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心四思惟·第叁項修行的警醒:業報因果 摘要

  摘要

  

  在領受法教時,我們應該著意于開悟,這就是升起“珍貴的開悟之心”或“珍貴的菩提心”。假若我們具有如此的動機,我們所做的任何善行都會變成非常重大、深遠,引導我們趨近永遠解脫痛苦的境地。所以,時時持守清淨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所做的任何善行因而不會耗損,並實際將我們引往開悟的目標。鑒定我們的動機是否清淨的方法,是省察內心。我們應該時時檢視自己的所作所爲,是出于清淨或不清淨的動機。因爲我們具有不善動機的宿世業習,因而必須著意地調服我們的行爲。藉由時時檢視自己的動機,並試圖每一次都有所改進,自省的功夫將變成一種日趨自然的過程,我們的動機也會變得愈來愈清淨。所以,永不忘失領受法教的終究目的是爲了利益衆生而證得佛果,是非常重要的。到目前爲止,我們爲了利益衆生而做的事非常有限,因此,爲了能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必須當下立定成佛的大願。當然,我們必須修持佛法才能成佛,但是,我們必須先領受佛法的教示才能將之付諸實修。

  修持四共加行——修持叁乘佛法的四種共同基礎——的理由非常多。最重要的,我們必須先將心轉向佛法。做珍貴人身的禅修,能使我們徹底明白把握今生修持佛法的必要。若我們現在不善用這個難得的人身寶,我們可能再也找不到同樣的機會了。我們或許會認爲修行的時間還很多、很長,可以慢慢地來、輕輕松松地修,但如此一來,我們將會受到惰性的支配;更何況人生是無常的,我們的生命隨時都可能結束,修行的機會隨時都可能因此消失。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觀修第二項思維:無常。

  我們觀修第叁項思維——業報因果——的理由是爲了解如何修行。當我們去探研業報因果時,我們得知行善棄惡的必要。可是,我們也必須覺知,我們的目標並不只是有限的快樂,所欲求的並不是暫時解脫痛苦,我們也不應該認爲,今生的痛苦甚于來世可能遭遇的痛苦;我們必須覺知,在未來覺受痛苦的仍然是我們自己,日後的痛苦和現在的痛苦並沒有什麼差異。所以,我們不應該著眼于短期,而應該以不變的快樂爲目標。我們尋求的目標是究竟的、不會退轉的解脫,因而永遠不必再受任何的痛苦。

  注:1、“空性(梵文“孫雅他(sunyata)”)”並不表示如同空懷子般的空,而是表示沒有俱生的存在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