種修行方法,在梵文裏稱爲“息拉(sila)”,意思是“清涼”。藏文將這個字翻譯爲“竹清(木)(tsul trim)”,意思是依照佛陀教導的方式“持守戒律”。“清涼”這個字給人輕松自在的感覺,這是一個很好的用字,因爲我們由此可以想見,當一個人謹守美德時,快樂會自然生起,自在、良好的境遇也會隨之而來;反之,當我們造作了身的不善業時,各種問題、困難及苦難將會應運而生。同樣地,語的不善業也會導致愈來愈多的問題,良善、清淨的語業則會帶來非常愉悅的結果。意方面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的心保持清淨,這將會帶來快樂。所以,如果我們仔細地加以思考,我們就會明白,立下諾言、信守誓願及約製自己只行善業,事實上是契入快樂的鑰匙。這全然不是一種約束或困難的情境,因爲它是快樂的關鍵。這就是爲什麼“息拉”這個梵文含有“清涼”或“愉悅之境”的意思。

  爲了充分了解“清涼”在“戒律”中的全面意義及力量,我們必須了解“息拉”這個字的起源地——印度。印度的夏天非常炎熱。當西方人說到“清涼”這個字的時候,它並不會給人一種特別美好的感覺,因爲當地的冬天很冷;西藏人並沒有把“息拉”翻譯爲“清涼”,因爲西藏是一個氣候很冷的國家。但是,在印度“清涼”是一個非常珍貴的特質。當天氣很炎熱時,人們會覺得很不舒適,無法做想做的事。當我們在一個炎熱的地方找到清涼時,我們會覺得很快樂、很舒適,也能掌握自己的行爲。所以,當我們沒有行善的誓願時,我們會有很多的問題,覺得非常不舒暢,也無法真正掌握情況。當我們有這種行善的誓願時,我們會有很多的問題,覺得非常不舒暢,也無法真正掌握情況。當我們有這種行善的誓願時,它就是快樂的鑰匙,我們也因而能掌握自己的生命。所以,“清涼”這個字,確實能使我們對自我控製及善行的全然本質有非常鮮明的了解。

  佛陀給予我們一些棄惡行善的戒律,但如果我們不能完全離棄所有的惡行,我們也不應當因而感到頹喪,以爲我們絕對沒有辦法修持佛法。由于他的慈悲,佛陀給予了我們許多不同的戒律,我們可以領受完整的比丘戒或比丘尼戒(full ordination)(注9),誓願行一切善、離一切惡;如果無法如此做,我們可以領受沙彌戒或沙彌尼戒(novice ordination)。再其次尚有居士的八戒(eight layman”s vows),即藏語所稱的“梗揚(genyan)”戒,我們不須要受足八戒,可以只領受其中的一戒、兩戒或任何我們能夠持守的戒數。縱使我們無法終生持守這些戒律,我們也可以在特定的期間內持守它們。我們可以持守這八戒一天或數天,或是在閉關期間持守這些戒。總而言之,這是非常有彈性的;不同的人都可以依自己的能力,以不同的方式持守戒律。

  小乘修行者的動機,主要是爲了自己個人的快樂和解脫。在這個層次,修行者並不特別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努力。然而,主要爲了自己個人的解脫而精進修行,並不是一件壞事;事實上,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因爲,如果我們無法爲每一位衆生而努力,至少我們在爲自己解除痛苦及苦因。當然,如果我們能幫助每一位衆生,那真的太好了。事實上,一直到我們自己有某種程度的明性及解脫之前,我們幫助衆生的願望並不十分的可行。因此,爲清淨自己而修行,是邁向利益衆生的法旅的一大步。這對剛開始修持佛法的人特別適合,因爲利己的想法容易多了。這就是爲什麼佛陀初轉*輪時的開示,以指出自我解脫之道爲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