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
第一道稱爲“資糧道”,因此在這個階段,修行者必須努力地積聚所有的有利因素來使自己進步。他試圖開展精進心、福德及能較深入洞視事物之義的智慧等資糧,他認真地積聚有益修行的各種條件;他把有益的因素攝入自己的存在方式中,同時努力地以各種方式去除自己生活中一切不好的因素;他也藉由各種技巧鏟除使他無法進步的障礙及障蔽。這個階段稱爲資糧道,因爲此時的修行者努力地積聚福慧資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深陷于世俗的層次。縱使我們不願如此,我們仍然在輪回的層次上運作,因爲我們仍然受到煩惱障的左右。煩惱障對我們的習性有非常強烈的影響,我們必須先去除煩惱障才能找到出離輪回的方法。當然,我們想找到快樂及平靜,我們也知道這是有可能的,但是,即使我們具有最堅強的意志力,我們也無法在一夜之間達到這個目的。如同要染一大塊布時,我們須要先聚集各種不同的器材才能改變布的顔色。
因此,爲了得到福德,我們必須努力地製造使福德展現的一切因緣條件。爲了開展禅修的各種內證(insights)及真正的智慧,我們必須對此種智慧的受用具有極大的信心。深信它的價值之後,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習性,精進地實行一切必要的事情,方能使內證及智慧展現。因此,我們必須從生活當中開展許多因緣條件,才能引發快樂。
爲了去除使我們陷于輪回的一切不利因素,我們必須根除自我的信念,去除阻礙我們的各種煩惱,並聚集能使這項轉化及淨化成功的各種因緣條件。我們討論資糧道的目的,是因爲我們正努力地想聚足能帶來這種轉化的一切條件;直到我們如禮如法地地聚足這一切因緣條件,我們都無法有顯著的進步。基于這個理由,資糧道這個階段的目的,是聚集及圓滿所有必要的因緣條件。
最後,由于我們圓滿了一切善因緣,我們將會達到第叁個階段——“見道”。在這個階段,超越幻相之障蔽及洞悉事物真相的內證開展出來了。連結資糧道和見道的是第二階段的“加行道”。在這個階段,內在的覺性(即我們對事物的覺知)開始和洞悉萬法本性的能力相連接,因爲我們已經在積聚各種能使我們終于“見道”的善因緣了。當我們能超越一切幻相及錯誤知見,並洞悉事物的真相時,我們就明白自我並不存在。一旦自我的信念消失之後,貪執、嗔惡或無明等與自我觀念有關的煩惱之根就不存在了。一旦煩惱障斷除之後,我們就再也不會造作惡業,因而不再有任何痛苦。
可是,話又說回來,雖然“我們的內證開展之後,所有的痛苦都會立即消除”這句話是真的,但也可以說不是真的。這是因爲自我的幻相是我們長久以來所建立的一種習性,它非常、非常難以去除。譬如,我們了解恒常不變的自我,只是我們的心造作的一個幻相而已,但是,若我們用鐵槌敲打自己的手時,我們仍然會覺得痛,仍然有“我受到痛苦”的感覺,因爲我們長久以來就把“我”和我們的軀體密切地連結在一起。長期努力培養無的信念及行爲之後,我們才能真正去除延襲甚久的自我習氣。這就是開展內證的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稱爲“修道(藏文“貢(木)吉瀾(木)gom ki lam”)”。藏文“貢(木)”通常翻譯爲“禅修(meditaiton)”,但它原本的意思是“習慣于某種事情”或“使自己習慣于某種事情”(注4)。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在這兒將它翻譯爲“修道(path of cultivation)”,有些典籍則將它翻譯爲“禅修道(path of meditation)”。但是,在這個階段的主要觀念,是要使自己養成洞悉事物本性的習慣。當我們變得愈來愈熟識事物的真相之後,我們自然能夠去除極其微細的煩惱障,及仍然存在的業力痕迹。我們若能逐步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我們終究會得到佛的果位。
經由內證的開展,我們終于達到目標,進入第五階段的“無修道”。透過“修道”的功夫,我們淨除了極其微細的苦因。一旦我們做到這一點時,我們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沒有其他新的道路要涉越了,因此這個階段稱爲“無修道”或“無學道”。
除了前面已經引述的兩句佛陀的話之外,我們可以再加入兩句做爲後二谛的提綱:
汝應知曉痛苦爲何物
汝應離棄痛苦之根源
汝應止息痛苦之顯現
汝應即身契入法道中
我們必須使滅聖谛具有實義,使它在我們身上彰顯。我們無法單憑期望之心或祈請而使之彰顯;我們不能僅向叁寶(佛寶、法寶及僧寶)祈求,就因叁寶的慈悲而斷滅一切苦因。因果業報的定律使得這種狀況無法發生。要達到斷滅苦因的目標,我們必須堅定如寶地走在法道上,如禮如法地開展自己的心性。
我們或許會疑惑這五道是否有重疊之處。一般而言,法道的這五個階段極爲分明有序,幾乎每個人都必須先完成第一個階段之後,才能進展到第二個階段,然後再繼續依次圓滿其他的階段。某些阿毗達磨(論藏)及“昆竹(格)(藏文Kundrug)”典籍提及,有些人可以同時涉入數道,但是,他們都是資質特異的人,大部分人一次只能完成一道。例如,在行“資糧道”時,我們可以從和“加行道”有主要關聯的修持開始,藉此發展明心見性的能力。把這兩道分開的主要目的,是爲了使修行者確切地累積圓滿“資糧道”所需的功德,並如實地了解“資糧道”、“加行道”及“見道”修持的不同。這些道途並非完全分開的,所以,我們不能說它們沒有重疊;但是,它們並非同時進展。
佛陀開示的這四谛非常重要。我們可以用病人來做比喻。當某個人生病並感到很不舒服時,第一件要事就是去調查問題的本質。這個人到底生了什麼病?是腦部出了問題?還是心髒出了毛病?……我們必須找出問題出在哪裏,並細察疾病的征狀。接著,爲了能治愈這個人的病,我們也須要了解病因。唯有治好産生病症的原因,我們才能真正治好這個人的病。這是前二谛極佳的寫照。我們須要了解痛苦的特質及組成,但單單了解問題什麼,不足以解除痛苦,因爲我們還須要了解痛苦的原因,那就是業力及煩惱障。然後,我們須要具有滅除這些苦因的方法及能力。
當然,想要克服疾病,必須先了解健康的特質,以免受疾病的侵襲。以同樣的例子來說,佛陀我們示現滅境(悟境)的所有功德,這是衆生的福報;因爲,一旦我們知道對治疾病的藥方的存在,我們就可以使用這個藥方來去除阻礙健康的東西。同樣地,我們可以利用法道的善巧方便來對治業力及煩惱,進而得到完美的心識健康。基于這個理由,後二谛是斷滅輪回之苦的對治方法,結果如同使用治療病痛的藥方一般。
這四谛並沒有一定的先後次序,按邏輯順序排列,是爲了易于了解。前二谛和痛苦及苦因或輪回(梵文samsara)有關。最先解釋的是痛苦的特質,一旦我們了解痛苦的特質之後,我們會想知道造成痛苦的苦因,才能進一步去滅除痛苦。後二谛和涅槃(梵文nirvana)有關。前二谛並沒有依實際經驗來排列,因爲苦因顯然在痛苦發生之前就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