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品第十之五 一相叁昧 一行叁昧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品第十之五 一相叁昧 一行叁昧

  [經文]

  師複曰:汝等若欲成就種智⑴,須達一相叁昧,一行叁昧⑵。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叁昧。

  【注】

  ⑴ 種智 《大般若經》說有叁智:一、一切智,二、道種智,叁、一切種智。《大智度論》說:一切智爲緣覺、聲聞之智,道種智爲菩薩之智,一切種智爲佛智。天臺宗據《大智度論》“叁智一心中得”之說,認爲以佛智照空名一切智,照假名道種智,照中名一切種智。

  ⑵ 一相叁昧、一行叁昧 一相叁昧講認識,一行叁昧講實踐。淺白一點,就是:心念不住妄相,行爲要有直心。具此兩種叁昧,定成菩提妙果。要證菩提,又難又不難,全在一念之差。

  [星雲大師譯文]

  六祖又說:各位善知識!你們人人各自清淨心意,聽我說法:如果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種智,必須了達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如果能在一切處而不住一切相,並于一切相上不起怨憎或喜愛,也沒有執取和舍棄的心念,不計較利益成敗等事,安閑恬然平淨,清虛圓融澹泊,這就叫做一相叁昧。

  [經文]

  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若人具二叁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

  [星雲大師譯文]

  如果在一切處,無論行住坐臥,都懷有一顆純淨正直的心,不必在道場中別有舉動造作,即已真實成就淨土,這叫做一行叁昧。如果能夠具有這二種叁昧,就好像地下種子,由含藏到長養,終使果實成熟。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也是如此。

  [經文]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星雲大師譯文]

  我現在所說的法,譬如及時雨,普遍潤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你們的本有佛性譬如一切種子,遇到這及時雨的滋潤,都能發芽生長。凡是承受我的旨意的人,一定能證得菩提,依照我所說去行持的人,決定能夠獲證妙果。

  [經文]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星雲大師譯文]

  聽我說偈:

  心地含藏諸種子,普獲法雨皆發萌。頓悟華情行持後,菩提妙果自然成。

  [經文]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爾時,徒衆作禮而退。 

  [星雲大師譯文]

  六祖說完偈語,又說:佛法沒有二法,心也是這樣,只有一種。佛道清淨,沒有什麼可以執著。你們切勿偏著“看淨”和偏落『“空心”,自心本來清淨,原本無可執取和舍棄。你們要各自努力,隨緣珍重!

  這時,徒衆都向六祖頂禮而後退出。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如何修持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

  所謂叁昧,又稱叁摩地,意譯爲等持、正定等。也就是心定于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

  過去一般人以爲參禅一定要打坐,其實,行住坐臥都可以參禅。參禅悟道,用心即是,不關身相;心爲萬事之主,任何修行,重在明心耳!

  講到如何修持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首先必須具備:

  要深信因果要嚴持戒律。要堅固信心。要決定行門。

  這四點,在參禅用功辦道之前,一定要把它熟練,少一分都不夠。所謂“因地不直,果招紆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從深信因果、嚴持戒律,到堅固信心、決定行門,都是一種心理建設的功夫;心裏有了建設,才有力量,才能承擔大法。

  修行一相叁昧或一行叁昧,能夠了達迷悟不二、凡聖一如的境界。因此,六祖大師說,若要成就一切種智,必須了達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

  萬法唯識,叁界唯心。于一切處、一切相,能本著清淨心來看待,一切就是淨土。《維摩經》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