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叁道
所謂的上叁道或叁善道是指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上叁道的衆生和下叁道的衆生一樣,必須經曆深切的痛苦。他們累積了相當多的善業,但是某些善業帶有煩惱障的染汙。由于他們的善業,使其身形勝于下叁道衆生,且心智也相當高,具有執行各種活動的大能力。但是,上叁道衆生仍然受製于遍布一切和合物的定律(注1),而須承受依因緣而存在之苦。他們仍然受煩惱的支配,因此仍然活在痛苦的換化綱中。任何輪回中的衆生——即使是善道的衆生——都必然有痛苦。痛苦無時不遍滿輪回——縱使痛苦尚未彰顯,痛苦永遠都潛在。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努力地想要達到佛的果位;即使我們現在擁有一些快樂,但這種快樂並不是永恒不變的。
善道衆生所遭受的苦不如惡道衆生的苦那麼劇烈,但是,他們仍然無法免除痛苦,因爲他們知道痛苦隨時都可能彰顯或襲擊而至。所以,即使我們生于善道,我們依然必須試著達到從痛苦中完全解脫的自由,即得到完全超越因緣和合的佛果或悟境。
天人似乎擁有最完美的快樂,他們的生活似乎充滿了享樂和喜悅,由于他們完全耽溺于這些享樂和喜悅,因而沒有修持佛法的動機。雖然他們的生命非常愉悅,但是那並無法永久持續下去,結束的時刻很快就會到來。當生爲天人的福報受盡時,天人必須經曆“死亡與轉生(于較低之道)的痛苦”。由于天人都具有眼神通,當死亡來臨時,他們都會見到五種衰滅的征兆或現象(即所謂的“天人五衰”)(注2)。這對天人而言是極其痛苦的時刻,因爲他們知道不僅是天界的享樂都即將結束了,他們尚且還將轉生于較低之道並墮入極深的痛苦。
阿修羅的享樂不如天人之多,所以他們耽溺于快樂的程度較低。但是,他們具有非常強烈的嫉妒心,因爲他們累世皆具有這種強烈的煩惱。俱生的業習使他們一直嫉妒天人所擁有的極大快樂;此外,他們也嫉妒其他阿修羅的快樂。這種強烈的嫉妒心不斷地啖食著他們,因此,縱使他們擁有很多的歡樂與物質受用,他們也無法真正地去享受這一切,因爲嫉妒心不斷地在折磨他們。當嫉妒心變得很劇烈時,他們就開始彼此爭鬥、相互憎惡。有時候,甚至是在爭戰之中死亡。所以,這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情形。
人類的情形和其他道不同。人類並沒有天人所擁有的極大享樂,這表示他們不會耽溺于這些享樂;但是,他們也沒有叁惡道的極大痛苦。所以,人道的情形最適合修持佛法及證悟佛果;這就是爲什麼人身被稱爲珍寶的緣故。它擁有修持佛法的一切自由與順緣。人道衆生具有修持佛法的能力及適當的狀態,因爲他們的享樂不像天道那麼多、那麼令人忘卻修行的必要,他們的痛苦也不像叁惡道那麼劇烈、那麼延續不絕而使人完全無法修行。此外,也不像畜生道衆生,他們具有相當的智力,能夠理解人身寶的價值,並棄絕對輪回的貪戀。所以,人道衆生擁有許多本具的功德和福報,因而可以精進地修持佛法並證得佛果。
然而,由于人道的情形最適合修持佛法,它必定不是極度地愉悅。受生于人道的衆生,仍然必須經曆相當大的痛苦,因爲人道中有四大本具的痛苦;生、老、病、死。
受生人道是痛苦的。因爲在受生時我們並沒有形體,我們必須在母親的子宮內經曆一系列痛苦的成形過程。離開母體的出生過程也是痛苦的(注3)。出生之後,我們立即面臨愚鈍之苦。我們既不會說話,也不會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或獨自走動,我們全然無助,完全須要父母的照顧,無法自己理解任何事情。這就是伴隨出生而至的痛苦。
或許,我們會認爲長大之後,情況就改善了。但是,即使如此,良好的情況也不會維持很久,因爲年老或病痛很快就會造成困擾。我們不應該認爲:“我也許能夠逃避老苦或病苦。”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爲老苦或病苦必定會在某個時候到來。當老年來臨時,衰弱的整個過程就展開了。縱使我們一度身強力壯,屆時也將變得相當衰弱;縱使我們一度很聰慧,我們的才智也自會減退。這整個改變過程會非常令人痛苦及沮喪。當疾病襲擊而至時,我們的身體遍滿著痛苦,這種痛苦時而令人無法忍受並冀求擺脫它,但卻無法如願,我們只能接受它、等待它的消逝。除此之外,老苦及病苦還有附加的痛苦;死亡的念頭。我們將會有生命即將結束的恐懼。當然,我們到頭來還是必須面臨不可避免的死亡。這是非常痛苦的,因爲我們不知道死亡之後會發生什麼情況、我們將會往何處去。
所以,當我們談到珍貴或難得的人身時,所指的是非常珍貴及有用的修行之寶。六道輪回的法教並不是爲了驚嚇大家,傳授這個法教的目的是爲了讓大家理解,有一個境界超越了這一切——包括人道——的痛苦。解脫這一切痛苦是可能的,尋獲真正的快樂也是可能的。只要精進地修持,佛法的道路可以引領我們不斷地尋獲快樂,因爲種下快樂的因之後,快樂的果會相繼成熟——直到我們終于達到圓融的快樂。
若我們以爲可以在金錢、名聲或享樂之中尋得快樂,那麼就錯了,因爲這種快樂絕對不長久。它不值得加以執著。我們應該把目標放在永恒的快樂上,但是,唯有如禮如法地修行才能得獲這種快樂。
注:
1、此定律闡明一切由不同元素或成分構成的事物(和合物)終將瓦解。例如,身體是不同的元素組成的,終將(在死亡之後)會返回元素的狀態。
2、“天人五衰”包括:花飾凋萎、衣裳垢膩、腋窩冒汗、體發惡臭、焦慮不安(不樂本座)。
3、“生苦”之詳細描述,請參考第一世卡盧仁波切所著之《叁乘佛法指要》頁23~25。釋成觀中譯,寶鬘印經會倡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