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五 第十四章 十二處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十四章 十二處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內容提要:

  見性和色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自然有。聽聞性與聲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嗅聞與香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嘗味性與味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身入與觸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意入與法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一 見性與色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汝且觀此只陀樹林,及諸泉池。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

  佛接著說:“阿難,爲什麼說十二處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你看這祗陀林中的樹木、泉水、池塘,你想想,是因色塵生出眼見,還是從眼見生出色相?

  阿難,若說眼根生出色相,觀虛空不見色相,色相既滅,就是說什麼都沒有了。沒有色相對照,又怎能顯出空相?

  同理,也不能說眼根生出空相。

  若說從色塵生出見性,觀空時不見色,見性已滅,見性滅了,什麼都沒有了,又誰能分辨空與色?

  由此可知,見性與色及空,都沒有處所。見性和色塵二處,都是虛妄,既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二 聽聞性與聲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汝更聽此只陀園中,食辦擊鼓,衆集撞鍾,鍾鼓音聲,前後相續。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阿難,若複此聲,來于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祗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鍾聲,同來食處。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祗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鍾聲齊出,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複無聞。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

  阿難,你聽在這祗陀林中,擊鼓開飯,撞鍾集合。你聽到鍾鼓聲前後相續。你說說,這是聲音來耳根,還是耳根去到了聲處?

  阿難,若是聲音,來到耳根。比如我到室羅筏城乞食,在祗陀園中,便沒有我。如果說鍾鼓聲來到阿難耳,目連、迦葉應聽不到。事實上,一撞鍾擊鼓,一千二百比丘都聞聲一齊來到飯堂。

  若阿難的耳根去到聲音處,比如我回到祗陀園中,在室羅城中,便沒有我。你只聞鼓聲,耳跟已經到了擊鼓之處,應聽不到同時發生鍾聲。

  同時發生的象馬牛羊等的叫聲,它不來你不往,你應都聽不到。

  由此可知,聽聞性與音聲,都無處所。聽聞性與聲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叁 嗅聞性與香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複然于一铢,室羅筏城四十裏內,同時聞氣。

  于意雲何?此香爲複生栴檀木,生于汝鼻,爲生于空?

  阿難,若複此香,生于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

  稱汝聞香,當于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若生于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裏內,雲何已聞。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

  阿難,你嗅這爐中旃檀,燃一铢檀香,室羅筏城方圓四十裏都能聞到香氣。

  你想想,這香氣是從旃檀木出?從你鼻根出?是空中生?

  阿難,若說這香從你鼻根出,就說是你鼻子生的。若是從鼻出,而你鼻不是栴檀,怎會有栴檀氣?

  說你聞香,應當是從外面入到鼻裏。鼻中出香,不應說是聞香。

  若說香從空中生,應當常有香氣,何須爐中燃此木才有香氣?

  若說香從旃檀木出,應是香質被爇成煙,煙氣到鼻,鼻才得聞。煙氣騰空還未到遠處,何以離四十裏遠,也聞到香氣?

  由此可知,嗅聞性與香氣,都無處所。嗅聞與香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四 嘗味性與味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汝常二時,衆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爲上味。

  于意雲何?此味爲複生于空中,生于舌中,爲生食中。

  阿難,若複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于汝,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

  必其虛空若作堿味,既堿汝舌,亦堿汝面。則此界人,同于海魚。既常受堿,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堿。必無所知,雲何名味?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

  阿難,你早晨和午間食時持缽乞食,或遇到酥酪醍醐,稱這些爲上味。

  你想想,這酥味生于空中?生于舌根中?生于食物中?

  阿難,若說酥味生于舌根,在你口中只有一條舌。你的舌根已帶酥味,當嘗蜜糖時,應仍然覺得是酥味。味覺不變,不能說是知味。

  若味覺有變,而你的舌頭沒有多體,怎能一舌能知多味?

  若說味生于食物,食物沒有識別性,怎能覺知?

  假設食物知味,是食物知,不是你知,怎能說你有知味性?

  若說生于空中,你試吃一口虛空,能嘗出虛空的味嗎?

  假設你嘗到虛空的味是鹹的,不單鹹了你的舌,也會鹹了你的面。那麼,人們將像海魚一樣,永遠感受鹹味,不識淡味。只有一味,也就無鹹淡之分,怎麼知味呢?。

  由此可知,嘗味性與味,都無處所。嘗味性與味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五 覺觸性與觸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于意雲何?此摩所知,誰爲能觸,能爲在手,爲複在頭。

  若在于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

  若在于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爲一體。

  若一體者,觸則無成。

  若二體者,觸誰爲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

  阿難,早晨,你用手在頭部按摩。你想想,你認爲這能知觸摩的,是手能知,還是頭能知?

  若說是手能覺知,則頭不能覺知;怎能成爲觸?

  若說是頭能知觸,則手不起作用。怎能說是觸?

  若說各各都有覺知,那麼,阿難應有兩個身體。

  若說頭和手的覺知是一觸所生,那麼,手與頭應合爲一體。

  若合爲一體,不能成觸。

  若是二體,是誰觸誰?能觸不是所觸,所觸不是能觸。不會是虛空與你成觸。

  由此可知,覺觸性與觸塵,都無處所。身入與觸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六 覺知性與法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叁性1,生成法則。此法爲複即心所生,爲當離心,別有方所。

  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

  若離于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爲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雲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于何在。

  今于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

  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1 善惡無記叁性 世間一切法,分爲善法、惡法,無記叁類。非善非不善的法屬于無記。到了無生佛地,觀一切法性都是無記。 

  白話

  阿難,善惡無記等法性在心中積聚,以此爲緣,生成種種法。這些法,即是你心所生的,還是離心別有出處?

  阿難,若即心所生,這法就不是塵,不是心所緣,怎能成處?

  若法塵離心另有出處,這法塵有沒有覺知性?有覺知性則稱爲心,塵與你心相同,而又不是你心,難道你有另一個心?

  若法塵沒有覺知性,這法塵不是色聲香味,不是離合冷暖,又不是虛空,究竟在何處?

  除了色和虛空,不可能人間還有什麼可以是心所緣之處。

  心無所緣,哪裏還有意處?

  由此可知,覺知性與法塵,都無處所。意入與法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