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地水火風空見識隨緣施設無實義之二
五 空大種無自性
原文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刹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
出土一尺,于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
此空爲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白話解
阿難,虛空無形無狀,因爲與色對比才顯出虛空。室羅筏城,距河較遠,無論貴族的刹利種姓、婆羅門種姓或是商賈、農夫,不管是利根者或苦行人,建新居時,都挖井取水。
挖井之時,出土一尺,見井中有一尺虛空;如此乃至出土一丈,便見井中有一丈虛空。井中虛空多少,隨出土多少而定。
究竟這虛空是從土出?是因挖井而有?或是無因自生?
原文
阿難,若複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回無通達。
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雲何虛空因土而出。
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
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雲何見空。
白話解
阿難,若說這井中虛空無因自生,未挖井時,何以只見實地,不見下邊有無礙的空間?
若說空間因出土而有,當土出時,應見有空入到井裏。若土出時不見有空入去,怎能說空因出土而有?
若沒有出入,應該是空與土原來無異,無異就是同一物。然則,土出之時,爲何不見空出?
若說因挖的動作而有,應不待土出才見到空間。若不因挖的動作而有,挖出了土,怎麼會見到空間?
原文
汝更審谛,谛審谛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
鑿空虛實,不相爲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1。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爲出爲入?爲非出入?
【注】
1 五大 古印度有四大之說,認爲宇宙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稱四大元素爲四大種。把人體比做小宇宙,用四大說來說明人體的生命活動和認識活動。四大說屬于世間法,修學佛法,離妄歸真,或說即妄成真,要從破除妄有入手,爲了破妄有,佛說空法,依有立空,四大種加上空大種,便成了五大種。簡稱五大。佛說了空法,爲了破除小乘人對空法的執著,引小乘入大乘,佛說如來藏,說離是非二相,引出中道義。
白話解
你再認認真真想想,這空間由人用工具挖土而成,泥土移了處所,便見空間,空間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用工具挖土是實事,空間是虛的,一虛一實,不能和,不能合。不會是虛空無因而自有。
這虛空之性,圓滿周遍,本來寂然不動。應知顯現在人們面前的地水火風,合稱五大,本性圓融無礙,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不生不滅。
阿難,你心沈迷,還未悟透四大本是如來藏之理。你觀察這挖井所現的虛空,是出是入?非出非入?
原文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1,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複如是。圓滿十方,甯有方所,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注】
1 性覺真空,性空真覺覺的實相是真空,能修煉到覺性空寂,當六塵擾亂時,覺性不動,便說是真空。所謂真空,不是枯木死灰的頑空,不是什麼都無的惡見空,而是智慧觀照、不離正覺的真空。智者在叁摩提中的境界是:非有爲非無爲,非有覺非無覺,非空非非空。
白話解
你全不了解如來藏之性,這如來藏的本性,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阿難,在哪裏挖井,哪裏便見井空。十方挖井,十方井裏都空。虛空之性,圓滿十方,無有定處,無非循業而發。
世間人無知,錯誤地認爲是因緣生或自然有。其實都是識心分別計度的見識,無非隨緣施設的言說,都無實義。”
六 見大種無自性
原文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祗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
此見爲複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爲同一體?爲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白話解
阿難,見覺本來無知,因攝受色相和空相,才有所見。你今在祗陀林,早晨見明,傍晚見暗;半夜時分,月亮當頭便見明,無月之夜便見暗。是明是暗,由人的見覺作出分別。
究竟這見覺與明暗之相及虛空之相,同爲一體?各各異相?亦同亦異?非同非異?
原文
阿難,此見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
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于明,暗時當滅。滅則雲何見明見暗?
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
白話解
阿難,若說這見覺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原來是同爲一體。然而明與暗,兩種不能並存。暗時無明,明時無暗。
若見覺與暗同體,明時則見覺亡了;若見覺與明同體,暗時則見覺滅了。亡了滅了怎能分辨明暗?
明暗性相反,見覺無生滅,見覺怎能與明或與暗同一體?
原文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
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
明暗虛空,叁事俱異,從何立見?
明暗相背,雲何或同。離叁元無,雲何或異?
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雲何非異?
白話解
若這見覺,與暗與明都不能成爲同一體,你離了明暗,離了虛空,試分析這見覺究竟是什麼模樣?
若離明暗及與虛空,你的見覺只能是龜毛兔角。
明、暗、虛空,這叁事完全不同,怎能建立見覺?
明暗截然相反,怎能或同?離明暗虛空則無見覺,怎能或異?
