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乘佛法心要·小乘·自我與轉世

  自我與轉世

  

  我們或許會懷疑,如果“自我”不存在,那麼轉世再來輪回的到底是什麼呢?(注6)轉世是確實有的,但是轉世和自我之間並沒有特別的關聯。輪回當中並沒有一個自我在創造一世又一世的生命,並讓我們産生“我又重新出世了,在我重新出世之前我曾經是某某人”的念頭。實際上,重生轉世的並不是同樣的自我,一次又一次出現的並不是同一個“我”,誘發所有這些轉世再生的並不是同一個“我”。

  爲了解釋真正的情形,佛陀開示了“十二因緣”的觀念來闡明萬物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的關系。“十二因緣”解釋一件事如何起源自另一件事,一件事如何依賴另一件事而存在。例如,一朵花來自一粒種子,一粒種子長出一株幼苗,這株幼苗最後長成一朵花,然後,這朵花會製造出更多的種子,種子又再長成花,一直如此下去。所以,這其中有一種連續性(continuity),但是,除了這個連續性之外,種子和花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它們的形狀、顔色、特質等等都大不相同。然而,它們之間有一種連續性,這種連續性是依存的過程(a process of depdendence),也是緣起的過程(a process origination)。在這種依存的範圍內,變化時時都在發生;無明的産生也是如此。由此無明的關系,某種行爲和活動發生了,由于這些行爲和活動,某種轉世再生必定會發生;由于轉世再來,生、老、病、死等等的痛苦必定會發生,這一切的因素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個因素都是由另外一個因素造成的,這就是所謂的因緣。雖然其中具有連續性,但是沒有一樣事物保持不變地一直延續下去。佛陀開示道:從這一生轉到另一生是由于因緣,而不是由于“自我”或一個連續不斷地化現的實體(entity)。

  讓我們以Gmb(Karmapas)的例子來說明這種轉生的形式。Gmb已經轉世過許多次了(注7),但是,這個事實並不表示這許多Gmb是同一個自我的化現。首先,我們必須審察一般凡夫錯誤的“自我”觀念。我們認爲:“這是我,這是我的一生,也是我唯一有過的一生。”我們以爲有一個自我,而這個自我就是這一生。然而,如果我們審察一下這一生,我們會發現一切都在改變,我們已經不住在同樣的軀體裏了。當我們是小嬰兒時,我們的身體只有兩英吋長。但後來長爲五英吋高。心也是一樣。在嬰兒期時,我們連母親都不會叫,而且非常笨拙;長大以後,我們學習讀和寫,我們的心經曆了巨大的改變。我們把這個“我”和“我的”當成是我。可是,如果仔細的加以分析,從一個步驟到另一個步驟之間,除了俱生的連續之外,沒有一件事物保持原樣。然而,我們卻把“我”當成是一直不變的“我”的傾向,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對一般人及自己有錯誤的知見。轉世的“祖古(tulkus)”和偉大的仁波切(rinpoches)也是一樣;除了他們尊貴的心及利生事業的連續性之外,他們既沒有不斷地示現的自我,也沒有恒常不變的實質本體,但是由于我們的迷惑,我們認爲他們是固定不變的同一個人。

  “蘊”的梵文字義是“積集”、“聚合體”或“堆”,含有許多不同的東西堆成一堆的形象。由于我們看到的是一整堆,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堆。”可是,當我們仔細地審察這所謂的“一堆”時,我們會發現它含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東西。然而,我們以粗略的觀點,將一堆整體化爲一個單一的本體,並把它當做是單一的事物看待。所以,當我們審察自己的存在,及從一世到另一世的狀況時,我們會發現,每一世都有許多不同的個別事件及難以數計的細節。由于有這多不同的元素,我們粗略的覺知作用往往將它們簡單地標示命名爲“我”。對五蘊的這個認識及思考過程顯示,自我的幻相是如何産生的。這就像是一座山,它是由許多塊不同的土組成的,我們給它“山”這個名字,縱然它是由數以萬計的土塊構成的。同樣地,因爲我們有了“我”的觀念,我們也有欲望,這些欲望最後會造成各種煩惱,這些煩惱最後會造成痛苦的生起。要從痛苦中解脫(開悟),就要了知這個“我”是一個幻相、一個錯誤,“我”或“自我”事實上並不存在。一旦我們看清這一點之後,就再也沒有想要任何東西的“我”了,再也沒有不喜歡任何東西的“我”了,再也沒有煩惱的“我”了,因而也有沒有惡業了。

  我們不應該把這個連續性當做是一種東西。當我們有自我的幻相時,例如,即使在嬰兒期和成人期之間,許許多多的事情都變得不同了,然而,我們對自我的錯誤影射,使我們以爲這兩個我還是一樣的。 我們或許會說,這個“我”一直都在那兒,但是,這並不正確,因爲連續性和自我的觀念是不一樣的。連續性並不是使某種東西延續下去的實體,因此並不是自我的代名詞。連續性的連續作用本身就隱含了改變和差異。所以,連續性在追溯一件事物如何變成另一件事物,然後再變成其他事情。我們可以追尋事物之間的關聯,但是,這並不表示因爲連續性的存在,某種永遠不變的東西而時時存在。所以,隨著轉世的喇嘛們永續的是無間斷的佛行事業。我們死的時候也是一樣。當我們死亡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再也沒有用了,但是,我們的心仍然繼續下去。可是,心並非如同一件固定的東西般不變地持續下去,續存的是連續性——我們可以追溯心如何由一種狀態改變爲另一種狀態,這就是所續存的。那個心在來世還會繼續存在,但是,它並不是像自我或某種宛如自我的連續體一樣是固定不變的。

  總而言之,無常、痛苦、空性及無我是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苦聖谛的四種主要的禅修方向。當我們比較了解現象的空性時,我們自然就會開始明了無我,我們的嗔恚、貪執及無明也會減低。當這些煩惱都減弱之後,痛苦也會減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