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五 第四十叁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薩十地

  

第四十叁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薩十地

  內容提要:

  四加行地: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菩薩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如來法流逆流而上,修習位的菩薩順流而下,與如來法流水相接,自心覺智與如來正覺交接,名爲等覺菩薩。

  

一 四種妙圓加行

  原文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1,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即以佛覺,用爲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燃其木,名爲煖地2。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爲頂地3。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爲忍地。

  數量消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4。

  】 

  1 清淨四十一心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十,共四十心,歸于一心,故說四十一心。

  2 煖地 《俱舍論》解釋說:譬喻爲接近聖道之火,雖然還有退轉的可能,但已種下涅槃種子,所以名爲煖地。

  3 頂地 譬喻已到欲界善法的頂點,雖然還有退轉的可能,但已不斷善根,所以名爲頂地。

  4 世第一地 到這個境界,已遠勝世間諸法,所以稱世第一地。

  白話

  佛接著說:“阿難,這善男子發幹慧心,修行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完成了這清淨四十心,總歸一心之後,再要成就四種妙圓加行。

  以佛之知覺爲自心知覺,佛之知覺將從自心流出,但還只是處于將出未出之時.恰似鑽木取火,木已暖熱,將燃未燃,名爲暖地。

  又以自己之心,履行佛之所行,心依佛行,若依非依。譬如登上高山之巅,雖然自身處在虛空之中,而腳下還踏在山上,還覺得微少障礙。此時居山之頂,名爲頂地。

  心即是佛,是即非即,心佛等同,非一非異。不著二邊,善得中道。譬如人欲作事,忍而未發,處于非懷非出之地,名爲忍地。

  滅除一切量度之心量,無五蘊,無八識,無十二入,無十八界,迷與覺無二,中道亦不存,名爲世第一地。

  

二 菩薩十地

  原文

  阿難,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1。名歡喜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1 盡佛境界 佛之境界無盡。這裏說“盡佛境界”,意指自心境界合于佛境界,不要以詞害意。

  白話

  阿難,這善男子,已經善通達大菩提,得如來正等正覺正遍知,盡覽叁世十方佛之境界,初得法喜,名爲歡喜地。

  不同的種種色同歸于虛空,而又不著于同相,名爲離垢地。

  淨極之時,心光發生,靈光獨耀,名爲發光地。

  眼前明極,焰火照耀,智慧增盛,名爲焰慧地。

  即同即異,離同離異,說法圓融。執同執異者,難達到如此境界,名爲難勝地。

  原文

  無爲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自此地,名修習位1。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溫陵曰:慈陰妙雲,十地果德也。涅槃海,妙覺果海也。十地果滿,智悲功圓,無複自利,純是利他。故大慈之陰,充遍法界。無心無緣而應彼心緣,施作利潤而本寂無作。稱合如來大寂滅海,故雲覆涅槃海也。)

  

  1 修習位 仍屬有學位。如來乘以菩薩地第十法雲地爲無學位,其余階位都是有學位。

  白話

  對現前種種法相,如實見,如實知,安處無爲,入真如境界,名爲現前地。

  盡真如際,理入、行入無邊際,名爲遠行地。

  真如一心,事事如真,永不動搖,名爲不動地。

  真如起用,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名爲善慧地。

  阿難,這些菩薩修行真叁摩提,到了善慧地境界,就可以說,從此以後,修習之功已經結束,即是說,到此功德已臻圓滿。這善慧地仍然屬于修習位。

  無緣大慈之妙雲,普蔭衆生,覆蓋著圓滿成就的大涅槃海,名爲法雲地。

  

叁 等覺菩薩

  原文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爲等覺。

  (吳興曰:理無順逆,由權實智而得二名。如來權智下隨機感,故謂之逆。菩薩實智,上合覺心,故謂之順。璎珞雲:等覺照寂,妙覺寂照,即其義焉。至此位時,當二智相交之際,故名等覺。溫陵曰:十地菩薩,混俗利生,與如來同。但所趣順逆,與如來異。蓋如來逆流,出同萬物,菩薩順流,入趣妙覺。已至覺際,故名入交。與佛無間,故名等覺。)

  阿難,從幹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1,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2。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阿難,如是皆以叁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3真菩提路。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白雲按:從“阿難如是”到“名爲邪觀”,此兩小段原來屬于卷第十五,爲照顧內容的完整性,提前移到這裏。)

  

  1 重重單複十二 前賢對此诠釋不一。一種說法,十心、十住、十行、十地都是單十;十回向與前叁個單十齊修,是複十;單修複修爲二,所以說“單複十二”。十心是發心表願,十住是十種功夫,十行是十種德行。心是動力,功是法身,德是報身,動力、法身、報身,同是一體。一切言說,都是心量。修十回向,能逐步滅除心量,離一切量,才是如來智。要離一切量,必須反反複複單修複修,重重單複十二,才有可能得妙覺無上道。

  2 十種譬喻 對那些幻相,如來用幻人、陽焰、水中月、空中花、空谷回響、幹闥婆城、夢境、泡影、畫像、如幻如化等十種現象來作比喻。

  3五十五位 諸經對修行階位的施設不一。《勝天王般若經》只說十地,即是只分十個階位;《金光明經》十地加妙覺,爲十一個階位;《成唯識論》說十信(即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妙覺,共四十一個階位;《大智度論》加等覺成四十二階位;《仁王般若經》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覺,共五十一個階位;《華嚴經》、《纓絡經》加等覺成五十二個階位;《秘藏記》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善根(即四加行)、十地,共五十四個階位;《楞嚴經》集諸經大成,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共五十五個階位。一般經論多以十住、十行、十回向爲叁賢位,十地爲聖位。《楞伽經》只提到十地,認爲十地無次第,任一地都是如來地,從任一地起修,都可修入佛地。《楞伽經·卷四》說:心量無所有,此住及佛地。去來及現在,叁世諸佛說。心量地第七,無所有第八。二地名爲住,佛地名最勝。自覺智及淨,此則是我地。自在最勝處,清淨妙莊嚴。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熾焰不壞目,周輪化叁有。化現在叁有,或有先時化。于彼演說乘,皆是如來地。十地則爲初,初則爲八地。第九則爲七,七亦複爲八。第二爲第叁,第四爲第五,第叁爲第六,無所有何次。”

  白話

  如來法流逆流而上,修習位的菩薩順流而下,與如來法流水相接,自心覺智與如來正覺交接,名爲等覺菩薩。

  阿難,從發幹慧心起直到修成等覺,到這時才算是獲得金剛心初幹慧地。此中,從初幹慧地起,反複照此修習,單修複修,重重深入,單複反複做十二輪修習,才能圓滿成就妙覺,成就正等正覺無上道。

  這裏說的種種地,都是以金剛不壞之心觀察如幻叁昧中十種譬喻的幻相。在至靜的狀態中,面對種種幻相,止而觀之,寂而照之,即能識得其本來面目。清淨修證,漸次深入,便見如來。

  阿難,這裏所說的五十五階位修行,都是在實現了前面說的叁種增進決定義,破了叁關的基礎上,才能成就如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只有作如是觀,才說是正觀。別的觀點,都說是邪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