虛空與見覺,本來沒有邊界,怎能說非同?能見暗亦能見明,而見性不變,怎能說非異?
原文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谛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
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阿難。汝性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爲生爲滅?爲同爲異?爲非生滅?爲非同異?
白話解
你再詳詳細細審察,想到清清楚楚,明隨太陽有,暗隨黑夜生,通是虛空的屬性,塞是大地的本然。能見的見覺,究竟從何而來?
這見覺本來空寂,不是和成,不是合成,不會是見覺無因而有。
見聞覺知之性,圓融周遍,本來寂然不動,與無邊無際的寂然不動的虛空,加上動搖無定的地水火風,合稱六大。本性圓融無礙,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不生不滅。
阿難,你心沈迷,還未悟透你的見聞覺知,本來是如來藏之理。你應當觀察這見聞覺知,究竟是生是滅?是同是異?還是非生非滅?還是非同非異?
原文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1,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甯有方所,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注】
1 性見覺明,覺精明見 性見,指眼根有能見之功能;覺明,指眼根接觸塵境産生了視覺。覺精明見的意思是能起分別事識的覺精,緣所見的塵境生出了眼識。
白話解
阿難,你還不了解如來藏之性,這如來藏之性,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眼根能見之性,周遍法界;耳鼻舌身諸根,有聽嗅嘗覺之性,此等奇妙功能,都周遍法界,遍達十方,無有定處,無非循業而發。
世間人無知,錯誤地認爲是因緣生或自然有。其實都是識心分別計度的見識,無非隨緣施設的言說,都無實義。”
七 識大種無自性
原文
阿難,識性無源,因于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于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此識了知,爲生于見,爲生于相,爲生虛空,爲無所因,突然而出?
白話解
阿難,識性沒有源頭。因虛妄的六根與六塵生出妄識。你看會中諸位聖賢,用眼睛一個一個看,只須像鏡子照物那樣,不必另做分析,你的眼識便能在人群中逐一指點,這個是文殊,這個是富樓那,這個是目犍連、這個是須菩提、這個是舍利弗。
你認爲這了別的眼識性生于見性?生于色相?生于虛空?或沒有因緣,突然而生?
原文
阿難,若汝識性,生于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
若汝識性,生于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若生于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
白話解
阿難,若說你的眼識是生于見性,假如沒有明暗、色空等塵境,四種都沒有,原來你的見性什麼都沒見到,見性無所見,怎能生出識相?
若說你的識性是從相生的,不是從見性生的,不能見明,亦不能見暗,不能見明暗,則無法分辨色空,無色空等相,怎能生出識相?
若說生于虛空,無關見性,無關色相。無見性則不能作分辨,自然不知明暗色空。無色相則無所緣,見聞覺知無處可立。
原文
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
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複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白話解
當無見性亦無色相時,識體若空,不外龜毛兔角。識體若有,不同物相。即使你發識,能分別什麼東西?
若說眼識無因而生,爲什麼白天不在你眼識中生出明月?你再詳詳細細想想,有眼睛才能見,有塵境才成相;見到形相說是有,不見形相說是無。這識相究竟緣何處出?
識相變動,見性澄寂,不能和,不能合;聽聞覺知之性,與此一樣。不會是這識性無因而有。
若這個識心,本來就無所從出。應知見聞覺知之性,圓融周遍,湛然常寂,亦無處所。識性與見性,加上地水火風空,合稱七大。本性圓融無礙,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不生不滅。
原文
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爲同爲異?爲空爲有?爲非同異?爲非空有?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1,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2,甯有方所,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注】
1性識明知,覺明真識 依心內貯藏的藏識種子判別現前諸相,能了了分明,這覺知之性緣塵境了別生成新的識相。是真是妄,因人有別。離相不攀緣,即得正覺。能見如來,妄識即轉正智。正智亦名真識。覺與識,非一非異;真與妄,亦非一非異。
2 含吐十虛 含爲收,吐爲放。十方界萬物萬象,能盡收于一心,覺性識性能放至十方,遍覽萬物萬象。
白話解
阿難,你心性粗浮,不識從見聞覺知生發的識相本是如來藏之理。你試細細思量,六根、六塵與六識,是同是異?是空是有?非同非異?非空非有?
阿難,你原來不了解如來藏之性,這如來藏,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虛,無有定處,無非循業而發。
世間人無知,錯誤地認爲是因緣生或自然有。其實都是識心分別計度的見識,無非隨緣施設的言說,都無實義。”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六 第十六章 地水火風空見識 隨緣施設無實義之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