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勤求樂,成否猶未定,
二利能得樂,不行樂何有?
如嗜刃上蜜,貪欲無餍足,
感樂寂滅果,求彼何需足?
爲成所求善,歡喜而趣行,
猶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身心俱疲時,暫舍爲久繼。
事成應盡舍,續行余善故。
沙場老兵將,遇敵避鋒向,
如是回惑刃,巧縛煩惱敵。
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
循血急流動,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惡盡覆心。
如人劍逼身,行持滿缽油,
懼溢慮遭殺,護戒當如是。
複如蛇入懷,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每逢誤犯過,皆當深自責,
屢思吾今後,終不犯此過。
故于一切時,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師,圓成正道業。
爲令堪衆善,應于行事前,
憶教不放逸,振奮歡喜行。
如絮極輕盈,隨風任來去,
身心若振奮,衆善皆易成。
第八品 靜慮
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禅定,
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
身心若寂靜,散亂即不生,
故應舍世間,盡棄諸俗慮。
貪親愛利等,則難舍世間,
故當盡棄彼,隨智修觀行。
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
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
自身本無常,猶貪無常人,
縱曆百千生,不見所愛人。
未遇則不喜,不能入等至,
縱見不知足,如昔因愛苦。
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
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
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
無常衆親友,亦壞真常法。
行爲同凡愚,必墮叁惡趣,
若入非聖境,何需近凡愚?
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
喜處亦生嗔,凡夫難取悅。
忠告則生嗔,反勸離諸善,
若不從彼語,嗔怒墮惡趣。
妒高競相等,傲卑贊複驕,
逆耳更生嗔,處俗怎得益?
伴愚必然生,自贊毀他過,
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
是故近親友,徒然自招損,
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
故應遠凡愚。會時喜相迎,
亦莫太親密,善系君子誼。
猶如蜂采蜜,爲法化緣已,
如昔未謀面,淡然而處之。
吾富受恭敬,衆人皆喜我,
若持此驕傲,殁後定生懼。
故汝愚癡意,無論貪何物,
定感苦果報,千倍所貪得。
故智不應貪,貪生叁途怖。
應當堅信解,彼性本應舍。
縱吾財物豐,令譽遍稱揚,
所集諸名利,非隨心所欲。
若有人毀我,贊譽何足喜?
若有人贊我,譏毀何足憂?
有情種種心,佛亦難盡悅,
何況劣如我,故應舍此慮。
瞥睨窮行者,诋毀富修士,
性本難爲侶,處彼怎得樂?
如來曾宣示,凡愚若無利,
郁郁終寡歡,故莫友凡愚。
林中鳥獸樹,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樂,何時共安居?
何時住樹下,岩洞無人寺,
願心不眷顧,斷舍塵世貪?
何時方移棲,天然遼闊地,
不執爲我所,無貪恣意行?
何時居無懼,唯持缽等器,
匪盜不需衣,乃至不蔽體?
何時赴寒林,觸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體,悉皆壞滅法。
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
不敢趨前嘗,其變終至此。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
死後各分散,何況是他親?
生既孤獨生,殁複獨自亡,
苦痛無人攤,親眷人何益?
如諸行路客,不執暫留舍,
如是行有道,豈應戀生家?
迨及衆親友,傷痛及哀泣,
四人掮吾體,屆時赴寒林。
無親亦無怨,只身隱山林,
先若視同死,殁已無人憂。
四周既無人,哀傷或爲害,
故修隨念佛,無人擾令散。
故當獨自棲,事少易安樂,
靈秀宜人林,止息衆散亂。
盡棄俗慮已,吾心當專一,
爲令入等至,製惑而精進。
現世及來世,諸欲引災禍,
今生砍殺縛,來世入地獄。
月老媒婆前,何故屢懇求?
爲何全不忌,諸罪或惡名?
縱險吾亦投,資財願耗盡,
只爲女入懷,銷魂獲至樂。
除骨更無余,與其苦貪執,
非我自主軀,何如趣涅槃?
始則奮擡頭,揭已羞垂視…
《入菩薩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