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無色四天與修羅
內容提要:
無色界四空天:空處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種阿修羅:一、屬于鬼道,二、屬于人道,叁、屬于天道,四、屬于畜生道。
教人修行,想修得菩提,先要斷除叁惑5,不除盡叁惑,即使修得神通,不過是世間有爲法功用。虛妄習氣不滅,終將落于魔道。以妄心除妄事,妄上加妄。如來說是可哀憐的人。
一 無色界四空天
原文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歧路。若于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
(溫陵曰: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鄰,名色邊際。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頂因心也。)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爲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爲空處。
(溫陵曰:自此以下,明無色界四天也。無色者,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滅身歸無、定性聲聞所居,或舍厭天人雜處,其類不一,皆無色蘊也。四天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叁、色空識等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得真滅,是皆有爲增上妙果,未出輪回,不成聖道者也。今此初天,厭已形礙,堅修空觀,滅身歸無,即厭色依空者也,名空處定,故報生空處也。)
白話解
“再說:阿難,到了色界頂層,從此分爲二種歧路。如果舍離妄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可出脫塵勞叁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修行路,到這境界的修行者,稱爲回心大阿羅漢。
若舍離妄心,厭離色界諸天,以諸色質爲礙,消色歸空,住于空處,這種境界稱爲空處定。
原文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爲識處。
(溫陵曰:諸礙既銷而無,則不依于色,無礙只無亦滅,則不依于空。)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1。十方寂然,回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2。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爲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
【注】
1 識心都滅 這裏說的識心,指除藏識以外的其余七識。《楞伽經》說,意識滅,則七識都滅。不動意念,不起妄想,便說是意識滅。
2 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不是真的無相。不住于相,無妄想,知妄相不實,不當他是一回事,名爲無所有
白話解
質礙已消,已無所礙,無所滅,其中剩下阿賴耶識,還有些微細惑的末那識,這種境界稱爲識處定。
進而空色俱亡,前六識都滅,末把識也隨滅,十方寂然,則自心無所受,一切都歸無所有。這種境界稱爲無所有處定。
識性不動,窮研令滅,令滅的心亦滅,亦非真滅,處在似有非有、似無非無的極妙境界之中,這境界稱爲非想非非想處定。
如此窮究空理,實在無法求得究竟。從不還天入四空天,作爲最高聖果,這等修行者稱爲不回心鈍阿羅漢。
原文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
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叁摩提,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1。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叁界。中間妄隨七趣2沈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3。
【注】
1 無業果色 面對眼前種種色界的妄相,離因緣,不生業障,便不會有現業的果,便說是無業果色。
2七趣 趣,意爲趨向。六道又名六趣,六道加上仙道,名爲七趣。仙道未入天道,只是從人道開出的別趣。
3補特伽羅各從其類此處所說補特伽羅指修行境界的各種人,隨所到境界分別入其中七趣。
白話解
若從外道的無想天變成頑空,不識回頭,深迷不悟,便再回叁界受輪轉。
阿難,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人,都是凡夫隨業的果報,報盡還入輪回。
這些天的天王,都是菩薩遊叁摩提路,漸次增進,回向無上菩提自覺聖智修行路。
阿難,在四空天中,身心滅盡,都無挂礙,定性現前,無業果色。這四空天,稱爲無色界。
這些天人,都不能了悟妙覺明心。他們妄想輾轉,生出妄有叁界。他們隨所到境界分別入其中七趣,隨七趣沈溺于生死海中。
二 四種阿修羅
原文
複次阿難。是叁界中,複有四種阿修羅類。
若于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蔔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白話解
再說:阿難,在這叁界中,還有四種阿修羅:
一、原是鬼道,隨佛護法,乘佛神通修入空性。這類阿修羅從卵而生,還是歸屬于鬼道。
二、原來是天道衆生,失德貶墜,所居處與日月相鄰。這類阿修羅從胎而生,歸屬于人道。
原文
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白話解
叁、把持著一方世界的修羅王,孔武鬥狠,能同梵王、帝釋屬下四天爭權奪利。這類因變化而有,歸屬于天道。
四、阿難,另有一類最下劣的阿修羅,生于大海心沈水穴口,日遊空中,夜歸水裏住宿。這類阿修羅因濕氣而有,歸屬于畜生道。
叁 斷除叁惑 才得真淨
原文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爲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阿難,此等衆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叁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
白話解
阿難,這些地獄、餓鬼、畜生、人道、神仙、天道、阿修羅,認真分析,這七趣都是昏沈的有爲相,因妄想而生,因妄想而隨業轉。若以妙圓明無作本心觀照,知其都如空中之花,無所染著,只是虛妄之相,更無別的緣由。
阿難,這些衆生,不識清淨本心,便受如此輪回,永遠不能修得真淨,禍根都是隨順殺盜淫這叁惡業。反之,又出生無殺盜淫業。有叁業的,稱爲鬼倫,無叁業的稱爲天道。有于無相生相傾,便起輪回。
原文
若得妙發叁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雲何更隨殺盜淫事?
(溫陵曰:若得正定,則妙性常寂,無複輪回矣。有無二無,言相傾業斷;無二亦滅,言分別情忘也。铽斷情忘,則叁種妄本,名迹雙泯矣。故欲斷妄輪,須修正定也。。)
阿難,不斷叁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衆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白話解
若入真妙叁摩提,修得正定,則妙圓常寂;離有離無,再進一步,無二之心亦滅。已無不殺、不盜、不淫之心,怎會還有殺盜淫之事呢?
阿難,不斷殺盜淫叁惡業,所造之業,各各不同。雖然各各不同,卻都是由妄想而生,非無共性。妄想無因,都無實性,無可尋究。
原文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叁惑1。不盡叁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爲功用。習氣不滅,落于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僞。如來說爲可哀憐者。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2。作是說者,名爲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注】
1 除叁惑 依上文可知這裏說的叁惑,即殺、盜、淫所造的惑業。
2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有人不遇明師,不斷妄惑,在修菩提中墮入魔道,世間不明底細的人,把墮入魔道的罪過歸于菩提。在此,世尊特別指出,出了弊病,應從自心找根源,不要錯怪菩提。
白話解
你教人修行,想修得菩提,先要斷除叁惑,不除盡叁惑,即使修得神通,不過是世間有爲法功用而已。虛妄習氣不滅,終將落于魔道。雖想除妄事,然而以妄心除妄事,妄上加妄。如來說是可哀憐的人。
一切妄業都是自身所造,出了弊病,不要錯怪菩提。這樣說,才是正說。別的說法,都是魔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